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辉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教授、博导,历史语言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近著《龙影: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等)
“《用兵之道》作为一部战略思想经典,它的地位得到普遍承认……” 如果说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包藏的战略思想可归于“大战略”的范畴,那么他在《用兵之道》一书中所包藏的战略思想,既有“大战略”范畴的,也有狭义的“战略”范畴的内容。
在《用兵之道》第一章中,马基雅维里借对话者之一法布里齐奥之口,表达了对罗马共和国良政时期军事政策的推崇。他借法布里齐奥之口说,靠军事技艺生活,是无法做到诚实的,军事作为一门技艺,只能由共和国或王国去用,而不能由个别公民去用;罗马共和国政通人和时,从未有任何伟大的公民以军事为手段在和平时期破坏法律、盘剥行省、篡夺并施虐祖国;一个制度良好的城邦应当希望战争研习平时被用于训练,战时被用于必需和争取光荣。 这些观点,正是同马基雅维里试图建立佛罗伦萨的国民军(公民自愿参加的)以替代雇佣军(职业军人)的军事改革理想相一致的。在他看来,以军事为生存技艺的雇佣军,是佛罗伦萨共和国无法强大、君主无法施行良政的肯綮所在。“国王们如果想要安然过活,就必须使其步兵部队由这样的人组成:他们在战时因为对他的热爱而自愿参战,然后当和平到来时更自愿地返归家园。”
有些批评家因马基雅维里对国民军的热烈倡导,而认为其对于未来军队职业化的趋势产生误判。这种评价是不公允的。马基雅维里的理想,是有其自身历史背景的。他的军队改革战略,真实的意图乃为了服务于当时的佛罗伦萨共和国。他的思路和方案,不可能脱离开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马基雅维里在《用兵之道》中,借法布里齐奥之口道出:“有着好制度的王国不给它们的国王绝对统治权,唯在军中除外;因为只有在军中,迅速决策才是必需的,因此那里只有一个权力。”这种观点,似乎是他对《君主论》一书中的某些极端观点(君主为了实现良好的政治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局部矫正——将君主的军队统治权局限于军事范畴。由此看来,马基雅维里并非赞同国家的统治者可以在一切领域拥有绝对权力。从这一点看,他在这一点上所阐释自己的战略思想,依然与政治紧密相关,是国家治理、政治文明层面的,是为其强军、强国(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理想服务的,因此依然属于“大战略”范畴。
马基雅维里构想的良好的国民军模式是罗马共和国式(用他书中人物的话说就是“将古代制度的某个部分赋予现代模式”)的,即使公民在和平时期从事劳动并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在战争时“征集”或“选拔”,而不使用雇佣军。这实际上是一种组建具有民兵性质的国民军的军事改革思路。此思路使马基雅维里的军事思想在《用兵之道》一书中自然过渡到关于如何对公民进行军事训练以及如何“征集”参加军队之人。马基雅维里显然认为地理、气候因素对士兵的素质影响巨大——他指出,征集士兵的一般法则是希望从气候温和的地区选人,因为这些地区的人更富有锐气而性情审慎;但他更强调从本国选拔士兵的重要意义。
在面对国民军可能是无用的、可能输掉战争的质疑时,马基雅维里就良好的军队征集、武装、率领、训练和指挥模式与战争胜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指出,不可能组建一支某人可以保证说无法被打败的军队,国民军输掉一次战争,并非由于模式弊端而是由于指挥缺陷。 这个观点显示马基雅维里将在抽象层面、政治层面对军事问题的思考,过渡到狭义的军事实践范畴的思考,其战略思想因此也发展为军事范畴的狭义的“战略思想”。
关于军队将领的安排,马基雅维里认为每隔一段时间改换将领任职的地点是很有必要的。在《用兵之道》中,他笔下的法布里齐奥引用了亚述王国的例子作为捍卫这一观点的证据。法布里齐奥说道:“亚述王国延续千年而全无动乱和内战,这只是由于被指定去照管军队的将领们每年从一地到另一地改换任职。”同时,法布里齐奥也指出,罗马帝国在凯撒一族结束之后,军队将领爆发了多年的内战,正是因为持续不变地始终将这些将领固定在同一治地内。就正反两面的证据看,马基雅维里关于使军队将领离开家乡异地任职、换地任职的观点,对于减少当时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内乱是一种不错的战略;但是他显然没有考虑到这种安排同时可能削弱将领对部队的统帅力,进而可能使部队丧失战斗力。中国的宋朝时期,朝廷正是采用了类似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军队将领换地任职战略,虽抑制了将领对军队的个人控制,但同时也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宋朝军事方面的羸弱。在军队将领任职安排这一问题上,马基雅维里再次暴露了其战略思想的局限性。在我看来,这一局限性不是由于马基雅维里的武断,而在于他是基于佛罗伦萨共和国面临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用兵之道》一书中,马基雅维里通过法布里齐奥之口,仔细地对古罗马、古希腊、德意志和西班牙等国的士兵所用的武器、装备做了分析。毫不过分地说,他已注意到,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问题上,他的思想是开放的。他认为没有一个确定的、绝对的好模式。有些批评家认为马基雅维利单纯推崇罗马模式,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法布里齐奥的话:“我会仿效罗马人,也会仿效德意志人,我会想要一半像罗马人、另一半像德意志人那样武装。”至于不同兵种的优点和缺点,马基雅维里的分析也非常具有实用主义色彩。他非常看重步兵的重要性,对于骑兵的局限性做了颇为具体的说明。就欧洲的地理环境而言,他认为国家不能将骑兵放在重要地位。他在书中的代言人法布里齐奥说道:“那些珍重骑兵甚于珍重步兵的人民和国王必定总是羸弱的,容易遭受种种毁灭。”
当书中的科西莫对这一判断提出质疑,并以帕提亚人在战争中只用骑兵成功对抗罗马人的战例进行反驳时,法布里齐奥强调了前面观点的适用范围只局限于欧洲。随后,马基雅维里经由法布里齐奥之口,指出了战场特征与兵种优势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帕提亚人之所以能够仅靠骑兵战胜克拉苏大军并将马克·安东尼的军队置于陷阱,是因为在亚洲帕提亚人开阔的土地上,骑兵相较于步兵更能发挥优势;不过,在欧洲则是步兵更有利于作战,因为骑兵的马很容易被复杂地形形成的障碍妨碍行动。对于现代世界来说,关于骑兵和步兵究竟哪个更强的问题,其实已不如古代那样重要了——现代国家具有海陆空等更加多样的兵种,且可根据各种情况灵活使用必要的兵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马基雅维里对于兵种优势的分析,成为现代军事理论的重要部分之一,并对其后发生在欧洲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基雅维里在《用兵之道》一书中让几位对话者讨论了武器、兵种的问题后,继续借法布里齐奥回答了关于如何训练士兵、如何组织阵列、如何指挥军队备战、使用武器与运用阵式、统帅的作用以及如何防备要塞等问题。书中人讨论的关于火炮的攻防以及它在战争中的价值等话题曾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不过,限于篇幅,在此我不就这些方面展开细论。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所有这些方面,马基雅维里都表现出对古罗马作战方式的推崇。由于这个原因,在他的书中,包含了很多古代文献的内容,从而为今人了解古罗马军团及其作战方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马基雅维里的战略思想并不是单一的、僵化的,他强调决战(后世的战略思想家克劳塞维茨就特别强调决战的重要性),亦重视小规模战斗的价值。(在《李维史论》,这种思想有明确反映:“英明的将领们在面对一个新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又有一定的名声时,他们有必要——在进行决战之前——通过小规模战斗让自己的士兵们检验这些敌人的实力。”)马基雅维里同样注重作战的灵活性,他并不盲目迷信西方军队的作战模式,正如克里斯托弗·林奇(Christopher Lynch)所指出的,马基雅维里试图将非西方军队的关键要素与古罗马和古希腊军队的本质要素整合在一起,以便建立一种全新的军队,它由明智地交替使用西方和非西方战争方式的司令官统率;马基雅维里在他呼吁回归传统方式的掩饰下进行创新。
客观地说,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马基雅维里的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从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来看,他的思想具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他的军事思想,在西方追随者甚多(如普鲁士的菲特烈大帝、法国的拿破仑以及德国的克劳塞维茨等),对于西方世界的军事理论、战争以及政治具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用兵之道》在16世纪至18世纪在欧洲被视为武经,《君主论》则于19世纪在欧洲日益受到推崇),很大程度是因他的军事思想迎合了西方各国发展和斗争的需要。马基雅维里的战略思想以他的政治、军事思想为底色,刻意将目标的实现与正义、道德割裂开来,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同样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尽管如此,他的强军强国的战略思想,依然有其超越时代的意义,在不同历史时代(不论是前代还是后世)、不同的国家,都可找到思想的共鸣。
标注信息:
1.【意】马基雅维里《用兵之道》,时殷弘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英译者导言第17页。
2.同上书,第11页至第16页。
3.同上书,第17页。
4.同上书,第15页。
5.同上书,第24页。
6.同上书,第33页。
7.同上书,第33页。
8.同上书,第42页。
9.同上书,第43页。
10.【意】马基雅维里《李维史论》,时殷弘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第563页。
11.【意】马基雅维里《用兵之道》,时殷弘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英译者导言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