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悦洋
(山西省国有投融资管理有限公司,太原 03000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供应链金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以显著优势立足于经济市场。资金约束一直是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让各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愈加严重。供应链金融是以上下游企业交易项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为依据,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物流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问题,推进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整个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多方共赢[1]。供应链金融对重构新经济格局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推进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以往的金融业务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成本较高,且形式过于单一,这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供应链金融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给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供应链主要包含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4 个主体。核心企业为规模小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来源途径较为广阔,不仅奠定了核心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2]。供应链融资可以减轻上下游企业的融资压力,使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得到保障。金融机构可以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业务,以确保资金链正常运作。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市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欧美许多国家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起源可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最早在我国应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平安银行。平安银行聘请了专业人员研究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动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开始流行于各大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市场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各企业、金融机构开始合作,使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得到了良好发展[3]。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N”银行主导型是我国市场中的一种主要应用模式,其是指1 家金融机构针对多家企业的应收账款、销售订单以及产品等而开展的融资业务,通过上下游企业的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流,利用债权转让、抵押等方式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首先,企业的融资利息主要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决定,导致融资成本较高,且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资产质量的要求较高。其次,银行对企业的抵押、转让资产的鉴别成本过高,同时这样的模式需要第三方对企业所抵押资产的相关条件进行确认,导致银行承担的回收风险较高。
“1+N”企业主导型是指1 家核心企业针对其上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核心企业对上游企业拥有自己的应收款项等开展融资业务,这样的模式一般只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无法享受这类融资业务,融资利率主要也是由核心企业决定,一般情况下利率较高且期限较短,同时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决定了业务规模,导致金融业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
“1+1+N”企业与银行共同主导型主要是指1 家银行和1 家核心企业合作,银行以供应商所持有的核心企业应收债权等为基础,通过转让、抵押等方式向多家上游企业提供金融业务。这样的模式对核心企业的信贷水平要求较高,银行和合作的核心企业需要锁定供应商的汇款路径,同第三方合作的沟通成本较高,如果核心企业付款不及时,将会给融资方带来较大的压力。
随着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供应链金融市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升级和转型。近年来,虽然商业信用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是企业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单纯依靠核心企业信用,还可以根据交易数据的交叉验证来保证交易的真实性和稳定性。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方主要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交易所、资金方、电商平台、资本市场中介、票据平台等主体,各个主体相互合作形成紧密相连的供应链模式。
中企云链在2015 年创新云信之后,市场上逐渐出现大量以核心企业信用流转为基础的电子平台,通过金融科技促进应收账款的确认、支付和融资是应收账款票据另一种体现形式[6]。与此同时,市场上也逐渐出现以物流、合同流、资金流同归等方式为主的金融科技平台。通过核心企业明确债务信息和监控物流信息,以解决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和操作风险。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流转主要是由企业签发,如果在金融监管体系下脱离监管,必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规范,统一管理,更好地服务企业需求。
这种模式是指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贸易关系进行追溯,将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相结合,建立多条供应链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模式可以通过多维度的供应链条交叉验证,明确各个节点客户的经营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链条的交叉延伸发现更多客户,并对客户进行筛选,寻找出优质客户,减少对核心企业的依赖。基于货押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这种模式通过利用大数据,可自动观察市场情况,实现押品市场价格波动报警功能。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的账本数据库,其具有易于追溯、不可篡改、便于监管等特点,能够使交易、支付结算、融资的整个过程更加有效地做到信任传递,从而解决多级供应商融资难的问题。在供应链的生态圈内,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以核心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应收账款凭证,可以实现不可修改贸易背景、自动拆分、有条件支付等功能,进一步解决传统供应链在拓展多级供应链融资方面的难题。
金融机构可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第四方监测企业引入,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对商品进行远程监控和智能库管,利用视频和RFID 射频技术对押品进行远程监控和实现移动报警,还可以通过无人机巡查仓库[7]。金融机构可与企业监测系统相结合,随时调阅押品质量、押品位置,保证押品的安全。
电子商票具有融资和支付两种功能,有文义性和无因性的特点,为流通转让提供了便利,是企业商业信用流转交易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商业信用在产业链上的传递过程。与应收账款相比,票据更能够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使商业信用更具规范性。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在清理“三角债”的过程中,商业汇票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角债”治理过程中的难题。企业可以通过符合条件的票据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银行可通过贴现支持,将资金融通搞活,再利用市场机制阻断“三角债”形成[8]。商票将内部的债务债权挂账和外部的索债凭证相统一,使债权、债务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也使商业信用更加规范。构建电子商票流转平台、推进企业应收账款票据化可以有效推进企业商业信用、整合产业链条,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将期货市场和存货抵押模式相结合,探究市场套期保值决策。套期保值在国外开展供应链金融工作前期就已经得到应用,其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水平,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商品,期货市场的控制制度较为完善。存货抵押可以有效控制产品价格,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顺利开展[9]。近年来,市场上的交易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商品的流动性和定价能力,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套期保值方法。
企业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不再受到单一企业的限制,丰富了融资途径,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