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青
组织力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是党中央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基层学生组织,三者都具有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多重功能。以学生党支部牵头带动团支部、班级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成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积极努力的方向。
所谓组织力,就是设计组织结构和配置组织资源的能力,是领导者带领执行团队高效履职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1]。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与其职责和组织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任务是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能够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与教职工党支部不同,学生党支部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这不仅是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职能定位,更是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目标要求,为新形势下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改进和加强党支部建设指明了方向。
根据学生党支部的职能定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是指学生党支部依靠自身组织结构和资源,在立足工作职责,联系团结广大学生的过程中,在支部内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在支部外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影响号召力、发展推动力以及自我革新力等[2]。高校学生党支部在组织职能和目标的牵引下,能否激发党支部成员力量,高效配置党支部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组织和工作基础,指导带动团支部和班级积极建设与发展,是衡量其组织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高校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三者的工作重点不同,党支部侧重于“思想育人”,团支部侧重于“实践育人”,班级侧重于“管理育人”[3]。建立党支部与团支部、班级三者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使得各组织之间有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对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范围。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神经末梢”,是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其与团支部、班级协同发展,增加了党支部与团支部、班级的联系,扩大了党支部的工作覆盖面,创新党支部的工作方法,使党支部离学生更近,更加了解学生日常思想状况,更容易团结凝聚广大学生群众,更有利于党支部带领团支部、班级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方针,进一步提升党支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其本质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高校应大力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全面统筹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搭建起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治理合力。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级协同既体现了党对教育的领导,也是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要坚持协同联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关键在于发挥各类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使各组织同向同行,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级的协同联动,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创新形式、整合资源、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协同为基础,统筹推进“党团班”思想建设协同、组织建设协同、活动开展协同、队伍建设协同、阵地建设协同和制度建设协同,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影响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切实推动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
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源于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力来源于内部成员的信仰信念。因此,党支部要带领团支部、班级开展日常性的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年学生有清醒的认知自觉,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识,凝聚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提升党支部组织覆盖力,就是要推动党支部有效嵌入到各类学生基层组织中,保证党支部工作有效覆盖各类学生群体中。目前,高校团支部基本建设在班级中,“党团班”组织建设协同,需要科学设置党支部。基于高年级班级学生党员人数较多的情况,可将党支部建设在班上;对于低年级班级党员人数较少的情况,可将党支部建设在年级上或者依托专业建立党支部;对于没有党员的班级,也应设立党员联系负责人。加强党支部工作覆盖力,真正使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学生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提升学生党支部群众凝聚力,就是要使党支部深深植根于学生基层组织和广大学生的心中。高校学生党支部需要引导团支部、班级经常性开展学生思想调研工作,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点,整合力量和资源,创新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联合开展有益于学生思想认识、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身心健康的学习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扎实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切实维护学生权益。
党支部的影响号召力是指其对各类组织和群体的动员能力。党支部影响号召力的强弱关键在于支委会成员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学生党支部在与团支部、班级协同育人过程中,应注重对三个组织班子成员素质能力方面的提升,分阶段、分职位进行业务培训,多平台、多机会进行实践锻炼,以班子成员的以身作则、科学带领和高效执行,激发全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使班子成员成为学生信服的主心骨,吸引学生自觉向党支部靠拢,积极响应党支部的号召。
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发展推动力,就是要求党支部工作围绕中心推进工作。学生党支部要指导团支部、班级工作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建立党团班工作室、设立谈心谈话间、组建公寓学习角、设置党员示范岗、开展学霸讲堂、优秀党员论坛、科创沙龙、建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地、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等,加强“党团班”阵地建设,为“党团班”开展主题教育、学业帮扶、经验分享等提供平台,在学生群体中营造浓郁的向上向善的学风氛围,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
提升学生党支部的自我革新力,就是要着力解决自身建设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因此,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既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民主评议、班级管理等基本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协同工作制度、量化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等,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重构工作思维,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效能。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级协同育人体系中,突出党支部引领作用,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作全面覆盖,有利于提升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发挥高校基层学生组织育人优势和功能,既实现了学生党建带领团建、促进班建的目标,又推进了各项工作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互促共赢的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