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路径探索

2021-11-23 09:38周玲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文/周玲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了多措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全国许多大学都在改进、组织创新创业培训制度、培训创新和创业方面的夜间基础设施培训,以及开展创新和创业培训。此外,还开展、学习课外活动,为创新和创业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1]。

(一)有利于提高毕业生职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企业和雇主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校提供有关创新和创业的培训,目的不是为了一定要实现成功创业,而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职场上能利用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缓解高校就业工作压力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同时也增大了就业压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缓解高校就业工作压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2]。

(三)有利于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运用创新和创业行为为国家服务。对于高校而言,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提质增效。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一)教育理念偏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和定位往往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创新和培养独立的创业精神,还在于提高学生对创新和创业精神的认识,帮助他们丰富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提高技巧和技能,有针对性地提供过程指导。与此同时,固有的本位思想和从众心理,使得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观念仍然比较保守,并且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识往往不够到位,社会上未建立起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3]。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设置单一,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形式多以合班课为主,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缺乏与专业的融合,缺乏实践锻炼环节。面对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多元、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纯的教授式的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需要分类指导、精准指导、全程指导,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对象的全覆盖。

(三)保障服务不到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它还涉及政策咨询、项目管理、活动组织和大赛指导等多个层面的环节,鉴于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合资源,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相关服务的整体协调,并提供面向服务的工作。从创业意识的萌芽、创新思维的建立,到创业实践项目的孵化到最终创业成功,需提供全程指导和帮扶。

(四)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大部分的任课教师都是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授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教学时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忽略了学生认知的改变。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亟需组建一支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五)实践平台短缺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其需求,必须通过实训实践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当前部分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园或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提供的都是场所,相关配套还很有限,而经费、人脉、资源、经验的不足,也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从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目前,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高校应提供创新和创业教育课程,以建立创新和创业思维方式;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园,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成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以方便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新和创业俱乐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来增强创新和创业的软实力。以赛促建,以赛促创,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驻创业孵化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和积极性。此外,科技竞赛、讲座沙龙等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4]。

(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大学生和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高校为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其研究实践的主动性,可以为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可以与学分奖励挂钩,可以申请专设创业项目基金等。致力于创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弹性学制、学分转化制度;创业成功后,学校可以为其树立创业典型,成为学弟学妹们学习的榜样,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对于教师群体,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师资水平,也可聘请社会各界精英和杰出校友担任兼职教师。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活动,组建创业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实践活动,成果与科研积分挂钩,并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对具备一定经验和基础的教师,可以聘任入选创业导师库,并给予身份的肯定。从而形成全员参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格局。

(三)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整体规划来看,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作为核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新生第一堂课中启发学生制定较为合理的职业规划,构建长期的创业目标。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分层培养。面对全体学生,注重案例示范教学,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采用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有效激发创新意识;同时,对于不同意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采取多样化和层次化教学,开设相关实践类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呈现递进性、专创融合性,将传统优势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配比,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对象的全覆盖。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锻炼,从各个方面提升创新创业的软实力。

(四)搭建实践锻炼平台

基于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构建平台驱动型创业教育,即将场域、文化、资源以及相关主体整合,调动各方资源,产学研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的同时,激发生态活力,提升质量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行政策、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的合作,为有创业实践意向的学生搭建各类实践场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孵化基地。此外,高校完善的实践实训条件,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践平台、优质的实践场地。学生有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创业项目,即可申请入驻孵化基地,由创业导师进行组队指导。同时,学生可以申请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实战中丰满羽翼,验证实效。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98年~2005年的短短7年间,高等教育的总体入学率从9.8%上升到21%。大学生人数从百万到2300万,越来越多的适龄年轻人意识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人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现实和严峻的问题。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接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明显不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完成劳动力的任务,更是我国加强人力资源优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条件。在我们这样的劳动力大国中,利用创业教育来培养创业才能并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应对就业挑战的基本方式。创新和创业的学习过程就是旨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过程。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