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1-11-23 18:06刘嘉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青少年

刘嘉圣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大中小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并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把握时代性、遵循规律性、激发创造性三重维度,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劳动热情,增强劳动技能。

一、时代性: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始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中。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一方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充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赋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具体来看,要厚植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理念,完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丰富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

(一)厚植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理念

大中小学青少年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和观点,既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在实践付出中感知劳动真谛的一种学习和体验的过程。特别是处于新时代的大中小学青少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必须要在他们心中厚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劳动理念,保证他们始终跟随时代的步伐。具体来看,厚植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理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劳动教育既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培育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3]的劳动观念,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劳动习惯,形成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生活作风,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支持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劳动教育在青少年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要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劳动教育也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交流互动中扩展了其内涵,五育之间相互融合、同向发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国民教育体系。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琢磨,在更新劳动教育理念时,不仅要关注到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他们的劳动品质,还要关注到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备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的养成,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态度,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形成关于劳动教育的正确价值引领,明确未来更多的充实感、幸福感必须通过劳动来实现,避免形成“重成绩,轻劳动”的错误倾向,改变当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畏惧劳动、逃避劳动、想要不劳而获的不良现象,同时给予劳动人民充分的尊重,特别是不要轻视重体力劳动者。

(二)完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

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富有时代特色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效如何,既取决于前期的宣传、发动、策划、动员等,又取决于运行和后期总结。只有将宣传、发动、策划、动员、运行和总结等各个环节纳入系统的运行体系中,并且与时代精华和实践经验等有机结合,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的实践正常运转,不断增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完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活动方案、工具安全、保护措施等方面对劳动教育做出综合性、科学性的指导。除了优化必要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应结合专题教育、专业特点、实践课程等不同情况,设置一些集体劳动、居家劳动、劳动周、劳动月等精品活动,使劳动教育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第二,构建系统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应注重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管理机制,把劳动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制度规范、分工明确、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4]。同时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汇聚各类劳动教育要素,充分挖掘和运用各方面的育人资源。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进入新时代以来,原有的“一元制”劳动评价体系无法充分反映德智体美劳并举的新评价标准,因此,必须改进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标准。利用评价机制鼓励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的氛围,从多个角度入手梳理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着眼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加强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的考核,这也是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运行机制形成完整体系的关键。

(三)丰富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应更加多元、立体,既要遵循劳动教育的实践规律,又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其丰富性对受教育者展现出吸引性。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根据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特点的学生,不断完善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厚植劳动热情、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精进各类课程课堂教学的课程体系,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专业课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要素,整合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形成育人合力。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和弘扬劳动文化。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发挥以文育人的作用。“以文育人就是要重视人文教育、隐形教育,注重精神成长、思想提升,坚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6](47)以文化的力量逐渐鼓舞人,注重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文化,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促进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正能量的劳动文化,将在青少年学生中产生耳濡目染、喜闻乐道的影响,处于三观养成重要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会受到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影响,继承和弘扬劳动教育文化。同时,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多样化实践平台。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大中小学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举办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劳动技能大赛,参加食堂服务体验活动,通过邀请劳动教育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等,还可以结合五一劳动节组织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提升趣味性和丰富性;鼓励青少年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工厂等一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形成劳动习惯,增长劳动技能;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对劳动精神进行宣传,推出“互联网+劳动教育”等新模式,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规律性:遵循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248)劳动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始终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环节,充分体现出大中小学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规律性,从遵循社会主义办学的规律、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三个角度入手,探索其内在运行规律,有助于梳理、总结其运行特点及实践经验,在新时代开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一)遵循社会主义办学的规律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8](332)马克思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劳动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劳动和教育均具有发展人、解放人、培养人、成就人的功能,所以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劳动与教育紧密结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二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不仅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还赋予新时代劳动教育明确的目标,同时给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建设性的实践路径,为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现实方向。三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与劳动教育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劳动教育的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和运用各方面的劳动育人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集团作战、联合作战。四是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劳动教育要素。中华民族拥有灿烂悠久、博采众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不乏愚公移山、自食其力、披星戴月等崇尚劳动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劳动观相结合,深度挖掘和创新劳动教育的资源和模式。

(二)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知行合一、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弘扬学生劳动精神,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9]。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根本任务是育人,这与教书育人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核。因此,需要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将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的育人属性,融入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劳动教育的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具备学习、生活、为人、处世、育人、实践等多方面的智慧和视野;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自觉坚守道德情操、精神家园等;要有温暖的仁爱之心,用鼓励、欣赏、信任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将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生活和实践中;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始终牢记作为师者的责任,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劳动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领和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要构建劳动教育的育人机制。既要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综合施策的原则,不断创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机制,努力形成一套导向正确、政府统筹、安全适度、手脑并用、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又要围绕劳动教育的育人机制,配套完善劳动教育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质量评价机制等,形成相辅相成、紧密合作的工作格局,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实际情况,分类、分层、合理地规划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三)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重点对象,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形成注重青少年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的评价体系,满足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使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劳动教育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科学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具有符合各年龄段的特点,透过这些特点可以分析他们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把握他们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小学生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乐趣性,应在感知劳动乐趣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劳动意识的启蒙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中学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增加劳动知识、增强劳动技能的重要阶段,应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实践中培养其劳动情怀。大学期间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优秀的意志品质。

其二,科学把握青少年学生的时代特征。不仅要在总体上把握青少年学生的时代特征,而且要从就业、学习、婚恋、社交等方面梳理青少年学生的现实需求和特点,要在这些需求当中准确把握他们的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对于合理需求应予以支持,对于不合理需求应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要关注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于网络生活的强附着性,网络上一些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等不良价值取向也影响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观。为此,要在青少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时代走向。

其三,深入分析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与劳动教育的内在一致性。使青少年学生在参与劳动的具体实践中感受到由劳动带来的充实和满足,这与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目标、动机、效果等存在一致性,需要不断深化对二者内在一致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不应该被淡化、弱化,相反应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

三、创造性:激发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了劳动教育方式和形态的全新更迭,劳动教育也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需要在把握劳动教育时代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野、全新的角度充分发挥创造性,找到激发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使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具体来看,健全激发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需要统筹完善育人机制、育人体系和育人格局。

(一)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发力,是激发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助力,既要发挥各自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也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形成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联的多元联动育人机制。作为家庭来说,要充分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承载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家庭教育中包含的启蒙性、情感性具有直达内心的传递和影响作用,因此,形成好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推进劳动教育大有裨益。家长作为最直接的影响者,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主动带领孩子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家庭劳动,在轻松、自然的家庭环境中掌握一些洗衣、做饭等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作为学校来说,要充分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课程是进行劳动教育最直接的场所,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发酵,学校要对相关劳动教育的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同时,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加强和巩固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开展劳动周等校园劳动活动,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作为社会来说,要充分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社会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家庭和学校劳动教育的不足。社会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织企业、社区、工会等各类社会组织,为劳动教育积极扩展活动平台,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创造条件,有效保障且配合家庭和学校。总之,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主体之间要同频共振、相互配合、无缝对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多元立体式的育人机制。

(二)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育人体系的布局指明了方向,同时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新时代育人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原因在于,虽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但是德智体美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统一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中。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充分重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美之中,形成全面、系统、完整的“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育人体系,既是对过往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针对具体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育人体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树立对“五育并举”的正确认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德、智、体、美、劳脱节的现象,集中体现在体育、美育、劳育不受重视,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不良倾向。因此,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特别是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不断提高对“五育并举”内涵的认识,树立对“五育并举”的正确认识。

其二,整合创新德智体美劳的教学课程。要注意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整合各项课程资源,在遵循大中小学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学习习惯、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劳动习惯,比如,在体育课上应注重人格的塑造、团队精神的培养及竞技美的欣赏。同时,要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协同性和协调性,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兼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充分运用新媒体、大数据等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互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其三,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德智体美劳健全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同时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养,重点关注音、体、美、劳等大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提升,形成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形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即注重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在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建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辅以相应的政策支持。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将劳动教育作为大中小学重要的必修课程,充分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形成具有结构系统化、进阶化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一方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要明确统一的目标体系。在大中小学课程目标中,应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科学、合理、实际的目标体系。可以从厚植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达成劳动实践等几方面着手推进,由浅入深地提升大中小学青少年学生的劳动素养。另一方面,要丰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内容结构。不仅要形成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其他学科和课程之间劳动教育的隐性资源,而且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各学段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例如,小学阶段侧重劳动观念的启蒙,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和生活中感知劳动的乐趣,为今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阶段侧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劳动过程中收获任劳任怨、尽心竭力的劳动品质,具备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大学阶段侧重对劳动技能的运用和创新,将所学、所知、所感沉淀于学习、生活和劳动实践中,运用已有劳动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积累劳动经验,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服务性劳动。此外,积极探索多种劳动教育模式,紧紧围绕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结合毕业实习、暑期实践、公益活动等实践的第二课堂,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提升劳动教育的时效性。

总而言之,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既是对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从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三重维度着手。从时代性维度来看,要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在厚植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理念、完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丰富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上下工夫。从规律性维度来看,要遵循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即遵循社会主义办学的规律、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从创造性的维度来看,要从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育人体系,以及形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育人格局这三方面激发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青少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