郑秀锋
浙江省围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100
(1)对水域的水流速度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主要是通过建设堤坝对自然的水流进行控制,所以在堤坝附近的水流量明显增多,库区内的水流速度不断加急,而在堤坝下游,由于水流的节流再加上河流拓宽,因此水流速度会明显下降,而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整个下游区域,水域的泄洪量减少,导致枯水期变长,对下游的整体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2)工程建设导致了水文条件的变化。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在工程上游的水位会被明显抬高,储水量增加,但是下游的河流水量则会明显减少,水位也会总体发生变化,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河流流域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周围一些河流的干涸,从而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3)水利工程的施工也会间接影响河流水质。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机械设备的施工,而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垃圾或者有害物质的排放,而这些废弃物等排放不可避免的会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排放量过大的话,容易导致水域的自然平衡遭到破坏,从而使河流的水质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1)水利工程建设的当地环境,由于储水量的增加和水域面积的扩大会导致当地的夏季和冬季温差变小,冬季气温偏高,而夏季气温偏低。
(2)对工程当地风力的影响。工程施工完毕后,由于工程建设当地比较空旷,因此对风力的摩擦力会明显减少,从而导致风速的增大[1]。
(3)对降水量的影响。由于在工程建设区域有充足的储水量,因此日间水汽的蒸发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基于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大的降水,这种情况会显著影响到工程的上游和下游的区域。
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对天然河流的水流量产生了一定阻隔影响,导致水域水流的变化,也会导致河流中悬浮物的大量沉积,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区域水质的变化。而水域中土壤的大量沉积又会对堤坝造成腐蚀,从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当地土地发生盐碱化,降低土壤的质量,引起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和沼泽化,不仅对生态造成了破坏,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将绿色建筑价值观,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等理论融入进去,确保实际的水利工程的参与者和施工者能够正确看待实际绿色建筑的价值,并且知道如何依照对应的要求和规范去做好实际的施工工作[2]。比如施工人员了解到在实际施工中不要捕杀施工区域内的动物,懂得积极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确保施工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二,建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巡查制度,检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果有,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对应施工行为可以得到迅速的矫正。其三,在水利工程施工任务完成之后,还需要对于植被系统进行调研,能够修复的要尽可能的去进行修复,由此确保实际的施工行为与生态效益之间能够朝着和谐的方向进展。
毫无疑问,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实际的施工行为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此时就需要对于已经造成的影响,进行校正,为此就需要秉持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积极主动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主要有:其一,要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对于实际补偿的主体,补偿的范围进行界定,这样就可以确保实际的补偿机制有着良好的运行基础。其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配置中,有一部分专门适用于生态环境补偿中去,这样可以使得生态环境的还原有着充足的资金,继而确保区域的生态平衡能够迅速恢复[3]。依靠上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当地的生态效益会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对于实际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不断减少,继而使得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的提升,需要有前瞻性,为此就需要积极建立针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机制,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对于其影响程度进行界定,步入到综合评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的改变程度是可以进行权衡的,依靠这样的评价结果,积极选择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方案,这样可以更好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此方面,需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邀请此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者参与其中,获取区域水利工程建设的资料,对于工程进行模拟,使用数据化软件来进行比对,由此选择影响生态环境效益的参数,将其作为关注节点,这样就可以为后续影响预测机制的构架奠定基础;其二,依照实际影响预测机制得出的结果,应该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方案选择的重要基准,依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实际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的问题。
总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让我们利用科学的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更加稳定,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不断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