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高校体育馆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2021-11-23 01:43:26江欣励段吉鸿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2期
关键词:体育馆体育事业体育场馆

江欣励 段吉鸿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大连 116620)

体育锻炼是一项很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础的训练方式,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并起到改善生活质量。体育的文化性是体育的核心,是体育建设的源泉,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的实质也是文化,百年奥运能够传承下来并延续到今天,其中的文化脉络至关重要;同时,体育也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精神。现如今,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和进行外交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探究体育的分类,其主要可以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纵观国家体育事业的现状,其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标准的提升,体育运动已然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追求之一。国家早已高度重视体育文化运动,并且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性提出新的要求标准。高校体育馆在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文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传承弘扬体育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文中经过多年的思索与研究,特针对高校体育馆事业的建设管理进行深一步的探索。

1 融入终生体能训练计划的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

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责任在心,使命在肩”。并且会议在“十四五”规划体育发展规划纲要里也提出国家现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健康安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认知更加深刻,对体育促进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认同也更加广泛[1]。作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及其发展的体育事业,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启智润心的理想信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执着于教书育人的崇高思想;紧随学科发展提升体育教学内容,积极传授本学科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与兴趣爱好,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同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逐步培养学生提升运动技巧、提高运动体能,并使其在学习中掌握一门或多门运动技能,学有所用,以便于课外自学、自练。现如今,高校体育工作者应以赤诚之心投身于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扎实的工作基础、完备的锻炼设施、高效的管理服务配备都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成为师生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及提升思想与文化水平的有效手段[2]。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前景有目共睹。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就是体育馆,高校师生利用体育馆满足运动健身需求。而体育教学的主旨就在于提升运动者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体能。通常人们所说的体能就是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其本身也是一种耐力训练。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已经把体能训练列为教学的必要环节,以达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标准、增强体魄和促进健康的要求。比如,慢跑、游泳和专门针对体能训练增设的定向越野课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体育运动中提高体能力的要求。纵观现今的高校体育课程,其建设的科学性还有待发展;为了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拓展进行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如今,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已经把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课外体育锻炼、运动比赛、社会活动、户外越野活动等纳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之中,形成课内、课外体育教学的时效性和必要性,不断改进体育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并且要求教师在教与学中树立运动品牌项目,积极发挥专业水准,增进学科实效性要求,为确保达到相对完善的教学目标,其要求做到如下3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3]。现如今,运用科学化的指导方法,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本着学科专业化的标准培养学生,并使其终身受益。

2 现今高校体育馆的文化建设与服务职能的提升

高校体育馆的服务与管理应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群体需求,并树立教服于人的思想。现今高校体育馆的对外开放基本服务于体育课和师生的业余文化和运动健身。在高校体育课中,除了体能和足球、网球等课程需要在室外体育场地进行;一般性课程,比如羽毛球、篮球、气排球和器械健身等都需要在体育场馆内进行,所以体育场馆和室外体育场地的建设都尤为重要。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受到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制约,与借用体育场馆相关的体育竞赛、文化表演等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现今的高校体育馆在各类活动举办后的场地、设备等的闲置有待开发,这些环节的缺失使体育场馆产业化的发展滞后,给大众健身和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及利用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高校的体育场馆主要服务于师生,因而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多,而盈利较少,其发展规模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都比较高,可是经费有限;这就需要高校的体育馆也要拓展业务往来,增进效益,积极促进建设。高校体育馆的文化建设改革主要是注重在体育健身氛围中增进兴趣、提升运动效果等,如注重场馆的设计、墙体的色泽、墙面展板的布置、内部空间和光照度的调配等都需要按照科学化的标准来规划和设计,使场馆的对外开放更具有专业化水准。同时,先进的体育设备配备必不可少,并需要定时对器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力争达到科学化、专业化、优质化的高校体育馆建设管理新标准。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已进入了智慧新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更是给体育场馆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商机。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推进体育场馆的专业化管理,增进服务质量,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所有的场馆资源,开发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管理平台APP,建立场馆、运动消费人群和服务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场地借用、器材借用、运动项目选择、收费管理等于一体化的网络平台系统运营管理;还可以利用专门的微信交流平台建立信息畅通渠道,使信息流通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场馆服务管理App平台的运用,还可以有效地进行场馆服务评价管理,完善提升服务质量的要求。以上这些都需要场馆App的设计和使用为需要进入场馆的人员提供指导+增值服务[4],其运用需满足进馆运动锻炼的方便性,提升互动体验空间和促进体育场馆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专业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3 以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馆为例的服务质量发展研究

3.1 基本情况介绍

大连理工大学的刘长春体育馆,不但是一所功能齐全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也是一个进行教学、健身、娱乐、休闲以及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还有两地三建的体育馆,包括了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体育馆和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体育馆。三馆自建成使用以来,其以优质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满足服务师生,开放社会,增进建设,优化内外运营等工作。秉承着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为学校的教学、训练、比赛、大型活动以及社会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体育馆充分发挥场馆资源优势,坚持场地不闲置、时间不浪费的原则对外运营。单就刘长春体育馆而言,其每年接待学生上课、训练近20万人次,占学校大学生体育课的80%以上,年接待业余健身者近40 万人次,成功举办了近百次重要的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等[5]。如今,体育运动场馆的利用率还在不断提升,并且积极地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发展尽职尽责。

3.2 服务管理质量的有效提高

现阶段的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馆已经建立了人性化的体育活动服务中心,同时对于体育运动、健身方法和运动安全等一系列运动需求提供专业化指导性措施和管理。除此以外,在进行大型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的体能测试(如2000m 长跑)时,要求医务室的工作人员参与到活动中,以防止运动意外损伤;同时配备制冰机、心脏起搏器等运动辅助救助设备,及时有效地对运动中的意外事故进行积极的救治和善后处理。同时,为了保证学校“健康工程”的实施,学校划拨专项资金建设了“运动健康促进”中心,针对教职工开展健康体适能指标的测评和健身指导工作。该中心能够提供身体成分、骨密度、动脉硬化、心肺耐力、平衡能力、肌肉力量等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指标数据的测试与评价。这些测评指标与人体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其数据对于预防慢性病及监测身体健康情况尤为重要,能够及时有效地提醒测试者注意身体健康,改良生活习惯等[6]。通过以上这些后勤保障工作,使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中的健身、文化娱乐以及运动比赛等活动越来越具备专业化管理水准,成为当今高校体育馆事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3.3 体育馆场地财务管理收费平台的应用

高校体育馆发展的主要目的:首先是更好地服务师生,采取业余适当的有偿体育服务活动是其发展的基本需求,大连理工大学的体育馆就要求采用收支分明并派专人管理财务工作来开源节流。按照规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改善体育场馆外用的需求,方便快捷地实现现代化资源管理。要做好财务管理与盈利规划制度,主要看是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建立有偿开放场馆机制,同时实现场馆外借于业余体育和文化活动,内服务于师生运动健身需求等。现使用的体育馆场地收费管理平台,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通过系统在网上完成业余健身场地的借用、预约、缴费等操作;以方便管理员对业余场馆的借用情况进行跟踪统计,规范化管理。研发的财务收费管理平台可以加快体育馆场地的建设、合理完善收费标准、实现科学的系统应用和资金管理一体化等需求,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其账目自动生成功能使体育馆对外开放窗口的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提升场馆的科学化运营。

4 现今高校体育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新理念探究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已经成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基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体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项目。高校的体育事业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之一,应更具有专业化、集中化和定位化的思路。体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不断更新的要求,其已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馆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是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准来促建现代化场馆的管理格局,增进体育馆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建设水平,实现其在信息时代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紧随学科前沿,争创一流,服务师生,投用社会。同时,在内部管理运营上,高校体育馆在5~10 年内的设备引进、人员配备、岗位设定、员工培训等都应进行详细的规划、建设和发展[7]。现为了体育事业的建设性发展,提出高校体育馆事业可持续性发展新理念。

4.1 体育事业发展路线拓展

虽然高校体育馆主要秉承为高校师生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并且其业余健身项目收费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大型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举行的多,但高校体育馆的市场化盈利效益少。如果在人力和物力以及领导力的全力配合下,在学校的高层支持下,高校可以发展更多有效途径使高校体育馆运营到社会市场中,在业余时间内配合学校和社会举办大型文体活动,举行各种运动赛事,还可以成立体育运动健身俱乐部等以增进市场效益,积极拓宽高校体育馆的利用率。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在本着服务师生的宗旨上实现科学管理,积极投用于社会。同时,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运动指导中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体育场馆作为运动训练中心的作用,推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继续加强青少年体育培训,并且要在众多学生中着力发现和培养体育竞技能力强的专业运动员参与国家、国际赛事,为国、为校争光。

4.2 对外开放制度的建设

对于体育馆的开放,其具体实施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建立开放对象信息网络登记和发放准入卡,实行会员制。人手一卡,保证刷卡进馆,并配备人脸可识别仪器,完善的电子记录数据确保了场馆的运营安全。同时,要明确安全开放职责,形成学校体育场馆安全开放的保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规章制度,按要求使用场地、器材和设施。高校的体育场在管理范围内应该不定时地为开放对象更提供优质、便捷、专业化的服务;与此同时,提出运动项目培养的专业化服务理念,配合不同的要求,还可以设立VIP会员制度,对于一些服务群体可实施一对一专业性指导,可选派部分体育馆工作人员作为专业化健身指导教练,制定运动健身规划和成立体育项目专业培训班,建立运动品牌项目等,从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品质化建设要求。

4.3 公益性社会服务新理念

首先,学校体育场馆要保证本校师生的教学需要和日常活动需求,并明确场馆开放时间,提升开放服务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开放对象的范围和容量;其次,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师生有偿开放体育场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度;同时,高校体育场馆要合理确定开放的其余对象,比如学区内中小学学生、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场地规划上,其公共体育设施应建在学校或学校周边,方便群众随时随地运动健身;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和提高社会公益、增进人民福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开创体育文化发展新理念,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8]。高校要积极努力拓宽场馆的运营效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绿色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

5 结语

时代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杰出人才,高校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高校人才建设规划里的重要作用日渐明显。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对高等体育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家提升人才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高校体育教育为促进师生身心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立足于实践,提升标准。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可以造福子孙后代。其可持续性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时要不断更新思路,发挥专业性和时效性手段,拓宽建设渠道,确保长治久安的可塑性发展。在建党百年之际,弘扬体育文化强国之风,高校体育工作者有必要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增锦添彩,从而使高校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实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馆体育事业体育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既有体育馆场地扩声系统提升改造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冰雪运动(2021年4期)2021-11-20 05:56:48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今日民族(2021年3期)2021-09-30 01:22:54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12
迷宫弯弯绕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体育馆的考验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风尚(2018年1期)2018-01-29 00: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