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体育传承研究

2021-11-23 14:13冬,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舞龙课余珠三角

夏 冬,李 丽

1 问题提出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功能是育人,传承文化是学校体育主要的社会功能之一[1]。学校体育是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的重要路径,亦是各类体育文化博弈的焦点。在各类体育文化博弈的过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粤府〔2020〕45号)指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传承以龙舟、醒狮、武术为代表的岭南体育文化,开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相关的岭南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因此,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关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衰,也是当前学校体育如何通过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热点问题[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各类学校开展体育非遗项目教学、课余训练、课余竞赛的情况及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大总库(CNKI)等检索工具,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非遗”等主题词查阅了170余篇相关文献,参阅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书籍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需要设计了高校、中小学教师问卷和教研员问卷。发放问卷877份,回收860份,有效问卷853份。其中,高校33份,中学422份,小学390份,教研员8份。

2.2.3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逻辑分析,以此提出体育非遗项目的学校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及路径。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目前,广东省21市有250余项省级和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根据研究需要划分为龙狮类(舞龙、舞狮、舞麒麟)、传统舞蹈类、武术类及民俗类(民俗竞速、民俗飘色、其他民俗)等四大类[3]。

3.1 各阶段学校体育非遗项目教学开展情况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体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4]。学校开展体育非遗项目教学不但可以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3.1.1 高校体育非遗项目教学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教学的本科高校有18所。其中,开展武术类项目的16所(珠三角13所,非珠三角3所),项目包括咏春拳、洪拳、蔡李佛拳、龙形拳等。开展舞狮类项目的9所(珠三角5所,非珠三角4所),项目包括广东醒狮、广州沙坑醒狮、遂溪醒狮、雷州醒狮、斗门醒狮等。开展舞龙类项目的6所(珠三角4所,非珠三角2所),项目包括深圳龙岗舞龙、双龙舞双狮等。开展民俗类项目的6所,民俗竞速类3所(广州扒龙舟等);其他民俗类3所(清远炸火狮等)。另有两所高校以传统舞蹈类项目(杯花舞等)作为教学内容。广东省本科高校开展的体育非遗项目教学以武术类、舞狮类和舞龙类为主,传统舞蹈类和民俗类项目开展相对较少,课程以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形式为主,这一结果与其他一些相近的研究趋于一致[5]。

3.1.2 中学体育非遗项目教学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教学的中学有40所。其中,开展舞狮类项目的19所(珠三角13所,非珠三角6所)。开展传统舞蹈类项目的17所(珠三角6所,非珠三角11所)。开展舞龙类项目的15所(珠三角5所,非珠三角10所)。开展武术类项目的10所(珠三角7所,非珠三角3所)。开展民俗类项目的10所,民俗竞速类4所,均在非珠三角地区;其他民俗类3所(珠三角1所,非珠三角2所);民俗飘色类3所(珠三角1所,非珠三角2所)。开展舞麒麟类项目的2所,均在珠三角地区。中学开展体育非遗项目教学主要集中在舞狮类、传统舞蹈类、舞龙类和武术类项目。少数学校也出现了舞麒麟、民俗竞速、民俗飘色和其他民俗类的体育非遗项目教学。非珠三角地区中学传统舞蹈类、舞龙类体育非遗项目教学开展情况较好,珠三角地区中学舞狮类、武术类、舞麒麟和民俗竞速类体育非遗项目教学开展情况较好。

3.1.3 小学体育非遗项目教学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教学的小学有28所。其中,开展武术类项目的17所(珠三角15所,非珠三角2所)。开展舞狮类项目的14所(珠三角11所,非珠三角3所)。开展舞龙类项目的13所(珠三角11所,非珠三角2所)。开展传统舞蹈类项目的13所(珠三角10所,非珠三角3所)。开展舞麒麟类项目的11所(珠三角10所,非珠三角1所)。此外,开展民俗类项目的8所,其他民俗类6所(珠三角3所,非珠三角3所);民俗竞速类2所(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各1所)。小学开展的体育非遗项目教学主要以武术类、舞狮类、舞龙类和传统舞蹈类、舞麒麟类为主,其他民俗类和民俗竞速类项目相对较少。开展武术类、舞狮类、舞龙类、传统舞蹈类、舞麒麟类项目教学的学校珠三角地区居多,而开展其他民俗类和民俗竞速类项目教学的学校数量各地区差别不大。

3.2 各阶段学校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开展情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课余训练的有效开展是学校参与各类竞赛和获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亦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3.2.1 高校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的高校有22所。其中,开展舞龙类项目的9所(珠三角7所,非珠三角2所)。开展舞狮类项目的14所(珠三角10所,非珠三角4所)。开展武术类项目的18所(珠三角15所,非珠三角3所)。开展民俗竞速类项目的3所,均在珠三角地区。目前,还没有高校开展舞麒麟类、传统舞蹈类、民俗飘色类及其他民俗类体育非遗项目的课余训练。武术类和舞狮类、舞龙类项目成为高校课余训练的主要内容,内容包括咏春拳、南狮、佛山醒狮、岭南舞龙等。珠三角地区高校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开展情况较好,其原因与学校地理位置和课余训练经费、师资配备等因素有关。

3.2.2 中学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的中学有65所。其中,开展龙狮类项目的40所(珠三角22所,非珠三角18所),项目包括草龙舞、人龙舞、广东醒狮、高脚狮、麒麟舞、双龙舞双师等。开展武术类项目的36所(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各18所),项目包括蔡李佛拳、咏春拳、洪拳、李家拳、龙形拳等。开展传统舞蹈类项目的28所(珠三角8所,非珠三角20所),项目包括春牛舞、鲤鱼舞、舞火狗、钱鼓舞等。开展民俗类项目的17所(珠三角地区4所,非珠三角13所),项目包括扒龙舟、赛龙舟等。广东省各地区中学课余训练中龙狮类和武术类、传统舞蹈类项目开展较好。此外,由于传统舞蹈类项目和民俗类项目的区域性和原生态性,导致传统舞蹈类项目和民俗类项目在非珠三角地区的中学开展情况较好。

3.2.3 小学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的小学有62所。其中,开展武术类项目的35所(珠三角23所,非珠三角12所),项目包括蔡李佛拳、咏春拳、莫家拳、李家拳、龙形拳、黄氏头部拳等。开展传统舞蹈类项目的30所(珠三角19所,非珠三角11所),项目包括舞春牛、鲤鱼舞、鳌鱼舞、杯花舞等。开展龙狮类项目的24所(珠三角19所,非珠三角5所),项目包括岭南舞龙、沙坑醒狮、广东醒狮、斗门醒狮、青溪狮仔灯、遂溪醒狮、舞麒麟等。开展民俗类项目的21所(珠三角14所,非珠三角7所),项目包括飘色和地区民俗项目。广东省各地区小学课余训练中武术类、传统舞蹈类、龙狮类项目开展较好,民俗类项目开展情况较中学、大学阶段要好。珠三角地区小学体育非遗项目课余训练较非珠三角地区整体开展情况稍好。

3.3 各阶段学校体育非遗项目课余竞赛开展情况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从学校教育角度是对运动专才的全面培养及普通学生体育个性的辅助塑造,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初选与储备[7]。

3.3.1 高校体育非遗项目课余竞赛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课余竞赛的高校有22所。其中,开展舞龙类项目的9所(珠三角7所,非珠三角2所),项目包括岭南地区舞龙、龙岗舞龙等。开展舞狮类项目的13所(珠三角11所,非珠三角2所),项目包括广东醒狮、遂溪醒狮等。开展武术类项目的19所(珠三角15所,非珠三角4所),项目包括咏春拳、洪拳、蔡李佛拳等。另有4所高校开展了以扒龙舟为主的民俗竞速类课余竞赛。在广东省本科高校课余竞赛中舞龙类、舞狮类和武术类项目开展情况较好,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省级和国家级赛事供各个学校参与。目前,广东省本科高校中传统舞蹈类项目和民俗类项目课余竞赛开展较少,其主要原因与这类项目的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开展较少和项目自身的特殊属性有直接关系。

3.3.2 中学体育非遗项目课余竞赛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课余竞赛的中学有66所。其中,开展龙狮类项目的37所(珠三角24所,非珠三角13所),项目包括岭南地区舞龙、醒狮和地区特色龙狮类项目等。开展武术类项目的35所(珠三角16所,非珠三角19所),项目包括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开展传统舞蹈类项目的28所(珠三角12所,非珠三角16所),项目包括鲤鱼灯舞、春牛舞及地区性民俗舞蹈等。开展民俗类项目的19所(珠三角5所,非珠三角14所),项目包括本地区民俗项目如扒龙舟、赛龙舟、落地金钱等。广东省各地区中学课余竞赛中龙狮类项目在珠三角地区开展较好,武术类、传统舞蹈类项目开展较普遍且各地区差别不大。民俗类项目在非珠三角地区的中学课余竞赛开展较好,其原因与非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竞赛开展情况较好有关。

3.3.3 小学体育非遗项目课余竞赛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开展体育非遗项目课余竞赛的小学有70所。其中,开展武术类项目的36所(珠三角26所,非珠三角10所),项目包括咏春拳、蔡李佛拳和地区性拳种等。开展传统舞蹈类项目的24所(珠三角16所,非珠三角8所),项目包括地区性的体育非遗舞蹈项目如春牛舞、鲤鱼灯舞等。开展龙狮类项目的20所(珠三角19所,非珠三角1所),项目包括岭南地区舞龙、广东醒狮、舞麒麟等。开展民俗类项目的17所(珠三角13所,非珠三角4所),项目包括飘色和地方民俗类项目等。广东省各地区小学开展的体育非遗项目课余竞赛中,武术类、传统舞蹈类、龙狮类和民俗类项目均有开展,且珠三角地区开展情况较非珠三角地区情况稍好。

3.4 广东省体育非遗项目学校体育传承的路径及策略

3.4.1 转变传统的传承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有着特定的乡土生存空间,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特定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物质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也忽略了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影响因素[8]。因此,体育非遗项目的学校体育传承需要摆脱传统的“原生态”发展理念,注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创新性和融合性。比如,广东省近些年举办的几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各地区代表团表演的本地区非遗舞蹈项目,不仅将本地区特色非遗舞蹈项目展现在全省人民面前,而且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舞蹈项目(杯花舞、鲤鱼灯、长鼓舞等)已被推广成为大中小学课堂教学、课余训练和课余竞赛的重要内容。这也契合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有关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的时代要求[9]。

3.4.2 构建多阶段传承体系

体育非遗项目绝大多数具备本土性、流变性、活态性、整一性和功能性等特征,其标准多数是主观性、经验性和非标准性的[10]。如何解决现代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化与体育非遗项目非标准化的矛盾问题是当前体育非遗项目学校体育传承的问题所在。因此,对于那些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教育性、思想性、健身性、地域性和技术相对复杂的体育非遗项目,可以通过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方法对其进行教材化处理,借以符合学校体育教育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同时,将体育非遗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构建各阶段学校体育传承体系:小学阶段主要是结合一些武术、舞蹈、民俗类体育非遗项目,进行学生多种运动能力和树立正确健康观的培养;中学阶段主要是结合舞龙舞狮、武术类体育非遗项目,进行学生运动专长,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主要是结合舞龙舞狮、武术、民俗等体育非遗项目,进行学生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3.4.3 校内外的一体化传承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得以存在和繁衍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并植根于原生态的文化土壤。但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更多的是在保持本真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演进。因此,各阶段学校体育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地区体育非遗项目作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课余训练或课余竞赛,以此来继承和传播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主办的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不仅为各类高校提供了体育非遗项目展演和交流的舞台,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省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各地区中小学校也可以借助体育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荣誉展厅、长廊,以及各地区组织的非物质文化展演、展示、汇演等平台,做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开发、课余竞赛展示、课余训练研究和传承等工作,充分借助体育非遗项目开展德育、美育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3.4.4 关注学校体育非遗传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当前,广东省各阶段学校体育非遗项目教学、课余训练和课余竞赛的开展大多以广东省地方特色体育非遗项目为主,这对于地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遵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规律,需要借鉴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因此,体育非遗项目的学校体育传承需要通过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需要逐渐地培养一批集教学、科研、管理、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为一体的热衷于体育非物质文化研究的专业师资队伍[11]。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中小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结合本地区体育非遗项目实际编写了《客家竞技体育》《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体育非遗项目系列丛书作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的重要资源值得借鉴和推广。

4 结束语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各阶段学校体育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是民间生活与学校教育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势必要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原生态”的束缚,通过融合与改造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展体育非遗项目学校体育传承的过程中要结合各阶段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进行项目选择。此外,广东省各阶段学校体育应该积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一核一带一区”的战略规划,着重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与港澳地区学校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发挥学校体育在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作用和效能。

猜你喜欢
舞龙课余珠三角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珠三角,2012
交锋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