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欲伟 长春市群众艺术馆
内部控制制度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单位各管理项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地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财务管理作为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必须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将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机结合,形成适合事业单位发展的保障和支撑,推动各项业务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事业单位中资产的安全性和资产的完整性,可以规范地开展资金控制,从而有效预防违反财经纪律的不良现象产生,为财务有关的制度贯彻执行提供路径;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准确;另外,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让管理体系更加明晰,让管理程序变得更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产生。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大内部控制的建设力度,将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与健全当作依据,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责任分工体系,在体系中明确流程、细化单位内部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增强制度约束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内部控制制度,将财务工作进行制度化处理,借助规范的工作流程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科学指导,从而有效预防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发生偏移,增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加快实现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目标。
内部控制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从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发现,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是核心内容,而且在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之中,也需要对和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内容进行着重关注和控制,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首先在控制单位的会计体系时,必须要将单位的财务管理作为切入点,准确掌握单位实际工作的需求,同时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严格落实会计体系的内部控制,使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融合,实现单位财务管理稳定持续地发展。其次单位在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审核这一环节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考核评价结果。为了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性,会计审核的精准度就成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又一工作重点。通过提升会计审核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增强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审核的质量,保证内部控制各种要求得以满足。
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二者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构建一套完备且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进行有效规范,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理完善也能够最大程度预防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确保单位内部各项财务工作得以顺利且有序开展。
一是随着内部控制工作的持续宣传和不断推进,在事业单位内部,内控报告从“无”到“有”,并且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内控体系是否科学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够贯彻落实,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在大多数事业单位中,由于受机构、编制、人员等因素影响,内控工作的开展只停留在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如期完成内控报告。日常工作中,按照要求建立的体制和机制多数停留在纸面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缺少与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的理念以及专业的知识理论,实际工作中仍是运用已有经验开展对应的管理工作,并未按照内控报告中的工作程序开展相应的内部控制工作。
二是财政部门从2015年开始推行内控工作,结合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和各项廉洁检查,单位从主观和客观上都非常重视内控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支持。大多数单位都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风险评估、查找风险点、并制定了制度和措施。随着内控工作常态化,外部监督结合不紧密,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受到人员编制的制约,单位没有完全建立起不相容岗位科学分离的机制,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懈怠心理,内部的审计监督难以实现。单位的内控工作从内控体系建设逐渐演变成内控报告编制,仅是为完成每年一度的内控报告编制,在日常工作中已难觅踪影。
三是在内控建设初期,事业单位为了编制一本内容丰富、符合标准的内控手册,引进了第三方机构,其中多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它相关机构,事业单位的业务均有各自的特点,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第三方机构大多没有对单位具体业务进行深入了解和认真的分析,内控手册注重形式多于具体内容,与单位实际结合不紧密,导致难以落地执行。内控手册编制完成后即束之高阁。特别是2019年,事业单位经历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各项政策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内控手册的更新不及时,难以适应新的业务环境。
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但如何从“有”到“优”,将内部控制体系与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相结合,与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应有作用,本文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近年来,财政改革步伐加快,出台了很多预算、绩效、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新政策、新法规,在内控报告编制的文件中,重点强调了制度与流程的更新情况,这就告诉我们内控工作不能满足于“有”,必须根据公共服务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做到及时更“新”,保证内控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围绕最新的政策法规,深入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当前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状态,制定符合单位实际,切实可行的制度和管理办法,然后按照它运行特点来开展针对性的布控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之中,要严格遵守基本原则,将各个岗位进行重点标注与明确划分,使每个岗位的工作都能受到他人的监督和制约,展现内部控制制度所具有的辅助决策等作用。
第二,建设内部控制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将其与事业单位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机结合,通过内控机制的有效融入,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能力。事业单位的人员配置、管理水平和经费规模都相对薄弱,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应该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以提高单位整体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为着力点,从适用性和实用性出发,开展编制内控手册的编制工作和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事业单位专业人才队伍匮乏,要强化内部人才的培养,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阐述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培养可以承担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的人才,同时给单位的管理人员普及内部控制的知识,使他们理解、参与、支持内部控制工作。
第三,在每年的内控报告编制中,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是按照内控平台的要求,根据自身情况组织相关材料进行填报。内控报告的编制与部门预算、年终决算等会计报表不同。内控报告平台的数据和其它财务数据没有直接关联,平台上的数据和其它报表没有勾稽关系。虽然在预算执行或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有部分涉及,但联系并不紧密。这就使得对内控平台申报数据的真实性没有常态化的监督。目前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也没有对内控报告的专项审计。事业单位的内控报告应该建立公开机制,在一定范围内依法公开。同时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内控平台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专项审计和监督,通过审计和监督的介入,推动内控工作的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没有深刻的认识,所谓的风险评估没有深入人心,只有在外部力量的持续推动下,才能持续不断地前进。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是要通过巡检巡察、经责审计等监督力量进行推动;二是利用财政相关部门的力量,对内控报告编制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检查,提升内控报告的精准性;三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内控报告的分析和应用,查找问题、总结经验。通过以上促下,让事业单位真正认识到内控的作用,有效提高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融合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与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强化财务管理,同时也要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开始向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等方向所发展,而借助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可以让单位中不同的岗位互相制约,增强自身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出公共服务的价值,让人民共享公共服务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