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了《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与质量挂钩试点方案》,在新疆棉花主产县开展质量补贴试点,鼓励棉花实际种植者和加工企业通过分等采摘、分级堆垛、分级加工等方式提升棉花质量,有效地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做优做强。
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与质量挂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了补贴对象。明确了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与质量挂钩试点方案中的试点区域内的棉花实际种植者可以享有相应的质量补贴政策。二是规范了种植面积。明确了试点区域的棉花实际种植者种植的实际面积范围。三是规范了棉花品种。明确了试点区域的棉花实际种植者在种植时选用棉花品种的栽培形式。四是规范了棉花交售的要求。棉花实际种植者需要将籽棉交售至试点区域范围内经自治区公示的棉花加工企业。五是规范了质量标准;要求棉花实际种植者和加工企业通过分等采摘、分级堆垛、分级加工等方式提高棉花质量,且经过棉花质量仪器化检验的质量数据必须达到质量标准(即长度29mm以上、断裂比强度29cN/tex以上、马克隆值A级)。六是规范了检验要求。棉花加工企业加工后的皮棉必须按照要求进入到“专业仓储+入库公检”模式,且公证检验结果(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与企业自检结果比对一致性达到85%以上。七是规范了质量补贴的要求。需要在完成当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资金清算结束后,方可启动质量补贴兑付工作,对符合质量补贴条件的籽棉给予交售者0.3元/公斤的质量补贴。
依据《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与质量挂钩试点方案》,巴州尉犁县纳入到试点范围,可以享受到棉花质量补贴政策。笔者对中国棉花公证检验库尔勒实验室2019年度、2020年度棉花质量仪器化公证检验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符合棉花补贴质量标准情况。通过对2019年度(2019.9.1—2020.6.30)库尔勒实验室棉花公证检验数据查询、统计,巴州累计有88家企业共28671包棉花达到质量补贴的标准(长度达到29mm以上、断裂比强度29cN/tex以上、马克隆值A级);而在尉犁县域内且具有成批棉包的棉花加工企业为10家共8678包;其他未纳入补贴区域内具有成批棉包的棉花加工企业为24家共18688包。
通过对2020年度(2020.9.1—2020.12.31)库尔勒实验室棉花公证检验数据查询、统计,巴州累计有98家企业37528包棉花达到质量补贴的标准;而在尉犁县域内且具有成批棉包的棉花加工企业为13家共16510包;其他未纳入补贴区域内具有成批棉包的棉花加工企业为28家共19907包。
(二)数据比对分析。通过以上两个年度的检验数据比对不难发现,2020年巴州达到质量补贴标准的棉花加工企业较2019年度增长10家,达标棉包增长8857包,达标棉包增幅30.9%;尤其是纳入到试点补贴范围内的尉犁县达标棉包增幅明显,2020年达到质量补贴标准的棉花加工企业较2019年度增长3家,达标棉包增长7832包,达标棉包增幅90.25%;巴州其他区域内2020年达到质量补贴标准的棉花加工企业较2019年度增长4家,达标棉包增长1219包,达标棉包增幅6.52%。
(三)总体棉花数据比对。尽管在棉花质量补贴政策的指引下,尉犁县的棉花加工企业和棉花实际种植者都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但总体上巴州棉花的品质仍然不容乐观,对比2019年度巴州棉花总检验2411244棉包中达到棉花质量补贴的棉包仅占1.19%,对比2020年度巴州棉花总检验2248391棉包中达到棉花质量补贴的棉包仅占1.67%,充分说明了巴州棉花品质提升之路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机采棉已经逐步成为巴州棉花生产的主力军,然而因棉花品种杂乱、棉农过分追求高产以及机械采收差异化、轧花工艺不匹配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巴州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品种区域化布局不明显。目前,巴州的棉花种植户大多片面地追求棉花单产,对棉花的内在品质因素和环境、土壤以及田间管理等影响棉花生产因素考虑得还不够多,从根本上造成了巴州棉花类型较为单一,棉花品种的区域化布局不明显。
(二)棉花品质低的问题尤为凸显。多年来,巴州推广的多是棉花常规品种,因市场监管能力不能覆盖巴州的棉花种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给棉花种子行业投机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从棉花种植源头上出现混乱,品种来源一致性差,严重影响了原棉品质,造成后续的产业链上很难解决品质差的问题。
(三)机械化采收与轧花工艺不匹配。当前,巴州基本上实施机采棉种植模式,因此在短时期内会出现棉花集中吐絮与机械采收不匹配的情况,即便是机采棉采收也往往是重效率轻品质,未能严格按照机械操作要求作业。轧花中籽棉清理、轧花速度控制不当、排杂不彻底等也直接导致机采棉纤维长度严重受损、短纤维含量增加以及棉结、索丝增多等,严重影响了棉花的内在品质。
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新三年”政策的实施给巴州的棉花种植者增加了信心,棉花质量补贴政策有利于引导棉花种植者合理选择优质棉种,优化棉田田间管理生产出高品质棉花,也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规范收购程序,合理调整轧花工艺,提高棉花轧工质量,促进巴州棉花品质全面提升。
(一)优化棉花品种合理布局生产。结合巴州区域环境筛选出适合区域土壤、气候等条件且适应性强的优质棉花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原则上应当实行“单一品种”或“一主一辅”品种进行区域统一品种集中生产,有效提高棉花纤维的一致性。大力推广优质棉基地建设,加快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繁育和推广,适时选择细绒棉、中长绒棉以及长绒棉等棉花品种在巴州推广,优化巴州棉花类型结构。
(二)推广集中化、机械化种植模式。结合区域土地流转情况,大力推广“企业+农户”或农业合作社模式,开展配套绿色生产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棉花优质品种特性,推行土地连片集中机械化耕种、管理、施肥、化控等手段,有效提高棉花生产期间的管理水平,保证棉花集中化种植的稳产、高产,深度挖掘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潜力。
(三)规范棉花采收和轧花工艺流程。结合棉花吐絮情况喷施脱叶催熟剂促使棉花集中吐絮;当棉花的脱叶率达到90%以上且吐絮率达到95%以上时,严格按照机采棉花作业程序及时进行采收,保证籽棉采收的质量。规范籽棉的采收、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棉花加工企业要依据标准坚决做到分等分级收购、堆放,结合籽棉加工条件优化清理、烘干、轧花等各主要工艺,不断提高棉花的轧工质量,创造优质棉花品牌。
(四)以科技为引领,加快棉花大数据平台建设。大数据给巴州棉花生产也带来了科技创新,应当有序整合现有籽棉收购信息系统、棉花加工数据平台、监管棉花预约系统、棉花公证检验系统等多个涉棉数据大平台,完善棉花品种、种植、管理、采收、加工、入库、检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数据采集,实现对棉花质量的全面跟踪、比对、提升;通过互联网将数据汇集到统一的数据库,形成棉花生产大数据处理和管理平台,做到棉花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推进巴州棉花产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