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倩倩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道路,三十多年来,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取得了巨大发展,研究生教育也逐步迈向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各界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增强。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逐渐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改革举措。这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预示着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更能体现出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未来的道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号),明确提出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质量管理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1]。
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揭示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区。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概念,主要依靠提高教育要素质量和教育要素效率,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明确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方面的行动选择。
“质量保障”一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提出,而高等院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质量保障”概念。大部分学者都高度赞同安娜·朗黛儿女士的观点,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引入“质量保障”,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来分析,在内部需求方面为研究生整体素质提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外部需求方面建立一套社会认可的学位标准。大部分研究人员通过对“质量保障”的主旨观点来定义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
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侧重点存在差异,部分高校存在重招生、重规模、轻培养、轻质量的问题,对研究生培养的社会声誉遭到了诟病。在教育资源稀缺和紧张的大环境下,为了使研究生培养达到预期的目标,单一解决某个影响因素是无法构成有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强化学术的维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2]。
影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因素有多种,各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展开了不同程度地研究。从生源质量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包括学习投入度、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学习动机。从师资队伍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包括导师指导方式、导师队伍、导师制度、导师个人人格魅力。从课程教学角度分析课程教学质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考核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从培养条件论述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包括科研仪器、学术氛围、学术交流、经费保障、实验室或实验基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从论文管理角度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影响,包括学位论文管理过程、学位论文质量。从学生管理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具体管理机制、奖助学金机制等。相关领域学者分别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着重论述某一因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提出维持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根本是强化制度建设[3]。
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具体情况观察,部分学者从建设理念和标准出发,宏观上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独到的见解。要建立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主体、以政府宏观管理主导、以专门机构实施和社会多元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建设理念,主张采取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内外结合的方式,明确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配合方案,达到整体提高研究生质量的目的。整体性治理是走出碎片化困境,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目标的理性选择。要从导师效率、学生效率、课题质量、学术环境、程序与制度五个维度发挥协同效应,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基于TQM及ISO9000族标准,认为应以研究生为关注焦点,充分利用ISO9000族标准、TQM的创造性价值,科学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根据IS09000所蕴含的质量管理思想指出,在保证质量水准的前提下,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目标应多样化和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结构以及运行机制。还有学者强调从系统论出发,构建立体化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4]。
1.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建议以高校为基本,从高校自身出发,从高校的理念要素、人员要素、条件要素、制度要素等要素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理念要素包括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人员要素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学习态度以及导师队伍;条件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实验室、图书网络资料等辅助支撑材料;制度要素包括资助体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质量评估机制等。不同学者就其中不同环节、要素的建设,提出不同的建设意见。部分学者建议优化研究生培养氛围,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保障课题质量,学术环境;丰富研究生录取时的考察方式,主张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构建多元化分类的培养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导师制度,匹配导师与学生的数量,提高导师队伍整体质量;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改进校内辅助支撑条件,为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提供较好的平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学习的过程考核,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将学科理论前沿研究与基本理论相结合,把控教学质量,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把控学位论文,提升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的过程管理,严格控制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为研究生提供基础的生活保障;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促使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调整的内生循环系统[5]。
2.研究生培养质量外部保障机制的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社会等力量的共同参与。部分学者主张制定研究生教育法规和政策,将政府指导性评价、社会认可度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时,需要参考企业满意度、社会满意度等综合指标维度,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建议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同时,让更多的社会评估力量参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的评估工作,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到高校发展的局限性与不足,构建管理系统、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帮助人才培养外部保障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梳理和归纳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因素和建设对策,对我国未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建设理念是构建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注重不同要素和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将理念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我国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人才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资源,研究生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为摸清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从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出发,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外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能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助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