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就业不平等问题研究

2021-11-23 09:38罗婧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职业规划子女

文/罗婧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创造力和可塑性较高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本财富。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就业难问题也日渐严峻,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就业不平等问题。就业不仅仅与学校教育培养、就业市场相关,而背景、人脉、学校层次、个人能力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求职因素背后其实与所处的社会阶层带来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密不可分。大学生由于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就业机会的质与量的差异,部分大学生很难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实现阶层的跨越,从而使阶层固化继续形成恶性循环[1]。

就业是社会稳定持续运行的助推器,也是民生之根基,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问题既有利于减弱阶层固化对其个人的不利影响,又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和潜能,在新时代下,积极推动社会运行机制公平合理流动,减弱贫富差异分化,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深远意义。

二、文献综述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与邓肯在研究美国职业流动时指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主要的后致性因素,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的人力资本,可以简单理解为父母对子女求学和求职的资本投入,提高了子女智能和体能,但资本投入的多少也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中国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郑洁在其文章中提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求职更有信心,也期望得到更高的月薪。另外,利用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络”能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降低毕业生的独立求职的努力程度。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家庭背景与社会网络关系的确实对下一代的教育水平以及就业有显著的影响。原有研究出发,角度较为宏观或者较为片面单一,而本研究会从个人、家庭、社会三大层面细致剖析阶层固化影响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2]。

三、问题现状

(一)就业中缺少的家庭背景和人脉支持

根据英国学者Albert相关研究表示,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并不仅仅通过劳动力市场来传递,家庭社会关系有助于解决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的人力资本,家庭背景相对弱势群体在就业方面往往得到资源和机会更少,其选择的质和量都不尽人意。

(二)教育资源不平等造成就业不平等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高,会导致大部分家庭收入较低,无法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以及课外补习机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根据2014年一个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许多名企在招聘中明确规定“要求本地户籍”“仅限985、211高校毕业生”。

(三)地区和城乡差异导致就业差异

根据2018年岳昌俊教授《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城乡差异》研究表明,从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城乡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农村户口毕业生中待就业的占比更大,这隐含着农村户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差;从就业地区来看,农村户口毕业生中只有9.2%的人在京津沪就业,比城镇户口毕业生低9个百分点。相反,农村户口毕业生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占比显著高于城镇户口毕业生,相差7.9个百分点。

(四)个人职业规划欠缺导致求职迷茫

经管之家网站显示,通过对部分高校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就业意向,而有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22.8%,有系统职业规划的则更少仅占3.9%。在大学期间,如果是没有职业规划或职业规划不合理,大部分人还会在求职和就业生涯中屡遭挫折,陷入职业迷茫的困境。

(五)个人综合能力欠佳导致错失更佳机会

经过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技术水平,一些个人综合能力因素也在发挥作用,如人际交往、沟通谈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抗压能力等。具备这些个人的综合能力会帮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脱颖而出。反之,会让他们在求职面试时稍显劣势,错失最佳机会。

四、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1.家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尽管中国学生通过统考模式获得学位和文凭,但对于就业而言,家庭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制有。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讲究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是以差序格局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在其中,人情越强,得到的照顾也越大。

2.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投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受教育程度或年限的差异与社会分层体系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垂直的社会流动中尤为明显。一般来说,父母受教育水平更高,对下一代的教育期待也更高,在支持子女求学深造方面更具有积极性,也更有经济实力去完成学业,从而使子女在就业过程中更具有竞争力。

3.家庭对于子女综合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规划的引导。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父母对孩子的参考信息也是其中之一。但往往父母也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甚至90%的父母都没有听说职业规划,更难以对子女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引导。与此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因为眼界和意识不同,对子女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关注度也不同。

(二)个人方面

1.个人职业规划缺乏或不合理。虽然众多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内容都是以讲座、授课等方式进行,面向受众广泛,教学内容缺乏个体针对性、指导性。根据麦可思2019年高校毕业生报告来看,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

2.学校和学历层次存在差异。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下一代在教育层次的差异,导致其学校层次和学历层次的差异,而往往社会满意度更高的岗位会贴上名校招聘和学历层次的标签,以至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进一步趋避有高要求的求职岗位。

3.个人综合素养和软技能存在差异。在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虽然扎实的专业知识十分重要,但一些往往书本上学不到、考试也考不到的个人综合素养比如沟通技巧、抗压能力、谈判和说服能力等,也在招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往往家庭背景和环境是影响孩子教养、脾气秉性、见识格局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孩子形成的软实力也会存在差异。

(三)社会方面

在当前就业市场中,就业岗位的供与求是不平衡的,而处于相对弱势社会阶层的大学毕业生会在就业市场的博弈中失去竞争力。而且,目前,用人单位也人为地提高了就业门槛的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了非技术性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是大专生足够胜任,但往往会贴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的招牌,有的还会人为设置性别、地域、年龄等限制标签,使得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五、对策建议

(一)个人:做好职业规划并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能力

在校大学生需要提前在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或经验丰富人士以及自我探索下做好职业规划,而正确的职业规划要结合个人基本情况、进行职业兴趣测试,探索擅长点、成就点,同时要考虑价值观倾向、家庭支持因素、行业限制性因素、心仪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未来城市定位等,以在就业的市场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二)家庭:积极给予最大帮助与支持

由于家庭阶层对下一代教育和就业有很大影响,需父母积极给予下一代最大帮助与支持。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家庭虽然在很多方面无能为力,但也应积极关心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从小就培养他们一些软实力能力,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尽可能地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高校:加强教育和就业的联合培养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

高校需要探索完善适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市场为准则,紧跟行业发展开办适应新兴行业的新专业,不断培养符合要求的新型人才。并且,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紧贴时代发展现状和学生的需求,就业部门还应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职业规划服务,双选会也要进一步为毕业生链接更多的招聘企业帮助其就业。

(四)政府层面:健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模式和规范就业市场

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就业市场,保证就业需求信息的公开发布,让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同时,国家也应出台合理的各级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使城乡人才流动更加合理,解决城乡社会分化日益严重的现象;在权利保障上,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援助帮扶计划,为大学生就业做好保障。

(五)社会层面:正确舆论引导并推动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社会媒体和舆论需要对各行、各业和各地区发展潜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帮助大学生择业作出合理判断。与此同时,我国的阶层固化现状也需要进一步打破,要进一步推动就业市场规范,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从而推动社会阶层合理公平流动。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职业规划子女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