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剑秋
(云南省玉龙县畜牧兽医局云南丽江 674100)
肉鸡养殖中球虫疾病的出现严重损伤了肉鸡的肠道健康状况,显著降低了肉鸡养殖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限制了肉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化学合成药物的使用是目前肉鸡球虫疾病防治中主要的措施,化学合成药物的种类主要有地克珠利、托曲珠利、氯羟吡啶以及氨丙啉等,均在肉鸡球虫疾病的防治上获得了显著的效果。长期化学合成类药物的使用也导致肉鸡生产中出现了很多负面问题,例如球虫药物耐药性的出现,肉鸡畜产品中药物残留问题以及大量药物使用存在的经济成本问题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肉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主要可以通过改善肉鸡养殖中化学药物使用的给药方案,合理开发中草药抗球虫制剂以及免疫疫苗注射的配合等方式进行肉鸡球虫疾病的防治。本文将对现阶段肉鸡养殖球虫疾病防治中化学合成药物的使用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肉鸡球虫疾病的良好防治以及我国肉鸡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肉鸡球虫疾病防治的化学合成类药物主要有地克珠利、托曲珠利、氯羟吡啶以及氨丙啉等,其中地克珠利主要是通过影响球虫核酸的合成来限制球虫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来限制球虫的生长定殖,阻止球虫的生长分化。托曲珠利主要是通过限制球虫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功能作用,导致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膨胀肿大,限制球虫呼吸链酶的活性,导致球虫细胞内线粒体出现氧化磷酸化作用,进而抑制球虫的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球虫虫体的死亡;试验研究中通过使用12.2、25 和50mg/kg 的托曲珠利应用于肉鸡饲粮中发现,25 和50mg/kg 的剂量均获得了良好的抗球虫效果。氯羟吡啶是一种吡啶类化学合成药物,主要可以通过影响球虫虫体的电子转运来限制球虫的生长定殖,克球粉通过作用于球虫无性繁殖中生殖初期的子孢子,使得球虫子孢子在肉鸡肠道上皮细胞或者巨噬细胞中不能发育,抑制了球虫的生长繁殖[1]。
研究发现氯羟吡啶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杀灭效果最强,而对于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布氏艾美耳球虫的繁殖效果较差。肉鸡饲养试验中发现,在人工感染艾美耳球虫肉鸡的饲粮中添加100、125和150mg/kg 氯羟吡啶,结果显示不同的氯羟吡啶添加剂量在肉鸡球虫疾病治疗中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肉鸡肠道的健康水平,缓解了肉鸡肠道炎症病变。同时研究发现氯羟吡啶可以显著降低球虫患病肉鸡粪便中球虫卵囊的数量,但是肉鸡饲粮中氯羟吡啶的长时间使用将导致抗球虫效果的下降,抗球虫指数会下降到150 左右。研究发现氨丙啉对于肉鸡养殖中各类球虫感染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于柔嫩艾美耳球虫以及堆型艾美耳球虫的防治效果最为明显。氨丙啉主要可以通过限制球虫生长中第一代裂殖体,同时对于球虫有性繁殖阶段中的子孢子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限制球虫在肉鸡肠道中的生长定殖。氨丙啉的抗球虫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限制球虫虫体中硫胺素的代谢,影响球虫的生长代谢达到球虫疾病防治的效果[2]。
病原菌以及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是畜禽养殖药物防治中的常见问题,耐药性主要是由于病原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的突变个体经过长时间的多次重复和自然选择,将病原中出现的微弱耐药性不断积累所导致的结果。通常自然条件下生物体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球虫虫株在长期的生长繁殖中也会出现突变的情况,在生长和繁殖中,部分球虫基因突变的结果可能有助于球虫对于药物的抗性,同时适合球虫的生长繁殖,使得这些突变的球虫个体可以在药物环境中存活下来,而没有出现突变的球虫个体则会被药物杀灭,长期以往将导致球虫耐药性的出现,化学合成药物的治疗效果将显著下降。
药物残留问题是目前畜禽养殖产业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存在部分养殖企业对于化学合成类药物的滥用情况,同时相关部门对于现阶段畜禽养殖中兽药的生产、销售以及使用等方面均没有一个系统详细的监管措施,导致畜产品中很容易出现药物残留过量的问题,药物残留的出现将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同时也限制了我国肉鸡畜产品的出口,制约了肉鸡养殖产业的良好发展[3]。
肉鸡养殖生产中,化学合成药物的使用主要包括肉鸡养殖中球虫疾病预防类药物的使用以及患病肉鸡的治疗费用。据相关资料显示,肉鸡养殖中球虫疾病的预防费用通常每只鸡需要0.1 元左右,而球虫疾病的治疗通常每只鸡需要0.2~0.3 元左右。而实际生产中肉鸡在整个饲养阶段对于球虫防治的药物使用以及疫苗注射等方面的经济费用每只鸡需要0.6~1.0 元左右,由此可见,肉鸡养殖中球虫疾病防治需要大量的经济成本,同时治疗的成本明显高于预防的成本,做好球虫疾病的预防措施有助于改善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肉鸡养殖的健康发展。
肉鸡养殖中球虫疾病的出现严重限制了肉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现阶段肉鸡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很容易导致肉鸡群体的患病,化学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球虫疾病带来的损失,但是长期的使用容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新型药物的开发是目前肉鸡球虫疾病防治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