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形势下的企业财务会计风险与规避

2021-11-23 03:58:05赵淑霞阜新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6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财务会计

赵淑霞 阜新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

新时期以来,推动我国国企改革,进一步满足供给侧需求一直是国家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为我国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夯实坚定基础。为推动国企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财务会计对企业风险的辨识与规避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有利于国家资金的有效使用,更有利于推进国企改革健康、良性发展。

一、国企财务会计工作风险类别

(一)会计信息风险

会计信息体现了国企的业务往来情况,高管人员若想做出正确决策,就需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若会计信息失真,将无法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及时掌握盈利情况等等。国企对外披露错误的虚假的财务信息,并产生损失的情况称为会计信息风险。在实际业务环节,会计人员往往依据主观判断和专业能力判断,这些都将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也增加了人为修改会计信息的可能性。

(二)会计核算风险

国企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由于运用不科学的会计方法或者采用会计核算依据不恰当,这些导致的风险称为会计核算风险。依据国企的核算规定,其计算经济活动、计算业务往来情况等,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对会计数据真实准确的加以反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国企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确定收入和费用,将出现虚收实支的问题。例如,不计提禁用费用、虚增成本、少计提损失、虚增利润等。

(三)会计监督风险

国企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需对原始凭证、账簿等进行检查,保证其日常业务活动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但是在日常监督过程中,部分国企缺少严格的监督机制,导致其检查力度不够深入,其会计职责相对弱化,扩大了风险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社会监督力度不足,并且会计咨询尚未发挥实效,由此产生会计监督风险。

(四)会计人员风险

国企的从业人员违规或者不熟悉业务活动等,都将产生会计人员风险,也就是操作风险较高的原因之一。国企的业务活动都是人为进行操作的,一旦越过了规则,打破了规矩,这种往往产生会计人员风险。随着近几年国企改革的深入,在工作中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但是部分从业人员业务素养较低,导致假凭证假支票无法被及时甄别,增加了国企的经营风险。

二、国企改革形势下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企现有的管理模式不健全

我国国企的组织架构主要采用金字塔制(总公司—二级公司—三级公司等),该制度虽然可保证下属企业按照总公司的统一部署完成工作,但是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管理层次较多,并且人数增加,其上下级指令沟通渠道增加,导致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现象严重;并且上下级部门过多,容易产生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沟通渠道受限。第二,一级经营多者管理的现象也增加了管理人员数量,导致管理人员冗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资源处于浪费现象,长此以往会导致国企运营成本较高,压缩利润空间。第三,在金字塔组织架构下,每个业务产品都是统一的,缺少业务产品特点,客户层级不同,其需求产品种类也不尽相同,无法真实反映客户需求和满足客户需求。

(二)会计核算系统存在漏洞

国企无论是手工记账还是电算化处理,其皆具备完整的核算流程,依据“双向核算”原则,其相互联系、相互完善。但是随着国企的不断发展,中间业务数量激增并且愈加复杂,同时国企的内控措施却无法跟进。由此而产生的逆向操作隐患随之而来,会计风险随之增加。例如,国企规定,签发汇票需在收款后进行,但是部分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先签发汇票,最后收款,增加了操作风险。同时,少数会计部门利用会计凭证虚增收入,例如国企规定了往来业务的操作流程,但是却没有从权责角度和技术角度对信息操作做出规定,导致其操作员和授权员往往是一个人,极易导致贪污现象。因此,国企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需及时考虑到会计制度和操作流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会计制度作为行为准则,最大限度减少操作风险。

(三)财务会计风险缺乏独立监管

随着国企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的会计、审计业务不断增加,其工作难度日益复杂,因此内审业务单单依靠人工已无法有效解决,还需辅以高科技手段。但是国企审计工作人员较少,其不仅无法完成内审工作,同时其缺少内部审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较弱,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制约了国企业务的不断发展,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监督性和权威性,导致会计监督流于形式,无法开展时效,进而扩大了会计风险。会计监督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基础,但是国企存在以下监督的空白区。第一,国企内部缺少对经营活动的关注度,导致其监督职能不断被削弱,内外部监督无法发挥实效。第二,会计从业人员受到各个环节和人事的制约,导致违规办业务情况时有发生,会计部门缺少独立性。第三,国企的会计监督内容和监督措施不明确,缺少完整有效的指标准则,难以开展事前监督,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导致国企的内部审计监督功能的失效。

(四)会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国企忽视了会计风险的防控难点,加之部分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较弱,其自律性较差,缺少风险的防控意识,这些都为会计工作带来了隐患。国企在社会招聘中,专业的会计人员较少,招聘后的会计人员简单培训后便进入工作岗位,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了解较少,导致其核算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加大,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三、规避国企改革形势下的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会计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会计规章制度

国企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发挥内控的约束性。在实际操作环节,需保证现有规章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完善性,例如,国企管理者在修订制度时,可多与基层员工沟通,积极走访基层网点,广泛征求一线员工建议后,结合法律法规,以防控会计风险为主,优化会计业务流程,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效率,切实体现以发展为核心的原则。

2.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国企可依据现有会计业务特点,将其切割为“核算”模块和“联行”模块,依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分别设定记账、授权、后督等岗位,实施岗位不相容和授权审批制度。同时,国企需将会计操作纳入至授权范围中,加快推进电子化信息处理进程,不断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二)完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

1.强化会计监督

首先,国企需强化事前监督内容,以资产收益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等作为分析风险的基础指标,切实发挥预警机制,同时还需逐步建立风险分析机制,利用月会和季会的形式分析风险点,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保证领导有效了解到各个阶层存在的问题。

其次,国企需强化事中监督,对经营的稳定性进行全方位动态监管,并将风险点那入至员工的考核内容中,设定警戒值和对比值,切实提高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

最后,国企需完善事后监督,利用现场检查、监控检查等方式排查风险,指导会计人员有序开展工作。

2.强化内部审计

国企需设定独立的内审机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加强学习培训的方式,保证内审工作的开展符合国企的需求。同时还需扩大审计范围,前移审计风险审核点,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审计情况。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素养

1.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国企需逐步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们的准入门槛,培养其良好的专业技能,利用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分层次管理会计人员。

例如,国企可开展知识竞赛和业务比拼,开阵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学习,利用集中培训、定期考核的方式,稳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养,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允许其上岗,逐步建立一支学习型的会计人员队伍,以此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力度

第一,国企所有的下属企业都需严格落实授权和操作相互分离的制度,会计从业人员在汇票、承兑、综合业务时需独立办理,并最终请授权。第二,所有的会计人员需逐步提高对业务风险的预防和防控,员工需加强对自身密码和身份验证信息的保管,员工在休假时需主动上交验证信息,妥当保存业务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企的改革的形势下,财务会计的风险规避工作要依靠健全模式、完善制度、建设队伍来促进国企改革的持续健康、高速、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发挥出基石的力量与贡献。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财务会计
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4
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
小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性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02
ERP在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及价值探索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07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09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3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