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滨隆 谭亚楠
重庆巨能建设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管理体系,其相关工作的落实应建立在具备完善的法律和安全规章制度基础上。同时为进一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安全部门还可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工程施工需求的安全管理办法,体现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系统性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综合性项目,安全管理人员需结合现阶段工程的施工环节、施工流程等内容进行分析、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标准制度,以便施工管理人员按照标准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进行管理,减少由于人员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损失。
建筑工程不同施工阶段均应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参考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操作;确保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质量、性能等符合施工要求;确保工程施工各阶层的管理人员均能发挥自身职责的作用。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周期较长,决定了建筑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实施具有长期性,贯穿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至竣工阶段。同时项目管理人员开展安全标准化教育工作也是持续性的,因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为确保每位施工人员均能树立清晰的安全意识,需不断开展安全标准化管理教育工作。
建筑安全的实施操作标准化制度的编写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施工企业不仅要认识到安全标准化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还需结合相关的管理标准及施工操作规程建立长效安全标准化管理机制。为了提高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不仅要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规范的操作规程,还要完善安全管理的监督和考核制度。例如,某建筑企业为了完成机场基地配套设施二期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既要保证建筑施工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又要全面提高建筑操作时的安全与标准化管理水平。在这样的情景下,企业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更新了施工技术和设施设备。此时,建立长效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提高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质量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环境、施工人员、操作规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整。
环境安全标准化是指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关注职业健康、做好应急管理等手段营造安全生产的工作氛围。关注职工的职业安全健康,筛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机组运行噪声、工频电场,并根据检测结果,合理制定运行巡视流程,减少接触时间,并进行必要的安全告知。每年组织职工职业健康体检,为职工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耳塞、救生衣等,改善和提高生产生活环境,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防止职业病危害发生,职工安全权益保障率达到100%。另外,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包括1项综合预案,防汛预案、防御台风、反事故预案等3项专项应急预案,高处坠落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触电事故等10项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应急预案齐全,具有可操作性。
企业需要制定建筑设施、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各个部门所用项目的维修计划进行统一汇总,制定定期设备维护计划。为设备安排专职管理人员,构建设备管理网络,针对自有、租赁等设备进行统一台账管理,保证设备管理工作无遗漏。无论是现有设备还是新进设备,都应该结合设备使用说明书对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完善,并按照设备操作规程的内容对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业务考核。从设备进场验收一直到报废出场,都应该对其设备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及维修保养。对于特种设备来说,则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例的要求进行管理。
①现场管理。结合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图纸,制定相应的现场平面布置图,并在其中明确施工区域、生活区域、办公区域等,同时将其放置在施工现场的入口处,以便相关人员浏览;在重点施工部位或危险性较高的位置,安装相应的安全警示牌,以起到警示、保护的作用[5]。②临时设施管理。施工现场所搭建的食堂、洗浴间、宿舍等临时设施均应具备完善的消防条件,同时还应符合节约环保的理念。③施工物资管理。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机械设备等物资均应实行分区堆放、分类堆放的原则,并严格按照平面图进行布置,同时针对一些特殊性材料或设备需采取相应的防潮、防火措施。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措施是基础,且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已成为促进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建立完善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及管理人员需加强合作与交流,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放心的工作环境,为业主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进而真正实现建筑安全工程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