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建本科竞技体育学院的可行性研究

2021-11-23 01:43:26陈忠南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2期
关键词:竞技浙江省浙江

陈忠南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体育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2005年,在浙江省十运会庆功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体育强省,要以发展群众体育为基础,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重点,以发展体育产业为抓手。竞技体育学院正是三者天然的枢纽和最好的桥梁。

1960年3月,浙江省委决定成立浙江体育学院,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62 年8 月,浙江体育学院与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20世纪80 年代,浙江省政府曾先后3 次筹划建立体育学院,但因各方面原因而未能成为现实。2004年3月,浙江省政府批准筹建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其后,将浙江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浙江省体育局萧山训练基地和浙江省体育训练一大队、二大队、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等6个单位进行了实质性合并。2006 年7 月,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1 建立浙江竞技体育学院(本科)的必要性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凝聚力量。从美国的“学校主导”、德国的“俱乐部体制”,再到澳大利亚的“政府设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这些国家走向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助力[1]。

1.1 没有本科体育学院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不匹配

“八八战略”实施多年,浙江成为人均最富裕、城乡差别最小、区域发展最协调、法治化程度最高、老百姓幸福感最强、最平安的省份之一。但浙江的体育类本科院校是空白,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各省均有体育本科院校。

1.2 没有本科体育学院与浙江竞技体育实力不匹配

改革开放40 余年来,浙江竞技体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自1984年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以来,浙江已取得18枚金牌,是全国保持每届奥运都获得金牌的省份之一。2017 年第十三届全运会,浙江金牌数跃居全国第二位,奖牌数和总分同时位列全国第三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8 年雅加达亚运会,浙江取得23 枚金牌,再创历史新高。

1.3 没有本科体育学院与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不匹配

浙江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先行地,但高等教育是制约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而体育本科院校的缺失更是短板中的短板。浙江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和拟筹建的浙江电影学院,却没有独立的体育本科学院,存在体育学科资源分散、整体实力不强的弊端。

1.4 没有本科体育学院与浙江运动员的现实需求不匹配

对优秀运动员而言,高职教育不能满足其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

1.4.1 槽点

浙江八成多的运动员不满足于高职,近年浙江省队70%左右的运动员考取了本科。家长也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没有本科体育院校”已是浙江全省体育工作者的吐槽点。

1.4.2 痛点

浙江省的运动员在学院以外的本科高校就读已成常态,外省高校更不在少数。浙江省的运动员却是外省的大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浙江竞技体育院校训学融合、协同发展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9 年浙江运动员高职初始录取人数为238 人,而同期在外校本科就读人数为220 人。在被高职录取的238 人中,几年内又流失了一部分人到其他本科高校,截至2019年12月高职在读学生仅剩101人。

1.4.3 堵点

由于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通道不畅,后备人才不愿意输送到省队,部分运动员主动放弃训练;运动成绩一般的,因比赛少反而能更快拿到本科文凭,长此以往造成“堵点”,难以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形训练梯队。

1.4.4 难点

优秀运动员因繁重的训练比赛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训学矛盾,如果训练在学院,文化学习“挂靠”其他高校,训学矛盾变得尤为突出,部分运动员或长期没法毕业或只得到了文凭。

以上都是浙江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隐忧。体教融合是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应全面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构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3]。

1.5 建立竞技体育学院(本科)是浙江体育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

成立全国首创、浙江特色的现代化竞技体育本科院校,是浙江体育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最好抓手。体育是不同民族沟通交流的桥梁[4],竞技体育学院是弘扬体育精神和传播体育文化的最好载体,能以研究成果引领、服务群众体育,以高水平专项技能和体育健康理论服务全民健身战略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以竞技体育学院高水平竞技表现来培育、引领和发展浙江体育产业,形成有效支撑其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补齐浙江高等教育短板,音乐、体育、美术、电影等文体类高校齐头并进,“建本”将成为教育强省、体育强省、文化强省的标志性成果。

2 浙江竞技体育学院(本科)建设的可行性

2.1 优秀运动员与学历教育的不匹配是最大推动力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大部分学生都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与之相匹配,与浙江优秀运动员匹配的却是高职专科层次。学院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5 人,全国三八红旗手2 人,省劳动模范20 余名。近年来,涌现孙杨、叶诗文、谢震业、石智勇及郑思维、黄雅琼组合等全国游泳、田径、举重、羽毛球的领军人物,但他们也只能“挂靠”其他本科院校,完成学业存在较大困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主动找寻自己心仪的本科院校不同,运动员因职业特有的训练、比赛、注册地域限制,很难做到在浙江训练同时在北京读书,往往造成专项训练与学历教育脱节,运动员只能通过教练员等人脉联系本科高校,以求获得本科学历。浙江省篮球、乒乓球、田径等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整体上都需要进一步加强[5]。

“体”“教”的共同诉求是人的全面发展[6]。50 年前,浙江还有独立的体育学院(本科),现在却只有独立的体育高职院校,优秀的体育人才和极不合理的学历教育配置既是目前最大的错配,也是未来最大的推动力。

2.2 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事业的高瞻远瞩,是办成竞技体育学院的最大底气[1]。2013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同志视察学院,盛赞该学校办得好。浙江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联手合作,争取教育部对优秀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和政策支持是关键所在。设置本科体育院校符合“八八战略”中提出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契合教育强省、体育强省、文化强省、健康浙江战略。“建本”符合《浙江省教育大会“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符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该省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学院是国内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基地之一,2022 年杭州要举办亚运会,国家体育总局一直支持浙江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和发展。浙江省体育局决定全力支持学院建本,举全局之力,聚全局之智,局长亲自抓,是设置本科体育院校的坚强保障和有力领导。

2.3 现有优势及发展潜力是根本

学院建校15年来,坚持以“育人创佳绩”为根本任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建立本科竞技体育院校奠定了基础。探索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身份教师化,已形成一支结构较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家级教练和教授26 名,高级教练和副教授82 名,并有20 余名教练员承担国家队执教任务,很多教练员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探索优秀运动员身份学生化,制订完善管理规范,促进运动训练、教育教学和体育科研的相互融合。以不同的方式与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积累了教学、科研经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自2006年建校至2019年,学院运动员共获得奥运会冠军8个、亚运会冠军72个、全运会冠军67个、世界冠军73个、亚洲冠军136个,破世界纪录10项、亚洲纪录20项和全国纪录27项,省政府先后给予学院记集体一等功3 次;开放办学打开良好局面,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保持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训练基地,按照省政府与体育总局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建设,并与浙江大学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意向,与海亮集团等社会力量共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拥有先进的训练、教学、科研条件,建有国内一流的训练场馆及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体能训练与康复中心和附属体育医院,省内体育文献收藏最为丰富、系统的图书馆。

3 建设思路与路径

3.1 建设思路

本着统筹集约、科学高效、服务社会的原则,采取“1+N”模式,争取在未来的浙江竞技体育学院具备全国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基地(杭州)、全国教练员学院(杭州)、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院、浙江后备人才体育师资培训中心等更多身份功能。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逐一对标,提出以下思路。

3.1.1 办学规模

学生规模分步、有序增长。预期本科生源:一是筹建初期面向浙江(部分项目面向全国)招生、有编制限制的优秀运动员,人数为1000名;二是筹建后,再增加面向全国招生的各省退役优秀运动员及具有运动特长的学生,人数为1600名。其他生源:附属体育运动学校学生800名,各类培训生1000名。

3.1.2 学科与专业

以体育学科为主,医学、工商管理为辅,建立以运动训练为核心,以体育科研、健康医学和社会体育为辅助的“一体两翼”式专业体系。

3.1.3 师资队伍

以现有提升、自主培养与合作互聘、交流引进相结合方式解决。

3.1.4 教学与科研水平

运动训练重点解决项目训练的科学化、标准化问题;体育科研、社会体育重点解决科研成果转化,助力竞技体育及服务全民健康、体育产业的问题。

3.1.5 基础设施、办学经费、领导班子

查漏补缺,由省政府统筹解决。在整合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建议在萧山本部附近(竞技资源集中区)、之江文化产业带(省级文化资源集聚区)、未来科技城(科技创新集聚区)中选址建设新校区。

3.2 建设路径

3.2.1 浙江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模式

以中国(浙江)国家游泳队建设为起点,省政府、体育总局共同向教育部申请设置浙江竞技体育学院。此方案可参考浙江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共建浙江音乐学院的模式,形成最大合力,争取让浙江竞技体育学院成为体育总局治理模式创新的样板。

3.2.2 举全省之力合建模式

整合省内12 所开设体育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力量,整合省体育局系统内部资源,统筹调配全省教育体育资源,相应调整各高校的体育类本科招生规模。

3.2.3 合并转设模式

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杭州市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合并相关独立院校,实现本科愿景。

上述路径都应坚持以浙江竞技体育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核心师生来源。理想的方案应该是3个路径的精华集萃——省部共建、全省助力、厅局及杭州市政府支持,各方共同努力创建浙江竞技体育学院(本科)。

4 结语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肩负着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神圣使命。建设浙江竞技体育学院(本科)是浙江省体育工作者多年的梦想,是运动健儿的热切期盼,是浙江高等教育的补短之举。建设浙江竞技体育学院(本科),必能进一步激发全省体育工作者的热情,竞技成绩更上一层楼;必能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展示“体教融合”的创新体制机制成果;必能引领、服务群众体育,以高水平专项技能和体育健康理论服务全民健身战略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全方位体现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和特点。

猜你喜欢
竞技浙江省浙江
《初心》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7期)2018-11-10 03:29:10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18年4期)2018-08-01 06:36:36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浙江医改三部曲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