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键湛 张铁雄 钟进
(1.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2.湖南省湘潭县青山桥镇中心学校 湖南湘潭 41120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乡村发展的重大契机,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支撑。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战略的提出,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侧重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基本完成,要使农村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将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结合乡村地区的特点,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不仅能够整合乡村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是我国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目前社会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迫切需要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最大群体也是农村地区的农民[1]。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而发展乡村体育旅游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促进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途径[2]。要达到人民共同富裕,乡村地区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随着政策、资金等的侧重与扶持,乡村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中国乡村地区范围广大,且人文、地理等方面各具特色,各乡村的发展模式不能一概而论。乡村振兴战略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对乡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旅游作为乡村振兴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契合了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健身的旅游方式,能够直接在乡村旅游中体现出来[2]。乡村振兴战略与体育旅游的融合,补充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丰富了乡村振兴的途径,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能够直接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乡村的振兴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湘潭地区乡村振兴与体育旅游相结合的优势十分明显,但目前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重形式轻内容、规划不合理、农民主体参与度小等问题突出,在湘潭地区的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利用区域内的体育旅游资源破除瓶颈期,布局规划后续高质量稳定发展,是其体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障碍所在。
湘潭地区对乡村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正在快速完善中,湖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湘潭市共有11 个体育场馆,每年联合长沙、株洲举办体育赛事百余项,但大部分存在规模小、形式单一、没有特色、区域影响力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乡村地区中,各村部、学校基本配备了体育健身设施,但设施陈旧、数量少、使用率不高,不能完全作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进行利用。而且,长株潭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主要为实物型消费,体育旅游起辅助作用,体育产业发展不规范,且落后于全国水平[3]。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不能仅限于农业,要一二三产业融合[4]。通过对石鼓镇顶峰村旅游区的了解,受特殊情况的影响,该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不佳,接待的游客数量锐减,不少旅游设施没有得到良好维护已经发生损坏,不少地区由于没有规划地开发利用,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风貌和环境,其他乡镇的特色产业小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乡村地区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难度大、抗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较弱以及重效益而轻文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体育人文素质较低,这是限制乡村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冲突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的破坏、异化等方面[5]。巫家拳、火龙舞等归属于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两个范畴,但目前这类文化形式却没能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在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中未能着重体现,仅仅以观赏的形式展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项目正逐渐消失,其文化底蕴也逐渐丢失。而红色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缺乏创新,没有发挥该地区的特色,所以一定要借助红色旅游,打造特色体育旅游产业[6]。
乡村体育旅游是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7]。就目前湘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明显出现后备人才不足的现象,导致体育旅游模式只注重短期效益,缺乏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规划,影响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8]。
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城镇化发展,要追求高质量发展,要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9]。要认清生态文明的本质,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文明[10]。从毛泽东指出的“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民生论”等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花石镇罗汉山景区为例,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和乱砍滥伐等现象严重,景点的规划紊乱,游客素质有待提高。
乡村振兴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动体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将5个“激活”作为驱动,完善三大主要旅游模块,积极发展和创新体育旅游资源。将传统民俗项目、红色旅游资源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一方面传承、弘扬传统体育项目和红色文化[11],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当地无法外出就业的居民解决就业问题,这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基础的基本特征。要将湖南地区的红色文化品牌做出特色,做到精美,做响招牌,让这片红色土地焕发生机。虽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模糊性,但给予了各地区充分的创新空间,一定要重视创新、鼓励创新。要使得体育旅游的项目、管理更加现代化,要用适合的管理体系,加快体育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融合、不断发展,提前预见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构建高层次、细层次、重落实、求发展的管理体系。
将“五位一体”作为指导思想,协同发展。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需要多方的合作,会涉及其他地区和行业[12]。乡村振兴与体育旅游的融合也需要各行业协调合作。政府的财政支持,企业和运营商的策划、运营、管理,群众的参与、意见的反馈,服装、道具、文化节的宣传赞助等,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在本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跨地区资源分配,跨行业进行分工,各司其职,取长补短。通过对韶山、昭山等景区的实地考察发现,市区内的景点,规模较大、等级较高,在宣传、运营手段、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体系完善,但项目陈旧,缺乏特色。县域周边的“小景点”一般处于开发初级阶段或待开发阶段,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完善,而且距离市区优良旅游区较远,往往不会作为游客最佳旅游目的地,但开发成本更低,更具塑造性。在同行业内,“大景点”向“小景点”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小景点”促进“大景点”的项目多样化、体验新颖化,用合作、合并等方式,将资源、项目共享,能促进体育旅游体系的完善,带动城乡的经济发展与交流,加快城乡的融合。
把握“五对关系”,合理规划。要积极鼓励当地人民自主创业,要发挥创业的示范效应、聚集效应、品牌效应。强调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资金补助为辅的思想,以高规格、高要求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利用自主创新体育旅游项目、与体育旅游公司合作、利用媒体宣传等方式,真正让本地人自主参与其中,提升当地农民的发展能力和续航能力,这更具有乡村振兴的意义。企业投资风险大也是乡村难以发展的原因。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在乡村地区进行投资,要承担投入资金多而收益甚少的风险,使得企业保守投资,以降低其受到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乡村地区的体育旅游发展。加大企业、政府的资金投入,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使得村民敢创业,企业敢投资,则显得尤为重要。
对投资企业和创业、就业人员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放心、大胆地投资和创业,是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以及发展体育旅游必不可少的步骤。除了给予保障,还要进一步稳定市场,稳固市场内部的调节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预防问题的发生,保证资金等方面的正常运作。
乡村振兴与体育旅游的融合,还需要培养相关的人才,包括学术人才、实践人才、管理人才和当地居民等。乡村地区的人文素养、体育素养低,要注重提高当地的人文素养、体育素养,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氛围。要加强基层组织人员对体育活动方式、方法的引导,加强对体育活动相关技术的教授以及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施救的培训等,并积极整改。
明确“生态宜居”的评价指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口号。自然灾害的频发,让人们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十分明确,目前湘潭不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而乡村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更多倾向于自然资源旅游,必须把生态问题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予以重视。生态环境的问题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付诸实践,在对乡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建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和谐发展。
湘潭地区乡村振兴与体育旅游的融合与发展空间很大,通过对目前湘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内容的剖析与重组,增强了二者之间的黏度,为湖南地区体育旅游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与体育旅游的不断融合,会极大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小城乡差距,加速城乡融合,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以体育旅游产业为引领,助力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