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交通运输局 山东潍坊 262700
(1)加快蔬菜生产与流通体系的建设。蔬菜产业是寿光市的支柱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初步构建起以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为龙头,寿光果蔬批发市场为辅助,以镇街专业市场为骨干,以1000多处村级田间地头市场为基础的传统实体市场农产品流通网络。两处大型交易市场2018年实现交易量55亿公斤,交易额110亿元,交易品种就达370余种。
(2)加快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建设。深入实施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继续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和各村级站点的建设推广。推动农业展销上网,依托仓圣网、农圣网,积极探索“定制农业”“基地直供”“原产地直供”等特色电商营销模式,加快涉农企业与电商市场的高效对接、强强联合[1]。
(3)加快农村物流网点培育。目前主要物流节点有:邮政公司在15个镇街区及老镇区共设有31个邮政网点;全福元集团在全市城区、镇政府驻地、原老镇区和部分大村设有50个直营店,在社区和村庄开设加盟店180多家;共有快递经营企业18家,基本分布在城区和羊口、台头、侯镇等大的乡镇;15个镇街区中纪台、孙家集、化龙、台头、营里、田柳、羊口7处镇街设有公交换乘站(乡镇物流点),其余8处镇街区无换乘站(乡镇物流点)。
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20〕48号),鼓励支持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整合邮政、供销、商贸、快递、交通等物流资源,在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基础上搭载电商快递,逐步推动商流物流统仓共配,提升物流效率。寿光市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物流网络节点的建设相对落后,城区分拨中心还未形成,大量的快递物流散布于城区街道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外地进入我市的居民生产生活用品难以集中配送,往往是批发业者自己购买车辆,建立配送渠道,造成配送成本高、效率低下。镇村节点之间的配送较少,两者相对平行,只是规模大小不同,作用发挥不明显。例如:目前城区的综合性物流中心还未建成,15处镇街的大型物流节点不足10处,90%的村没有建设专门的物流运输点,大部分需要到镇街层级自提。
目前的农产品蔬菜物流还停留在初级水平,只是简单的包装,常温或低温预冷的物流配送模式,耗损大,品质难以提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是首选,我市的冷链物流体系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全市上规模的运输蔬菜的冷链运输企业仅有1-2家,全市冷链运输车辆大约100余台,数量少,运输能力有限。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的意见》(交办运〔2018〕181号),要求加强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加强与电商、邮政快递等平台的有效对接,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合理配置[2]。寿光物流企业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和先进物流管理理念,作业方式落后,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在农产品领域没有得到充分应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冷链物流企业缺乏覆盖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监控手段。例如,全市全市物流运输企业达到500多家,80%-90%物流运输企业多为单一运输型企业,信息化水平都不高。很多物流企业存在车、货方信息不匹配,很多车找不到货,或者空车返程,造成物流成本增加。寿光恒昌物流有限公司,从事农村物流配送业务,现有50台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总质量4.5吨以下,每月运货1000吨左右,20台车辆在寿光境内及周边县市区地区,空驶率为15%,其余30台从事城际货物专线运输,空驶率45%左右。
加强村镇末端配送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物流网络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加强农村物流设施网络规划和建设,整合利用现有邮政、供销、交通等物流资源,推动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加强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提升货物中转效率。依托物流大通道,在重要节点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具有多式联运服务功能的物流枢纽,完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连接和转运设施,推进公、铁、水、民航等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衔接。
鼓励农产品产地田头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温控设施,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查验与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试剂。推动区、镇、村农村物流三级节点建设,依托农村物流三级节点,提升农产品冷链配送水平。对物流冷链设施、冷链装备、冷链车辆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壮大冷链物流主体[3]。
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加快完善与“互联网+”高效物流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推动政府部门物流相关信息的开放共享。促进不同物流信息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加强不同标准间的协调衔接,促进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协同发展。在冷链物流等领域率先研究制定一批强制性标准并尽快实施。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