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价值与方法刍议

2021-11-23 18:06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观个体世界

杨 燕

(昆明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在中国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其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修身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在新时代开展全民修身,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对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传统修身思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当代意义和传承价值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修身实践体系在管理、教育及培训领域的运用和成效[1][2][3][4][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一系列讲话、文章和著作号召全民弘扬、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修身学说,同时,要求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生活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探索实践文化建设新范式[6]。纵观文献,融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阐释新时代背景下的修身理论和实践体系,以期抛砖引玉,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何为修身

古人非常注重修身,有关修身的文字表达非常多,倡导“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1)。或许因修身属于“道可道,非常道”[8](1)的范畴,抑或是中华文化注重权变,又或是修身概念本身边界的模糊性,难见其具体定义。

《荀子·修身》有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9](14),道明了修身是维持个体善念和善行的自觉行为。《大学》又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7](1~2),指出修身需要“物格”“知至”“意诚”“心正”,明确了修身的必要条件。曹德本认为,修身是以人性理论为思想基础、以道德自律为基本模式、以精神境界为理想追求的完备的文化体系,具有弘扬道德自律意识和崇高精神境界追求,促进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价值[10]。笔者认为,修身作为一种提升个体道德、修养、格局、气度、神韵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的自觉行为,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进行解读,可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下,以认知该体系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开放性。修身是社会个体依据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实践活动,它可确保个体思想、言行与客观规律一致。修身是中国人长期倡导的用于改造主观世界的系统方法。

修身的特性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客观规律性。修身作为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系统方法,必须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规律为依据,通过内部实践自我检验,或是以言行举止作用于客观世界,通过其作用过程及结果进行外部实践检验。二是自觉性。修身是社会个体依据主体需求,主动启动的对主观认知和情绪系统实施监督、认识及改造的自觉行为。三是实践性和可检验性。修身行为必须在个体意识系统内部,以及个体与环境组成的外部系统中实践,并基于实践结果与预期成果的差异,对主观意识系统的正确性及正确程度进行评价,并反复实施修正。修身不可能也不可以脱离生产生活,必须贯穿其中,使个体的一切社会活动处于主动监督状态。四是系统性。修身是整体提升社会个体主观世界层次的系统化方法,把社会个体的认知、觉知、价值、情绪、情感、动力、监督、决策、身体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整体协调和提高个体意识系统。五是持续性。个体意识系统的矫正非常困难,因此要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11](315)。尤其是成见、脾气的消除需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工夫,切不可中途放弃。六是依赖性。环境和榜样在修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良好环境与“人师”可使修身事半而功倍,否则容易勤苦而难成。因此,“境教”和“身教”尤为重要。

二、为何修身

首先,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12](65)。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一书中说:“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2](67)。许全兴指出,“历史和现实证明:不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改造是做不好的,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政党和团体是这样,以至一个阶级、一个社会也是这样”,改造主观世界意义重大[12](68)。

其次,修身是调动主体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主动性的主要方式。社会个体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只在内部进行,对外不可见,虽然可以通过管束、惩罚、鼓励、引导、讲述、示范等方式带动主体对其主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但如果主体缺乏主动性,所有工作将无功而返。由于主体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外在的强加会使其排斥、拒绝,甚至对抗。而修身强调自觉、自为,关注环境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强调“导”和“引”,系统地以实践这种可检验的方式推行,通过个体的切身体会让其体验到修身的益处,可最大限度减弱个体排斥,自主启动内在认知、修正和监督模式,因而,充分调动社会个体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性,实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作为兜底手段[13](4~7)。

再次,修身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融入生产生活,把跨越时空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这个转化过程就是修身过程。在新时代,社会个体在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自觉改造自己的思想观念,矫正自己的态度、情绪、言行,在自我持续监督下,通过调整身心、改善家庭及社会关系,有意识地完成中国智慧、精神、价值的内化。此外,修身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深根植于每个公民的内心,成为工作、生活、处事的自觉价值选择,需要有基于切身体验的主动选择,需要一个长期浸润和内化的过程,难以通过短期运动式的方式达成。修身采用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思想觉悟和格局提升方法,是系统化的社会个体自觉行为,修身过程始终处于社会个体的实践检验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观念、价值取向正确,内心恭敬、仁爱、笃定、谦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高,勇敢、担当、执行力强的社会公民的培育,无疑可以使礼仪之邦重现,进而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最后,修身有利于社会公民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有人怀疑共产主义理想,原因在于不相信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使自己的不合理欲望理性可控,故按需分配是不可能实现的。换个角度讲,一个人如果未能逃脱不可控欲望和不良脾气的约束,那么就会“役于物”[9](6),自然也就与自由无缘。通过修身这个系统化的主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实践活动,把关于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正确观念内化于每个社会个体的意识体系,使其自觉遵道而行,使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进而“无为无不为”[8](26),也就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

三、如何修身

(一)观念与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中心,蕴含了有效应对和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人与外物,以及外物与外物等关系的思想与智慧,并以经典、礼乐、曲艺、诗词、书画等形式传承,蕴含着中国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冲突,只是表现形式和传达方法不同,着重强调的地方有所差别,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视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修身落实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修身,首先需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正确的、经过五千年沉淀与实践检验的思想和观念,内化为社会个体内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其一,主要世界观。首先是“一”。“一”即普遍联系,中国人看任何事项,都把它纳入一个系统中、环境中,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对自然万物如此,对人类社会亦如此,对一个人的思想体系也是如此。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太极生两仪就是对这种普遍联系朴素而深入的刻画。在“一”系统中,多样的事物协调共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7](11)。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阴阳互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8](9),因此,好坏、对错、善恶、美丑是针对不同主体而言的,且会相互转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14](17)。其次是“易”。“易”即永恒发展。《易经》从简易、变易、不易三个角度刻画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性[15](32);《道德经》把万事万物强弱、大小、高下、动静等的变化演绎得清清楚楚[8](25);《孙子兵法》《黄帝内经》《论语》等从实践角度阐释了“易”的效用[13](1~6)[16](4~12)[17](2~8)。同时,“易”讲究因缘和合,即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对待所有事件,倡导从原因着手,从源头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在结果上打转。

其二,主要价值观。首先是中庸。中国人非常重视“度”的把握,基于“易”的思想,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把握时机,拿捏尺度。凡事恰到好处、留有余地,知道过犹不及,深谙月盈则亏、物壮则老。其次是和。由于普遍联系,在不同的时空点,社会个体与不同的对象构成矛盾统一体,矛盾双方既互相依存、互相贯通,又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由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也不需要打破现有统一体,所以倡导和为贵,用“和”维持统一体的共同利益与协调运转。再次是仁。“仁”意指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即自他不二,可延伸为万物平等。由于自他不二,接纳自己就要接纳别人,也要学会接纳万物,所以要能“容”人、事、物;自己不完美,也不能要求别人完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56),所以要“恕”;他人和自己一样有长处、短处,所以要“谦”;他人会消耗自然、社会资源,接受自己的服务和劳动付出,自己也一样,所以需要感恩、恭敬他人和万物;自己需要得到别人正确、合理的对待,所以自己要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其三,主要人生观。首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灾难深重的历史背景下,又重新站起来,在新时代,又将孕育思想觉悟、道德水平高尚的社会公民。其次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由于明了“一”系统中各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及转化的关系,发扬“我的责任”之担当精神,同时清楚要求别人改变会费力难成,所以凡事依靠自己、反省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是自怨、自艾、自责,而是自我批评,百分之百的自我担当和责任意识;凡事不怨天尤人,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而引导整体发生变化;凸显主人翁意识,发扬模范精神,彰显个体的价值和作用。再次是舍己为人,天下为公。基于“一”系统及“易”的永恒发展,懂得利人与利己是一不是二,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培育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和能力。利人之心使社会个体逐渐忘我,而无所忧患,体会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深谙“为公”之至乐,从而直接教导天下为公,所以才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倡导追求高尚的精神,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放下自己,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自由的精神状态不被自己、他人及所处物质水平所奴役。知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8](18),要“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7],能忧道不忧贫,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3](32),“无入而不自得焉”[8](12)。这绝不是甘于贫穷,而是看清自由、快乐等与物质的多寡无确定性关系。

其四,主要方法论。首先是学而时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凡事落到实处,需要从“博学”而“笃行”,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3](14)。所以教育上,需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8](59),在待人、接物、处事上做到敦伦尽份。其次是格致诚正。“止、定、静、安、虑、得”对应于格物到致知阶段[7](5),“知止”就是看到并接纳自己的贪欲、愤怒、傲慢、疑虑等不良情绪的过程,接纳使自己不再受其影响,并使内心平和、安静、专注,从而学有所得。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就需要在生活中检验,不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如一。再以“为物立则、天下为公”[19](32)为念,不让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等不良情绪干扰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20]的正念。这样,格致诚正就形成了螺旋上升的个体主观世界自我提升过程。再次是修齐治平。修齐治平是社会个体发挥作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从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转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紧密结合。但修齐治平是有体验、有次第的过程,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由小到大的过程,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的过程[21](4~7)。这个过程需要崇高理想的引导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实践。同时,修齐治平也是借由客观世界的改造,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有体验,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最后是遵道而行。中国人一向重视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强调道法自然,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8](15),孔子有言,“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13](26)。研究自然之道,对社会、对人之道也应深入研究,并且善于从简单的事物和现象中发掘深奥的道理,用于生产、生活。

(二)修身实践体系建构

一是更新观念。对于前面所介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公开场合讲的多,但是内心深处深信的少,但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符的智慧历久弥新,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世界与人的正确认知,尤其是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认知。知晓这些智慧,愿意采用对待自然科学的方法,并生产和生活中验证其正确性,而这个验证的过程其实也是修身的过程。

二是开启实践检验模式。心情是否更愉悦,身体是否更健康,家庭与社会关系是否更和谐,工作是否更顺利,精神是否更高尚,这五点是一个社会个体修身的关键,是个体用实践来检验前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个体是否深信这些观点与方法,以及在生产、生活中落实到什么程度的检验标准。

三是保持觉知。修身者要时刻知晓自己的观念、态度、情绪、脾气,以及感受、了解自己当下对他人、外物及自己持有什么看法,是排斥还是接纳,是喜悦还是悲伤,是否有怒气或怨气,身体是否舒适和有力?关键是看清自己所处状态,并认知这种状态与自己所持观念及态度有何关系。要不要改变这个状态,改变状态是否需要修正自己的观念,如何修正自己的观念,修正观念后自己各方面的状态又是如何变化的?这种觉知,动静相宜,在生产、生活中,都可以有意识地实践,可通过礼乐、诗歌、曲艺等陶冶自己,丰富内在。

四是培养包容接纳能力。仁的价值观决定万物平等;矛盾的双方需要互相依存;事物的多样性决定绝大多数人与物都是普通的;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好坏是相伴而生的;主体不同或看待问题角度的差异会导致对事物的评判不一致;事物的发展特性决定好与坏能相互转化;事物因果规律性表明,要想有好的结果,就要从培育好的条件着手。因此,对待周围一切人、事、物,首先需要做的是包容和接纳,然后慢慢调整、转化。培育方法为拓宽格局,同时做到理上明白、事上渐修。

五是培育恭敬、感恩、仁爱心态。恭敬、感恩和仁爱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价值观念,是高于包容和接纳的正能量状态。恭敬、感恩和仁爱之心并非客体必需,而是主体必需,常怀恭敬、感恩和仁爱之心的主体,内在富足、祥和、自由,人事关系友好、工作顺利、家庭和谐。

六是放下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等负面情绪心态。这些负面情绪及心态与包容、接纳、恭敬、感恩、仁爱是对立的。愚痴是贪婪、嗔恨、傲慢、怀疑的根源,也就是不明白世界本来的样子,换言之,就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贪婪是过度的欲望;傲慢是想凸显自己;嗔恨是外界不按自己的预期运转时表现出的不满;怀疑就是不认同前面介绍的观念和方法。被这五点束缚,主体自然缺乏动力,没有快乐。放下这五点的主要方法是正向引导,培育接纳、包容、恭敬、感恩与仁爱之心。再慢慢发现自己这五方面的问题,逐步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思想观念,接纳问题并修正个体错误的思想观念。

七是长养天下为公之浩然正气。所有社会个体都处于“一”的共赢世界中,若要利己,就要利人,从被动利人到主动利人,再到舍己利人。在此过程中,让自己逐步跳出人、事、物对思想的约束,做到不因物喜、不以己悲,进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20]。格局越高,心胸越宽,能力越强,人越喜乐、越自由。

八是坚持陶冶情操。多学习先秦经典,主要是《四书》《易经》《道德经》《诗经》《尚书》《礼记》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组织、参与或独自开展礼乐、书画、曲艺、武术、医药、静坐等活动,知行合一,修身养性,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三)修身风气引导

引导大众修身,要充分调动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内心,润物无声,使其成为自觉、自为的行为。通过大力倡导、榜样示范、营造环境、至心关怀、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全民修身。

一是大力倡导。“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1),修身使每个社会个体成为自我监督的主体,修身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社会个体自觉实施的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和价值追求的重要方式。所以,应该重新把修身理念植入人们的思想体系,使每位公民成为自觉、自为的社会个体,重塑中华礼仪之邦,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实际上,在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内容的“三严三实”精神[22];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11](315);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倡导全民尤其是共产党员修身的号角。

二是榜样示范。实施全面修身,首先要解决文化自信问题,其次才是方法问题。榜样的带头示范非常重要。首先从领导干部、党员、师资队伍以及社会大众中,基于自愿原则,选出愿意参与修身实践的个体,开展集中培训,在生产生活中,开展观念、思想、态度、情绪、脾气、言行等的认知和改造。示范活动开展过程中,参与修身实践的个体需要经常集中,就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一至三年的示范后,分析总结身心、家庭、工作、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成效。示范活动结束后,启动全面修身。但即使是全民修身,也只能榜样带动,不能一刀切。参与修身的个体主观世界建设的实践活动应当出于自愿,需要强制实施的内容,在社会规范、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中约定。

三是营造环境。从软、硬件两方面营造有利于全民修身的环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关于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相关的重点任务,从社会层面、企事业单位、家园等多方面入手,逐步建设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人居环境,布设经典、礼乐、曲艺、诗词、书画、武术、静坐等活动的场所和用具,引导物质环境支撑精神建设[23]。

四是至心关怀。至心关怀是对修身实践活动推动者的要求。作为推动者,应当对引导他人主动进行主观世界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有清楚的认知。在榜样示范和环境打造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视人如己的精神和胸怀,深刻感受他人的困惑、难处和苦处,主动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让他人感受到真诚的爱和关怀,获得信任,从而愿意敞开心扉;结合他人的言行举止指出其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他人主动开展修身活动,修正错误观念,助力他人走上精神和物质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是循序渐进。引导全民修身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逐步展开。采取一带十、十带百的方式逐步展开,不能急于求成。在推动过程中,应当多采取正面引导方式,通过情感引导和体验的方法使人们将“天下一体”的文化观念内化为“多元一体”的文化共识[24],从而使其逐渐成为言行一致、心态平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主观个体世界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后印象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对立与存在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