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
——概念间关系的梳理与辨析

2021-11-23 12:57吕树庭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概念体育

曹 原,吕树庭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与健康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0;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最近一年来,有几则消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中国新闻网2020年10月11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0年1月19日讯,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国江苏网2020年4月28日讯,国家体育总局召开2020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鲁网·闪电新闻2020年9月17日讯,山东省群众体育工作交流座谈会在体育运动休闲小镇齐鲁酒地召开……。为什么在“社会体育”已经替代“群众体育”,并纳入199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法》中二十多年之后,国务院、国家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的文件或通知,仍比较频繁地使用“群众体育”这一概念,为什么极少使用“休闲体育”的概念?为什么“社会体育”可以替代“群众体育”,又为什么“休闲体育”不能替代“社会体育”?还为什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方向等基本雷同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能够并行不悖?这一系列为什么,都与中国“老百姓体育”的发展变迁有关。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结果,往往是通过用概念的形式加以确定并传播的,人们所谈论的问题和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概念建构起来的。所以,正如我们可以通过体育人口数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经费等的变迁,来了解某一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把握“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这几个概念,来了解中国“老百姓体育”的发展变迁,并以此透视社会变迁。

1 “老百姓体育”的代名词:群众体育一词的由来及其主要特征

1.1 关于“老百姓体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百姓”:旧指与官吏有别的人,现指人民大众;“老百姓”:人民;居民(区别于政府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当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9年版)中,“百姓”:平民;民众;“老百姓”:平民(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也泛指人民群众。本文之所以使用“老百姓体育”这一概念,是为了找出一个能够反映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这三者本质特征的替代性概念,从而便于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1.2 群众体育一词的由来

记得很多年以前,在体育界曾经有过一个传言,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当时国家体委的领导人在一起商讨用什么名称(概念)来概括说明“老百姓体育”比较好。其间,提出过“国民体育”(认为没有阶级性)、大众体育(西方化的概念),最后,一致认为用“群众体育”比较好。因为我国有着群众路线、群众运动的传统。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所以,不少人认为,“群众体育”是一个具有一定政治意蕴的本土概念。据董新光教授等查证,“1953年,来中国任教的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在讲授《苏联体育教育理论》时,讲述了‘志愿体育协会中群众体育’和‘公共场所的群众体育工作’。这是否表明新中国使用‘群众体育’一词与翻译某个俄语词汇有关,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据刘德佩教授讲,我国“群众体育”的称谓,是依据前苏联对体育的划分而来的。老一辈的体育理论学者赵 斌(曾是国家体委科研所第一任所长,后任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王汝英(曾任中央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后任国家体委信息研究所所长)等都是当时的亲历者。1952年,前苏联专家带来我国的体育理论教材中也确实是这样划分的。刘德佩教授还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见过这部教材。因为依据前苏联对体育的划分而来的“群众体育”契合我国的国情,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顺利地接受了“群众体育”这一代表“老百姓体育”的概念[2]。为此,可以说“群众体育”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

1.3 群众体育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世界列强虎视眈眈。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兵朝鲜,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安全,我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而国内,国民党统治造成的经济千疮百孔和社会百废待兴,使得新中国重建的任务极其艰巨。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1952年毛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为了建设美好家园,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锻炼身体,强健体质便成为群众体育的主旋律。同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开始试行[3],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广播体操运动(工间操)和单位运动会。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提出了“十五年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口号,各行各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促使群众体育掀起了“大会操、大比武、大通等级”的热潮。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陈镜开打破举重世界记录(1956)、郑凤荣打破跳高世界记录(1957)、容国团获世界乒乓球单打冠军(1959)等,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群众体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国家必须强调集中统一意志。“全国一盘棋,一切行动听指挥”成为当时全体国民的一种政治理念。为此,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号召和积极响应倾向。第二,锻炼身体,强健体质是群众体育的主旋律。第三,充分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原则。第四,目标单一,手段(内容)简单,形式同质,组织化有余,个性化不足。第五,群众体育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城镇中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2 老百姓体育的变迁:社会体育为什么要替代群众体育一词

2.1 社会体育一词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体育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之后,社会体育一词在媒体、学界乃至政府相关文件(如1993年原国家体委以19号令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等)中出现的频率日渐增多,与群众体育并行不悖[4]。社会体育一词源自哪里?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有学者1996年撰文认为,目前对该词的由来尚无详考。但根据“体育”一词是于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由日本引入我国的考证,以及西方是用大众体育(Sport for all)指代社会体育的情况,结合社会体育在日本的发展变化和书写形式与汉语相同等的情况,认为社会体育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文化热潮流中由日本舶来[5]。第二,也有学者于2003年撰文指出,社会体育一词并非肯定“由日本舶来”,也不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我国”,而是1918年先于日本出现在我国。对于“社会体育”一词,中日两国谁由谁舶来尚难定论[1]。此后,两种观点并未进行孰是孰非的商榷与争论。或许,比社会体育一词源自哪里更重要的是,它为什么要替代群众体育。

2.2 改革开放后的群众体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使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此,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启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观念变革,使得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奠定了群众体育发生变化的社会基础。群众体育发生的具体变化是:在追求目标上,由单一追求健康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化;在参与方式上,由响应式地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在活动空间上,由传统的单位,向家庭、单位、社区三位一体的空间转化;在参与人数上,由单位职工向全社会广泛参与转化;在活动内容上,由比较单一向丰富多彩转化;在组织管理上,由政府办向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在运行机制上,由公益型、福利型向与经营型和消费型的方向转化[5]。

2.3 社会体育为什么要替代群众体育一词

概念是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同时概念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发生变化。比如,“出身”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先验论概念,在今天已基本消亡。而“互联网”却成为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的一个标志性的概念。又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师学习”成为替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王 凯,2011)。再比如,作为“总体性”概念的演进与发展,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总体性”概念,而卢卡奇则首次把“总体性”宣布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率先把异化问题和物化问题视为马克思以来资本主义批判的核心问题。通过全面系统阐发这一概念,卢卡奇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维度和内涵,使其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6]。概念的消亡与产生,新概念替代旧概念,概念的演进与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对概念的认识必须确立动态意识。上一小节之群众体育领域发生的变化,是在体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中逐渐实现的,它反映了社会对体育需求的扩大,反映了社会体育价值观的变迁和体育自身的发展变化,需要一个能够更好的表述群众体育领域发生变化的概念来替代群众体育这一概念[5]。刘德佩教授指出,我们说社会体育是群众体育,但它是自身结构更加完善,生存环境更加适宜,发展机制更加合理的群众体育。冉学东、王广虎教授认为,“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分别代表着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前后两种不同的体育普及形态。随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实现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体育”在组织结构上将更加独立,在组织管理中将更趋自治,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具有“社会”的属性,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体育”[7]。目前,社会体育替代群众体育这一概念,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广泛认同和政府与社会的认可,并于1995年被正式纳入《体育法》之中。

2.4 群众体育的广义、狭义之分已成为历史

由于我国原国家体委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部分,所以曾经有过群众体育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众体育包括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以及军警部队体育,比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指的就是学校体育。“狭义的群众体育则是指在学校和武装力量(军、警部队)中开展的体育之外,在社会其他行业或活动领域,在人们的余暇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8]。在1995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体育法》中,我国的体育在总体上被划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自此之后,社会体育便以法定的形式替代了群众体育,使二者转换成可互相替代的同一关系概念。群众体育的广义狭义之分已成为历史。

2.5 使用大众体育(Sport for all)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综上我们可知,从逻辑学的角度,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内涵不同,但外延相互完全重合的同一关系的概念。进而我们也可以说,群众体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百姓体育;而社会体育则是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老百姓体育。既然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可以互相替代,那么,对常常出现在各种场合的大众体育(Sport for all)又作何解释呢?因为在国际上只有前苏联和我国使用群众体育的概念,只有中国和日本使用社会体育的概念,而在国际上指代 “老百姓体育”的通用概念是大众体育(Sport for all)。大众体育这一概念在我国的出现,并非是要将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取而代之,而是为了便于在学术交流上与国际接轨所为。目前,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和大众体育这三个概念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3 休闲体育的出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休闲体育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加,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社会体育是舶来品,还是本土概念的争议不同,对于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s)是舶来品目前在学术界尚无争议。

3.1 休闲体育中的休闲(Leisure)

英语中的休闲(Leisure)源于法语,法语又源于希腊语。也有将“Leisure”译成“闲暇”“余暇”的,本文在此将其统一称为“休闲”。对于什么是休闲,如同“文化”的概念一样,有非常多的释义,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也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赋予“休闲”以不同的内涵。无论是从文章的系统性出发,还是从有利于深刻理解休闲体育的角度,都无法回避“休闲”的概念。这里仅举几例:“休闲是人生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精神态度”(马惠娣,2008);“休闲是让人的生活方式真正回归自由的一种标志”(陈蓉霞,2006);“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美·杰弗瑞·戈比);休闲不是空闲、不是休息、不是单纯的消遣娱乐,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真正达到的人生状态,因为休闲不仅是一种方式,而且涉及存在状态和人类共存的环境”(田松青,2005)。

3.2 以社会体育为参照看学界对休闲体育的探讨

如前所述,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结果,往往是通过用概念的形式加以确定并传播的,所以,概念作为事物(现象)的替代物将便于我们对事物(现象)的了解。因而,我们可以社会体育概念的释义为参照来看学界对休闲体育的探讨。

3.2.1 社会体育概念释义的例举

比如,“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8]。又比如,“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9]。再比如,社会体育(亦称群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自愿参加为原则,以家庭、单位和社区为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练习为手段,而展开的形式多样的组织化或非组织化的体育活动[5]。

3.2.2 学界对休闲体育概念释义的探讨

①所谓的“休闲体育”其实就是生活富足的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的“大众体育活动”(江饴,1995)。②“休闲体育,并非是一种新的体育形式,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休闲、健身、消遣、娱乐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孟凡运等,1999)。

③休闲体育是在休闲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所不同的是这种体育活动是在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理念支配下的体育活动(胡春兰等,2003)。④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休闲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石振国、田雨普,2004)。以上四例对休闲体育概念的释义,基本上与社会体育概念的释义并无本质区别,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社会体育强调增进健康的主旋律。⑤邱宗忠等认为,对“Leisure sport”的解释,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在 西 方 , 一 般 是 用 Leisure Activity ( 闲 暇 活 动 ) 和 OutdoorRecreation(户外运动)来表示。 Leisure Activity 指的是人在自由时间里的活动;Outdoor Recreation 则一般是指钓鱼、 打猎、登山、野营、远足等[10]。这一释义,进一步印证了国外的休闲体育是以户外运动为主体的观点。⑥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休闲体育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的性格特点,因此西方休闲体育具有“快速激烈”“均为激烈和惊险的活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追求感官刺激”的特征(刘子众,2003)。这一释义表明,蹦极(起始于新西兰)、冲浪(起始于澳大利亚)、攀岩(可追溯至18世纪的欧洲,现代攀岩起始于苏联,而后法国、意大利……)等一些户外惊险、刺激的运动项目,是伴随着休闲体育的概念同时期引进国门的。⑦胡小明教授在其所著《体育休闲论》一书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界对体育休闲娱乐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通过中国知网可以检索到几百篇文章,以及《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学》、《娱乐体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等的专著、教材和大量介绍休闲运动项目的科普读物。此外,中国体育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主办的《运动休闲》还对高尔夫、保龄球、钓鱼、网球、壁球等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进行了介绍[11]3。胡小明教授的观点,进一步佐证了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的出现和休闲体育概念的引进是同一时期的产物。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休闲,它是一种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因而周 兵强调休闲体育的文化品味,以区别于其他体育形式。他认为,休闲体育是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体育活动,自然是在余暇时间里进行的、意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周 兵,2000)。⑨于可红、席玉宝等强调休闲体育的心理体验,他们认为:休闲体育是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目的,自主选择自己爱好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现代生活方式[12]。⑩欧阳静仁撰文在“休闲体育的后现代价值解读”一章中指出,罗歇·苏认为:“随着劳动形式的机械化和统一化,等级划分趋于缩小,在娱乐中体现社会区别的需要增强… …由于不能以工作的性质证明自己的社会属性,人们便在文化上受到重视和被看作上等的休闲活动中来证明这一点”。因此,休闲体育中的某些项目(活动方式)被用作社会地位识别的参照系,参与这样的活动与上层社会的身份划上了等号,使得休闲体育成为人们社会区分的重要标准之一[13]。综上,从⑤至⑩的休闲体育概念释义,我们可以看到其与社会体育的一些区别。

3.3 休闲体育基本特征的理解与概括

前一小节,介绍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休闲体育的探讨,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休闲体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在此,我们不打算作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概念界定的尝试,也不作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之间关系的辨析,而是基于学者们智慧的基础上,探讨产生于特定时代背景下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现代社会”(亦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在后现代社会,发端于欧美的休闲产业(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得以迅速发展。休闲产业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有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背景,还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现代版休闲观”;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杰弗瑞·戈比的“你生命中的休闲”;托马斯·古德尔的“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为休闲产业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休闲体育正是伴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事物,它“伊始于西方文化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的精英文化”[12],故而法国学者罗歇·苏认为:休闲体育是体育活动的较高阶段,不能混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活动。本文将始于西方的休闲体育概括为如下四大特征。

项目特征:它不同于传统的篮排足球、跑步、健身操、自行车等的项目,休闲体育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涵盖了当今城市人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台球、游泳、攀岩、蹦极、滑板、轮滑旱冰、摩托车、游艇、弓驽、飞艇、汽车、帆船、飞镖、冲浪、越野、滑翔、漂流、野外生存、探险、登山等(凌平,2007)。

消费特征:休闲体育是和休闲消费直接相关的,而休闲消费则是一种“富裕”之上的“消费”。休闲体育的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

身份特征:富裕阶层常常将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有些富裕阶层还将参与休闲体育中的某些项目(网球、高尔夫、马术、帆船、游艇等)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以彰显社会区隔。

个性化特征:年轻人追求时尚、猎奇、探险、刺激,以满足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个性需求和心理体验。如此,健康的目的经常在休闲体育中退居二线以后的地位(卢元镇教授语)。

3.4 在我国,应如何看待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从传统体育理论的观点来看,体育是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构成的,在这个维度中似乎没有休闲体育的位置。但休闲体育是一种新的体育形态,它既游离于传统体育的概念之外,又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生着密切联系[14]。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如何看待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与社会体育乃至传统体育之间关系的困惑。

3.4.1 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

产生于西方的休闲体育有其深刻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从前述之休闲体育的特征来看,显然与我国的社会体育有较大的不同,不易按照描述“老百姓体育”变迁的惯性思维,将其原封不动的搬来替代我国的社会体育,因为它覆盖面有限,不完全符合国情,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一,休闲不仅是一种方式,还涉及到存在状态和人类共存的环境。我国尚未进入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还未发展到普遍有闲、有钱的历史阶段, 尽管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水平仍然不高,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客观存在的发展中国家。第二,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按陆学艺教授《当代中国十大阶层划分》的阶层人口比例划分:社会上层占2.1%、中上层占7.2%、中中层(办事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占9%,如果我们将其全部都算为中产阶层(Middle class),不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3%。而本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人口已达到60%以上,其中美国已达到80%(马丽娟,2006)。我国占总人口81.7%的中下层和底层,在总体上还不具备富裕基础之上的消费能力。第三,我国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这一庞大的老年人群几乎没有可能去参与休闲体育项目的消费。第四,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第五,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群众体育时代的特征,追求健康对多数国人来说仍然是体育参与的一个主旋律。因此,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

3.4.2 社会体育的发展与休闲体育的引入交织在一起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才有了“老百姓体育”先是被定义为群众体育,而后又被社会体育所取代,概念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变迁。当休闲体育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裹挟下一股脑地进入我国的时候,被定义为社会体育的“老百姓体育”并未静止在原有的水平,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着,并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特点,即参与目的多元化,活动内容多样化,参与形式个性化,传统与流行并举,健身与娱乐同行,功利与休闲共存,旅游与体育联姻,产业与体育结合。社会体育和外来的休闲体育两股潮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交织在一起,同时指向“老百姓体育”,使得人们对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关系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困惑。也或许正是由于这两个概念的并存状态,才导致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方向等基本雷同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设置的并行不悖。

3.4.3 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形态——休闲体育

近些年来,中国的“老百姓体育”在局部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定的人群(富裕阶层和有支付能力的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形态——休闲体育。这是中国“老百姓体育”发展变化的结果。中国“老百姓体育”发展变化的本质动因,是扎根于本土的社会体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向中国渗透而产生的休闲体育作为辅助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体育的这一发展变化。因此可以说,休闲体育的出现,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新形态,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与社会体育交织并存。陈蓉霞认为,“就休闲的本来意义而言,它无须成为产业,无须富人这一身份作为准入门槛,更无须成为一门‘休闲学’,来引导大众知道什么才是‘高档次的吃喝玩乐’。休闲本该是人性良好一面的自然流露,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与休闲零距离接受”[15]。如此,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也可以无须纠结这种体育活动是传统的社会体育,还是作为社会体育发展新形态的休闲体育,重要的是从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益处。

4 作为工作概念应用的群众体育:代结束语

在我国,对体育概念的划分曾经是学术界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目前,体育概念已约定俗成的三分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严格来说并不符合逻辑学对概念划分的规则。尽管如此,学术界、政府部门、媒体、乃至民众都基本认同这一划分,因此,有人称这种划分为工作概念划分。由于“群众”这一概念扎根国情,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蕴,所以,出于工作应用的角度,媒体、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文件中,常常是以群众体育来指代社会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又由于以往曾经有过广义的群众体育(包括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以及军警部队体育)之说,因而在政府的相关文件中,有时也还存在将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 也纳入群众体育视野的倾向。比如,在2002 年 7 月 22 日公布的中央 8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第十一条中提到: “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抓住四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又比如,在2006 年 3 月 6 日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 2006—2010 年) 实施计划》的通知中提到,“把群众体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区、乡镇、学校,转移到为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办实事上来”。

新时代的领路人、带领中国实现伟大梦想的掌舵者习近平主席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的民族,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涌现出太多太多的英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必定会诞生数也数不清的复兴英雄,民族复兴的历史大潮是中国人民身后最雄壮的推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工作概念的“群众体育”还将会得以持续应用。

猜你喜欢
概念体育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概念飞行汽车,它来了!
存在与守恒:《红楼梦》中的物极必反概念探讨
HYUNDAI现代PROPHECY概念电动车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