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质量发展靠什么来支撑?

2021-11-23 03:36
中国纤检 2021年3期
关键词:制造业高质量生活

作为产业转出国,中国会把曾经比较有优势但现在已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到更适合其发展的国家去,并同时吸引外资和并购先进技术。如此,相当于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路径的产业升级。而在此过程中,我国边境特区、产业园区都会发挥出作用。不仅如此,未来,还要让西部城市发挥其强项,在“一带一路”建设连接中,发挥作用。

不久前,在中纺圆桌论坛第十五届年会上,与会嘉宾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转化”“高品质产品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关联”以及“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等。

绿色制造会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主线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介绍了《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的“2019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据悉,“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自2015年开始每年发布。该指数系统地反映了制造强国发展进程,判断出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地位,分析了中国在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前瞻预判发展态势,因此社会关注度较高,已经成为客观评价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权威性指数。

单忠德表示,在报告提到的4个一级指标中,目前质量效益排在了第一位,其他依次是结构优化、持续发展、规模发展。另外,2019年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及所处阵列相较2018年均未发生变化,美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依然持续高于各国,处于第一阵列,综合优势也较为突出;德国和日本稳居第二阵列,优势相对明显,但德国因品牌数量、规模问题首次出现指数下降,不过仍位于第二阵列;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处于第三阵列,中国位列第三阵列第一位。

从2012至2019年各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变化情况来看,美国制造业霸主地位持续稳固,而中国成为整体提升最快的国家。从我国各分项指数来看,规模发展仍是我国制造强国进程中的主要支撑力,制造业总体仍未摆脱规模拉动发展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规模发展分项数值自2016年开始出现首次下降,这项分项数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指数增幅”不足以抵消制造业出口占比指数。因此,随着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谨防规模发展趋势性下滑。

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仍未迈入第二阵列,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3项指数与第一、第二阵列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不过,在我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之下,已经成为各国中唯一实现“质量效益”分项数值持续增加的国家,且质量效益在持续改善。但因差距大、提升幅度小,此分项数值仍是我国制造业最大弱项。

此外,我国“结构优化”分项数值实现了回升,且自2018年以来,在各个国家排名中相对稳定,2019年已达到美国、德国的一半以及日本的75%,在结构优化方面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但与美国、日本、德国之间差距仍然较大。在持续发展上,我国“持续发展”分项数值继2017年后再次出现下降,应高度重视。目前,此分项数值较为领先的是美国和日本,其次是德国和韩国。中国虽然与法国等国家数值接近,但整体偏弱,在指标体系排位一直比较靠后,因此中国需要加大推动绿色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仍在。产业优势中,纺织、家电、通信设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些产业进入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中国还有14亿大市场的优势,包括低端、中端、高端需求都很旺盛。可以预见,中国会在2050年进入到“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第一阵列,变成世界制造强国。

为何要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单忠德透露,主要是为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而制造高品质产品的过程应该是绿色的,要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持续的;制造手段要尽可能减轻和降低劳动强度,因此需要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真正实现高效、优质、清洁的产品。

在谈到绿色制造未来发展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认为,绿色制造会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主线。他谈到,现在各国政府都把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远景目标来推动。2019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全球环境展望》,特别提出要改变发展模式,尤其提到了健康地球和健康人类,因为绿色发展与健康密切相关。所以,为了保障人类和社会的安全健康,绿色技术创新尤为重要。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比如德国、美国和英国,在各自国家的战略性规划和部署上都围绕着健康问题展开,并且在环保领域都有详尽且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路线部署。

我国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也要求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有新的进程。尤其主要污染物要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要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要更加牢固,为此提出了更多目标,具体到纺织行业有三方面要求:

一是加强污染物管控和综合治理。废水在纺织行业总量较大、浓度较高,主要以有机污染物为主,所以整体处理难度较大且部分含有毒、有害物质。另外,在废气VOCs领域中,较为突出的是大量燃料和固体添加剂的使用,且固废种类较多。近年来,“十四五”对纺织行业的关注已经上升到全过程控制,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地对纺织行业进行精准治污,并且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尤其是绿色化学品的替代,会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是节能减碳问题。近几年,纺织行业整体能源消耗与2015年相比,依然在上升。虽然单位销售产值能耗在下降,能耗比例也不高,但仍排在前六位。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比较高。未来,我国纺织行业节能减碳问题,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三是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事实上,我国纺织行业资源循环再利用比例并不高,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无论从环保还是品牌角度,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再利用是未来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欧洲于2020年8月发布的《新循环经济行动计划2.0》,要求纺织行业开展生态设计标准,以确保产品符合循环性要求以及对循环材料提供激励,尤其是废旧纺织品的高度分类收集。另外,还鼓励生产者责任延伸,也就是说,今后企业不仅要为产品的质量负责,还要对产品的回收以及废弃后的处置担负起责任。而且,我国“十四五”规划里也提到:要对纺织行业进行全产业链管理,践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并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搭建大数据平台,推进废弃物分类和纺织物处置等相关内容,其中就有关于“循环利用行业技术规范”的内容。

品质生活能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看来,高质量发展与“有质量”的生活息息相关。她坦言,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转向应加以重视。一般来说,西方的文字中很少用“美”来形容生活,但中国人会把日子形容成“美滋滋”。因为好生活要有质量、美生活要有品质,才能完整构成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

另外,生活美学是“知行合一”的,它既关乎审美生活的学问,也要用美生活去提升好生活,这些都与高质量生活不无关系。那么,美生活和好生活关联有哪些?显而易见,好生活会为美生活提供现实基础;反过来,美生活也可以提升好生活。总而言之,当今时代是越来越强调“生活品质”和满足“生活质量”的时代,“生活美学”的目的就是要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

同样,有品质、有质量的生活离不开文化创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高质量的发展需要聚焦到“创新”,而未来的创新会越来越体现在文化创新上,也就是说,既需要科技创新加持也需要文化创新赋能,以此带动高质量发展。尤其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样不能忽视“创新”,既要有科技创新还要关注文化创新,才能有更高的文化附加值、更大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吸引力。

当然,最后还需要体现在消费上。一是整体的消费能力。消费问题的关键是就业,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中国整体消费能力一定会被抑制。二是总体的消费意愿。消费意愿关乎未来经济增长的整体信心,就目前来看,国际经济观察机构对于中国2021年经济增长总体非常乐观,乐观到很多人认为是在捧杀。当然,消费意愿还包括国内的消费信心,但还有待观察,因为要看疫情情况,更要看中国整体经济进入2021年以后经过冬季疫情反弹后的情况,这是关键所在。三是消费的选择。从根本上说,它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供给角度来看,中国的纺织业已经存在供给过剩的问题,其关键在于能否为人们提供高质量供给,这是根本。高质量供给与高水平消费之间要形成匹配关系,而文化产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为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所以文化产业领域中供给更为关键。

中国经济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是历史必然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中,阐释了双循环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她表示,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日本,幸运地承接了一部分来自美国和德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给日本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使很多中产阶级迅速成长起来,也使日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但到了60年代,由于日本国内工资上涨,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无优势。此时,亚洲四小龙便承接了从日本转移过来的部分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产业。至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中国内地以同样的原因,承接了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业。但2010年以后,中国因自身劳动力成本等各项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服装厂、制鞋厂等制造业开始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甚至还转移到了非洲国家。

从规模上看,60年代从日本转到亚洲四小龙的就业岗位是970万;80年代中国内地从亚洲四小龙承接过来的岗位有500万左右;但到2010年,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中国制造业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25亿,其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人数达8500万。这也是为何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常希望能抓住从中国转移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刺激当地就业以及增加对全球出口。

另外,中国也会随着新产业升级的要求不断发展自身产业布局。但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停滞,因此美国和日本号召本国全球供应链重新进行配置,想要把一部分制造业撤回。于佳认为,在此背景下,光靠低成本已不足以吸引制造业转移,未来我国会由低成本、大范围全球化逐渐向低风险、区域化方向发展。

而且,未来全球化会呈现出分布式的特点,并形成三大区域:一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美区域,同时配以自然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以及人口资源充足的墨西哥,再把南美国家纳入到北美区域;二是以德国为主导的欧洲区域以及其他主要核心成员;三是东北亚区域,因中国有强大的制造业、最全的供应链、最庞大的市场,加之日韩的技术实力,再延展到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因此,未来中国会从大范围全球化变成三极化分布式布局。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了4.4%。其中对发达国家影响更大,下降了6.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下降了3.3%。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发达国家将增长3.9%,发展中国家将增长6%,但中国增长预计会更高。

于佳称,事实上,“一带一路”的投资在疫情期间仍展现出旺盛的活力及强大的韧性。据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中国及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9600亿美元,增速比全国整体水平高了0.8个百分点;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虽然疫情暴发初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人员不能及时往来,导致一些项目停滞或临时受阻,但在中国疫情得到控制、国内经济复苏以后,很多“一带一路”项目仍然按计划得以实现。此外,由于我国在在线办公、网上远程招商、云视频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反而使疫情催生出很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多受益。

此外,中国在5G、物联网等领域的新基建建设,也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从国际角度来看,“一带一路”能够起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作用,包括边境自由贸易区、海外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都将发挥较大作用。

尤其从国际循环来看,中国具有双重角色。中国既是产业转出国又是高新技术追赶国。作为产业转出国,中国会把曾经比较有优势但现在已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到更适合其发展的国家去,并同时吸引外资和并购先进技术。如此,相当于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路径的产业升级。而在此过程中,我国边境特区、产业园区都会发挥出作用。不仅如此,未来,还要让西部城市发挥其强项,在“一带一路”建设连接中,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制造业高质量生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