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文秀 张雷
“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遇到的共性问题,“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实写照。如果在校期间,大学生能对自己未来就业意向和层次提前作出一个详尽的规划,那么在求职过程中就可少走许多弯路[1]。
现在的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与当下学生的状态、专业学习有关,也受行业状态和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在了解自己的个人特点、求职意向以及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今后就业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对自己就业意向范围的行业有个详细的了解。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在校期间就应对自己毕业后所要从事的目标行业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职业规划有以下环节: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包括个人的性格特点、求职意向、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确定自己的职业观;二是解读职业,了解理想职业的现状与前景,全面理性地看待未来的职业。
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毕业后许多人都要自谋岗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高校的毕业生纷纷涌向人才市场。与人才过剩相比,很多用人单位苦恼于找不到急需的人才,招聘来的人才不能完全胜任岗位要求。在此背景下,消除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盲目性,提高他们职业规划的能力,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课题[2]。
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校声誉,还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就业率同时也为高校专业设置和资源分配提供了反馈和指导。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高校都把就业工作当作毕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顺利完成由校园到职场的转变。为此,多数高校成立了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来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尽管就业工作得到重视,但目标学生的数量比较庞杂,专业的类型也比较多,每个学生的就业意向又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很多高校,针对性强的职业规划教师与毕业生之间的配比严重不足。大多数只有有限的就业指导教师资源对学生的就业方向作出大致的把握,以讲解相关理论和就业理论指导为主,在就业工作中发挥的效用是有限的。
有的高校只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临近毕业的时期,其实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环环相扣的过程。尤其是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就业倾向多元化,但就业环境又比较严峻。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是围绕影响就业的因素提前做好全方位的指导。主要包括专业的学习与实践、个人形象塑造、就业培训设计和社会实践等。
在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的数字本身,至于这个数字是真实核查后的结果,还是单纯为了追求就业率而提供的无从核实。有的高校甚至存在就业率弄虚作假、胡乱填报就业意向的情况,这完全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
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都很迷茫,不清楚社会对于从事自己专业所具备的能力,也不清楚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只是人云亦云地进行选择。在学习和求职中又遇到许多问题,感到很迷茫,无处下手。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同时能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自己的专业所需的能力、在不同城市的就业情况等。
现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同时用人单位招人难,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其实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不匹配的。许多大学生只满足于书本知识,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强,但在情商和逆商方面却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技术、专业知识不但要达到他们的要求,而且要综合素质成熟和发展全面。与此同时,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大学生对专业更加深入了解的过程,避免他们在宝贵的大学时间里走弯路,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能够根据计划去充实自己和适应社会,无形中也对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一个成熟的大学毕业生能很快地实现自我和适应社会,也是对高校教育的一种肯定。
就业难是因为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出现了偏差,如果在校期间就能做好职业规划,提前了解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特质,根据自身的特点,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并且根据自己的特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观社会正向积极。不同的人有着适合自己的位置,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能够有效减轻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
许多用人单位排斥录用应届毕业生,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培养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如果学生能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对于专业的熟悉度以及行业的适配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节省用人单位培训需投入的资源。成熟的人才也满足了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指导工作不是一个突击性的工作,它应该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从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职业规划就应当作为他们的必修课。大学生活仅仅占据了人生经历短短的4年或5年的时间,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将来为社会所用,找到自己社会上的位置。那么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以职业规划理念作为指导,完善学生的就业观。
对将来的职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就更有把握。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兼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反馈,在锻炼中提升自己。大学一年级用来熟悉专业;大二、大三主要提高自身适应就业的能力,锻炼就业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及行业的发展;大四主要是进行职业实践。
高校要积极探索职业规划的社会服务工作,比如帮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的场所,积极与招聘网站等求职中介合作。与培训机构联系,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职业规划形象定位。高校要及时与招聘机构和单位联系,了解当前的用人动向,组建人才孵化基地和人才库,为寻找人才打好前站。同时也能及时将社会前沿的专业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磨合和匹配,淘汰掉已经失去实践意义的学科和教学方法,培养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和符合工作实际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方法。
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有相对较高的专业素养。应运用现代企业招聘的方式和流程,对招聘的应聘环节和实践操作上进行模拟,并且将学习到的职场工作技巧传达给那些社会经验相对薄弱的学生。在选派指导队伍时,要注意人员的配备,既要有高效率的专业人员,又要有多年人才工作经验的人员,还要邀请部分社会组织前来参加,同时在指导队伍上也应提倡多学习多培训,成员要具备招聘实践经验,具备先进的就业敏锐度。
将职业指导工作提上高校重点工作日程,按照1:500的比例配置就业指导人员。但是,就高校目前的教师资源来说,专职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想要达到这样的配比是不现实的。对于充实就业指导队伍上,应该将教师、高校以及社会相关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并吸纳专职团队。挖掘学生的就业潜力,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从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职业规划就应当作为他们的必修课。对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就比较空洞,没有实际的价值。拥有良好的职业规划才有接下来充实的大学生活。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让教师意识到大学生职业规划以及科学职业规划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自身也要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划理念,能够自觉地将职业规划加入到高等教育课程环节。
职业规划应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强调规划的适配性。大学生自身要认可和保留自己的想法,并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以达到一种平衡。教师在做职业规划时,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家庭背景、工作意向以及专业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有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喜欢从事一些研究性的专业,那么就可以考虑以后考研和读博深造;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异,在择业方面可以着重于体验,应合理结合家庭的意见;有的学生可能有自己就业意愿的城市,那么教师要及时关注就业目标地点的一些招聘情况。在为学生做职业规划时,要与他们的专业紧密相连,这样才能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也便于更好地从事以后的工作。职业规划的主要作用是向学生提供分析意见,教师的前瞻性建议能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作为重点,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专门的课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帮助和指导学生就业。文章运用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策略,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系统性,整合拓展职业规划资源,培养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有计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正确的就业指导,既能提高就业率,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勇气,激发学生不断追求人生目标,发挥自身潜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