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探究
——以新乡市高校为例

2021-11-23 02:08:59孙中雯郭连心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育人

文/孙中雯 郭连心

文化育人,即以文化培育、培养人。最早关于“文化”一词的使用出自《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物质载体的人化观念世界,它不仅具有承载和传递文明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教化的作用”。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精神、制度与文明的总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同时也是润物无声的隐性课程以及日常教育。高校文化育人具有自我教育的特点:“学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他们的文化也在影响,教育、塑造着更多的学生,这恰恰是校园文化育人最重要的表现”。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助力文化传播、引领社会文化[1]。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着眼新形势,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创新性路径的意义重大。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长期以来,关于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说法众多,有“活动说”“精神说”“氛围说”“第二课堂”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这一概念则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师生产出的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2];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团体意识与精神力量。除此之外,所提出的校园文化还包括网络文化、媒介文化、安全文化等。它既包括大学的精神气质、习俗传统、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也包括大学的建筑物、道路、校徽等,可以直接感知的“器物”。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师生共同参与创造并遵循、认同的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群体文化,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新乡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乡地区的主要高校包括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等。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在线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45份。以下是根据问卷结果做出的关于新乡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全面、深刻

调查中“提到你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你想到了什么”这一主观填空题,60%左右的学生填写了如啦啦操,演讲比赛、草地音乐节等某一种具体的校园活动或社团活动。20%左右的学生填写了所在学校的校风,校训。10%的学生填写了无效答案。8%的学生填写了图书馆、和谐湖,标语、宣传栏等答案。另有2%的学生填写了农学,学风浓、牧野文化等与院校专业特色相吻合的校园文化。

从这一题目的答案分析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理解较为片面和浅显,大多数学生把日常组织的某一项较为常见的文娱活动或者教学活动,当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此类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体现出的是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了解不深刻,高校校园文化凝聚人心力量不强,未能形成较高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校园文化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未能构建起良性的互动与共生关系。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参与度、影响力等需要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66.2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需要改进的方面。在“你认为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哪些不足”这一题目中,有48.64%的学生选择了活动缺乏新意,44.73%的学生选择了活动参与度低,选择活动较少、活动质量较差、活动宣传不到位的分别占38.58%、33.25%、26.75%。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且形式多样,但仍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进一步改进,关键问题在于校园活动创建和组织时存在活动泛娱乐化倾向严重,质量良莠不齐、形式单一、缺乏守成与创新、疏于价值引领等问题。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较弱

据调查,有50%左右的学生平时只会偶尔看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信息平台,有32.31%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主动关注,13.73%的学生选择刷到了就查看,有3.79%平时基本不关注。大学生作为我国最大的网民群体,经常关注本校网络信息平台的比例仅有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尽管高校及时建立了网络文化阵地,但这一阵地的影响力和网络育人功能仍有待增强。

三、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把握方向,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应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校层面上系统研究、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历史,当地文化、优势学科等资源。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划,创建出符合自身定位,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此外,做好统筹安排还包括根据高校现有的校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规划,统筹做好校区物质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建筑物、道路、硬件设施等。

(二)注重传承,挖掘历史中的文化基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善于从历史中寻找文化基因。每一所高校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沿革和办学理念,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和传承了这所学校的精神内核,形成了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人文情怀,这是一所高校的文化根脉。高校应注重守成与传承,可通过挖掘学校历史,有效地融合地域文化资源,提炼精选出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典型特征,将其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高校工作者应善于从地方历史,学校历史、专业特色、在校师生中挖掘育人因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增强在校师生对本校校园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联结。要注重发挥校园历史性建筑、文物以及校史校训、优秀校友等文化价值。

(三)探索创新,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新生代进入高校,这就要求高校主动了解学生的特点。结合青年阅读和接收信息的碎片化和具象化等特点与规律,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和载体、平台的创新。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作网络文化产品等,建设正向的、高品质的网络文化。在保持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广泛利用和探索新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模式,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保持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正面宣传,满足公众需要,做好舆论引导。

除此之外,高校也应积极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引导,主动掌握话语主动权,堵疏结合,形成积极健康、正向发展的网络生态环境,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

(四)以物载道,增强校园文化影响

高校校园文创产品不仅体现了高校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建设,也是传播和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是“看得见,摸得着”可自由携带流通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创作品能够提升高校品牌形象,是传播校园文化的实用性载体。

一些知名高校的校名、校徽、标志性建筑等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品牌价值,深受校内外群体的喜爱。据了解,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产品存在着种类较少,同质化严重、设计缺乏内涵、品牌塑造意识薄弱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广泛动员师生力量,提炼出典型的视觉元素和符号。深入挖掘高校精神内涵,提高品牌意识和设计水准,丰富校园文化产品。同时,还能够积极举办文创设计大赛、设立文创基地、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高校文创大赛等,以此方式迅速提升校园文创水平和传播能力。

(五)增加经费,持续争创校园文化品牌

当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但过多的活动容易造成活动品质的下降,使学生参与度降低,并且疲于应对。为此,高校应继续增强争树品牌的意识,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重心转向追求高品质,减少低效、重复的活动。对现有的活动进行整合与提炼,打造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打造品牌项目时,要考虑该品牌项目的生命力。既要考虑学校的历史传承,还要考虑与时俱进。争取做到已有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长期开展,常开常新。

与此同时,高校应设置专项经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由于无论是校园环境建设还是校园活动组织、网络文化建设,合理并充足的经费投入必然会带来显而易见的正向效应。

四、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办学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维系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优良传统和影响着广大师生。建设好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建设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必要之举。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积淀凝练、守正创新中,将这一庞大且持久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广大师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