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乔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通辽 028000)
羽毛球是一项在我国社区和学校都较为常见的体育活动,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群较为广泛。羽毛球裁判员、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组成了参与羽毛球竞技比赛的重要元素,羽毛球教练员不仅需要组织与阅读比赛,还要根据既定的规则将比赛顺利进行下去[1]。所以,羽毛球裁判员的角色于这项运动而言十分重要。伴随着羽毛球事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羽毛球裁判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也需要被重视。
该文以羽毛球裁判员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该研究以“羽毛球”和“裁判员”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平台进行检索,使用并集方式,检索到多篇文献可为该研究的基础框架、理论支撑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1.2.2 访谈法
该研究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羽毛球裁判员、体育管理领域相关学者和博士生等进行访谈,所有的访谈均采用半结构化提纲。每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在30~40min 不等,线上访谈使用腾讯会议、微信等移动办公平台进行。访谈结果结合文献基础,促进该研究的完成。
我国羽毛球裁判员的层次划分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有国家级裁判员、省级裁判员和市级裁判员(也有国际级裁判,该文不做过多研究);按照执裁的水平划分,有高级裁判员、中级裁判员和初级裁判员;按照所属类别划分,有大学生赛事裁判员、专业赛事裁判员和业余比赛裁判员。这些层次划分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如果要将各种划分类别打乱,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但是不论如何划分,我国羽毛球裁判员队伍在客观上确实存在结构和层次的差异,从不同层面共同推动我国羽毛球裁判员队伍建设和羽毛球运动的整体发展。
我国羽毛球裁判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包含年龄、职业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外语水平等多个方面。从年龄看,羽毛球裁判员的整体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缺少年长且实战经验丰富的裁判员,同时也存在羽毛球裁判员整体年龄段断档的风险。从职业结构看,我国羽毛球裁判员队伍中,高校教师和在校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达到83.8%。对于体育教育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参与到羽毛球裁判员的工作之中,是因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这项工作高度相关,所以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在实践中巩固所学[2]。而教师比例较高,是因为高校教师的闲暇时间相对充足,且比较符合羽毛球裁判工作的各项要求。
从知识结构,也就是学历来看,大部分的羽毛球裁判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可以看出裁判员队伍的学历水平整体较高。高学历和知识结构对于裁判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再看外语水平,我国羽毛球教练员的外语水平整体偏低,这一现实对我国羽毛球裁判员队伍冲击世界高水平赛事是一种阻碍[3]。外语水平的整体走低,和职业结构相关联,因为大部分的裁判都是体育专业的学生,而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外语、数学等学科上普遍存在短板,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国羽毛球裁判员的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俱乐部模式、高校模式和社会模式,这3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优缺点。其中,俱乐部模式最为少见,其主要优势包括注重青少年羽毛球裁判员的培养、有助于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俱乐部业务的开展和可以形成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是其也存在客观的劣势,如对高水平教练员的培养较为缺乏、忽视了裁判员之间的竞争机制的构建、培训方法较为陈旧。高校培养模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受众人群年轻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均等化、有很好的实践机会,但是其也存在内卷化和帮派意识严重等客观问题[4]。社会模式与俱乐部模式较为相似,但是它的培养主体一般是省市体育局,通过举办裁判员学习班进行培训,这种模式较为正规,但其收费也较为昂贵,多为在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的培训首选。
优秀的羽毛球裁判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与其所接触的外部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从羽毛球裁判员培养模式的分类来看,高校培养模式下的裁判员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没有完全接触真正的社会,思想较为单纯。就俱乐部培养模式而言,裁判员的资源主要是依靠俱乐部的资源供给,所以一个俱乐部的财力和各方面如果资力雄厚,可以较为有效地影响羽毛球裁判员的执裁能力[5]。在社会培养模式下,羽毛球裁判员的外部资源会更为全面,因为培养主体省市体育局可以调动的资源和覆盖的面会更广,所以这种模式对裁判员的执裁能力影响最为深刻,但是较高校培养模式而言,其也是十分复杂的。
高校培养模式下的裁判员,往往是一群缺乏社会经验的“毛孩子”,缺乏临场的自信心,所以容易在执裁时出现压力大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或者是精神高度紧张,导致错判和误判现象[6]。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与比赛的层次和自身的水平不对等、观众和教练员的影响等有关,也可能是出现个别错判和漏判后的心理波动。但是无论如何,心理因素对羽毛球裁判员的实际工作至关重要。对于羽毛球裁判而言,丰富的临场经验、良好的应变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积累和历练。很多裁判员总是在一定级别的比赛间来回“游荡”,导致自身的水平一直得不到质的提升,还有的大学生裁判员只是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往往会影响到自身整体执裁水平的提升。
羽毛球裁判员主要从事的工作分为组织、编排、记录、临场等,根据不同的职责进行专业化的选拔和培训。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考察裁判员的综合素质,借助资深裁判考官的经验进行挑选[7]。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接受培训的裁判员要根据临场的问题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处理,通过实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执裁水平。
要特别重视羽毛球教练员的培训方法和体系的革新,提高裁判员的执裁能力。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其规则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裁判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紧跟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大势。设计出一套科学的培训方法,有助于裁判员提升自己的积极性,这对执裁工作百利而无一害。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严苛、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加强考核过程中的纪律监督,从各方面对考核对象进行评价,争取能够挖掘出更有水准和潜力的裁判员。
通过在全国和各省市区建立优秀羽毛球裁判员库,可以缩小各地区羽毛球裁判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在优秀裁判员库里选取资深裁判员,参与各级别的培训工作,加强资深裁判员和年轻裁判员之间的交流,从而快速带动年轻一批裁判员的迅速成长[8]。从目前的培养现状及影响羽毛球裁判员培养的因素来看,还需要寻找我国在羽毛球裁判员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对裁判员的素质培养,通过优秀裁判员库的建立和库内人员交流,切实提升我国羽毛球裁判员的整体实力。
裁判员的管理对裁判员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这影响到裁判员的整体影响力,通过科学的制度化管理,可以使我国的羽毛球裁判员队伍在道德、专业和身体等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监管。同时,加强监管责任的强化、细化和落实,也是十分必要的,给予一些经常参加执裁工作的裁判相应的奖励和鼓励,对不经常参与裁判工作的“混子”,可以吊销去裁判员证书,避免裁判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
羽毛球运动是我国众多竞技运动项目中的优势项目之一,加强羽毛球裁判员队伍建设对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国羽毛球裁判员在层次划分、基本素质和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清晰的规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需要看到的是,独特的资源和执裁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心理素质和执裁经验作为内部因素,共同影响着羽毛球裁判员的执裁能力。注重专业化的选拔和培训流程,提高裁判员的整体素养,对羽毛球裁判员的培训方法和体系加以改进,建立优秀裁判员库,健全羽毛球裁判员管理体制等,是我国羽毛球裁判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