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裴洪彬
大学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求职应聘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近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趋向严峻,求职竞争趋向激烈;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事业单位“缓招”或“不招”,也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在这种就业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掌握娴熟的面试技巧,对于他们求职应聘、选择理想工作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上过就业指导课,参加过模拟面试,大致知道面试技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面试前进行心态调整和形象优化;二是预先揣摩面试官在面试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如此设问的意图。中国是深受儒学影响的文明大国,儒家文化典籍《论语》蕴含着丰富的社交智慧,这些社交智慧对大学毕业生调整心态、优化形象,揣摩理解面试问题,最终掌握面试技巧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面试不单是对专业能力的考察,也是心理素质和个人形象的比拼。《论语》中孔子的几则语录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在面试前对自己的心态和形象进行调整。
第一,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做好任何事情,包括成功面试的前提。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只要学业有成,应聘者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岗位,面试正是自己向招聘单位充分展示才华的大好时机。况且,现在的面试早已不是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单向选择,而是招聘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大可不必慌乱紧张[1]。
第二,注重外在形象。良好的个人外在形象,往往比个人简历、文凭、证书等更直接地影响到面试官的最终决定。《论语》记载,孔子非常注重在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饰,以便符合不同场合的礼仪[2]。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面试前也应该特别注意整理自己的外在形象,发型要整洁,妆容要浅淡,衣服最好穿正装,这样才符合面试礼仪。如果应聘者参加的是视频面试,还要注意周边环境的整齐干净,这也是外在形象的一部分。
第三,培养守时习惯。《论语》记载,“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君主下令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过去了。孔子的反应说明他守时观念强,或许他还想提前到达,以便调整一下心态,再去见君主。小小的举动映射出一个对国家高度忠诚、对政务高度负责的伟大形象。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也要守时并争取提前到达,以便有时间调整一下心态,再去见面试官。而面试官也会从应聘者是否守时看出他是否有一颗对事业的责任心。
第四,规范言谈举止。言谈举止能够展现应聘者的精神状态、文化涵养和交流诚意,所以大学毕业生在面试前要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直至使其达到面试要求。孔子在《季氏》篇中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说,要做到耳聪目明,神色温和恭敬,言行真诚谨慎,遇到疑惑要适时询问或请求重复,遇到不公要保持克制,得到职位也要慎重考虑是否合法合规。前面八种反思,有利于培养应聘者良好的言谈举止和职业素养。而“见得思义”,在网络求职流行、存在着求职骗局危险的当下,具有特殊意义。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自觉学习法律法规,了解相关法律常识,提前树立法律维权意识。
第五,要拿捏好说话的时机。孔子在《季氏》篇中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即面试过程中切忌抢话、说话吞吞吐吐、说话时不懂得察言观色。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做好前期准备至关重要。
在求职面试之前,大学毕业生应该主动上网找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面试题库,预先揣摩面试中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以及面试官如此设问的意图。
第一,面试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经常被要求做自我介绍。面试官的意图不仅在于考察他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想考察他们是否诚信。孔子在《为政》篇中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应聘者以谎言代替诚信,即便侥幸成功,在日后工作中也会败露。为防止类似情况发生,面试官在面试时一般会边听应聘者的自我介绍,边对照简历,有时还可能插话要求佐证。所以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要认真准备自我介绍、个人简历和佐证材料,且让三者在内容上保持一致。
第二,面试官经常问及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情况,以便了解应聘者的成长环境及其对应聘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学而》篇中孔子的弟子有若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按照有若的逻辑推理,孝悌家风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往往也能忠于职守。所以应聘者应该根据面试官的意图,有所侧重地介绍家庭情况。
第三,大学毕业生有时会被要求谈谈自己的业余爱好。孔子在《为政》篇中说:“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应该爱好广泛、博学多能,这样的人往往性格开朗、更容易融入工作团队。所以,应聘者在面试时应尽量全面地介绍自己的业余爱好。需要注意的是,面试时谈的业余爱好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四,面试官有时会问及应聘者的座右铭,或崇拜的偶像[3],其目的在于考察应聘者有没有理想和志向。《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那么他在任何行业中都不会有较大的发展前途。
第五,面试官有时会问应聘的大学毕业生有没有缺点,缺点是什么。儒家认为,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缺点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反思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子张》篇中说,“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的意思)”,“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只有愿意反思并改正缺点和过错的人,才能自我进步,才能与同事和睦相处。
第六,面试官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动机,在面试过程中会问,“为什么选择敝单位(或企业)?”应聘者该怎么回答呢,说因为贵单位(或企业)的工资待遇很高吗?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先事后得”“先难而后获”“敬其事而后其食”“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种文化传统仍然对中国人有着深刻影响。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把工资待遇放在首位,招聘单位(或企业)会认为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有急功近利的心理,是很难将其引为同道的。应聘者可以这样回答,“选择贵单位(或企业)为个人发展、施展专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我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提供了更好的纽带。”当然,如果面试官问应聘者理想薪酬是多少,应聘者也不应回避,而是根据自己事前的调查做出合理的回答。
第一,注意做好视频面试的准备。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视频面试的使用频率迅速提高。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毕业生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提前学习和掌握视频面试的技术要点和操作流程。只有提前准备了,应聘者才能知道与现场面试相比,视频面试有哪些不利因素,又有哪些有利因素。比如,视频面试缺少了现场面试的那种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应聘者似乎无法充分、全面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但是,视频面试同时也缺少了现场面试中因为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紧张感,况且视频面试软件上一般都有“画中画”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应聘者可以看到自己,这就为他们在面试过程中适时纠正不良言谈举止、完善自身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注意做好总结和反思。有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场面试失败后,往往怨天尤人,这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要“不迁怒,不贰过”,要“温故而知新”,即面试结束后必须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什么地方做得好就要保持,什么地方出现错误就要改正,绝不能让类似错误再出现第二次。如果应聘者这样做了,那么他在后续的面试中就有更大的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一句口号。如今,国内某些地区防疫压力仍然很大。疫情期间,大学毕业生们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单位实习,或是在家中防疫,都应该克服求职焦虑,自觉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汲取其中的精华和智慧,这不单是在为求职应聘做准备,也是在为自己的终身发展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