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飞 高 嫚
1.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2.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才培养基地,应该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旗帜,秉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努力开展好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的协同发展。[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他再一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教育之魂,我们必须始终牢牢抓住这一根本与灵魂,贯彻并践行于整个教育环节。”[2]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无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盏明灯,为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之栋梁,民族复兴之希望,理应乘风破浪,铸造腾飞“中华龙”。而高校作为大学生“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之职责,从课程育人视角出发,积极探索高校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各类课程中的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更好地肩负起作为“拔节孕穗时期”大学生“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引路人的使命。
体育,作为“五育并举”教育主体格局构成元素之一,在思政育人方面拥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毛泽东也曾在《体育之研究》中评价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3]“课程思政”主要关注高校教育体系中“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三育思政”培养格局的形成,这与高校体育教育相得益彰。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蕴含“育体”之育人价值,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蕴含“育德”之特殊育人价值,非常适合扮演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试点改革的“先驱者”。新时期,在“文化自信”以及“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铸魂育人?如何将文化传承与思政元素结合?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扮演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下的“先驱者”角色?如何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这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不得不重视的一项紧要工作。
课程思政指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在学校教育中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学校各类课程教育,保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校园育人格局的新型综合教育理念。[4]“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源于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上强调: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才培养基地,应该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旗帜,秉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努力开展好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的协同发展。2017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并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文件,上海地区高校率先开展了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学校各类课程教育的教学改革试验。自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逐渐拉开了建设序幕。课程思政,区别于思政课程。虽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都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并且核心内涵都是以“育人”根本。但两者在思政教学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以及思政优势等方面同样存在着差异。仅就思政教学内容而言,“思政课程”侧重于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课程。而“课程思政”则侧重于引领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强调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思政课程”之外的各类课程教育中,培养并深化学生的政治意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指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本身的“育人”“育体”以及“育德”优势,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育与教学领域,从而得到铸魂育人之目的,是隐性的思政教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先驱者”,在致力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特殊“德育”优势,再结合“体育”之特殊育人价值,不仅对塑造以及健全新时代大学生完美思政格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对体育课程的创新性改革也具有划时代意义。
“思政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政教育目的,它反映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而制定的政策、方针以及未来状态。思政教育目的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导向性旗帜与动力机制,同时也是衡量思政教育活动成效的依据。新时期,我国的“思政教育”根本目的为: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人们的思想认知水平以及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5]
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体育就是一种在超越过程中的不断磨练体质、锤炼意志以及健全人格的活动,极具思想教育之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是由我国各民族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为增强体质而创造的集竞技、娱乐以及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复合文化形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指基于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开展的体育课程教学,它隶属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拥有独特的“思政”优势。
从“德育”视角探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纵观古今,古有孔圣,“以六艺施教”,“射以观德”;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通过“内外兼修、德艺双修”来修身养性,自我完善,提升精神。今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形成了“德智皆寄于体”“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育之功效”“加快体育强国建设需以弘扬中华体育之精神,弘扬道德之风尚为‘标杆’”以及“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等重要的论断。不管是古时先贤,还是今之能人,都十分重视“以体育德,以体育人”,他们的相关论述也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据和方向。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属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均以学生为主体,具有高度契合的教育目的。其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这与 “思政教育”中的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育人格局目的相契合。[6]其二,致力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契合点之二。其三,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不管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还是“思政教育”,两者最终都将契合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终极目标。
纵观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课程价值兼具“健体”之功效以及“育德”之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所塑造的智慧结晶与精神气质,蕴含着丰富的“育德”价值,是华夏儿女的行为准则与精神家园。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拥有武术、舞龙舞狮、龙舟、抢花炮以及拔河等众多民俗体育项目教学资源,具有先天的“课程思政”建设优势。其中,武术的德艺双修教育、拔河项目公平竞争与团结协作意识地培养、龙舟项目顽强拼搏与永不言弃精神的培育以及舞龙舞狮项目爱国奉献情怀地传承等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完善的个体人格,形成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树立自觉的社会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而更好地弘扬社会正能量。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就是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本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的各个教学环节,使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一直处于“皮肉分离”的状态,2016年开始的“课程思政”建设给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就是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作为教学载体,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教学环节,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完整地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属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高度契合的教育目的,主要表现为两者均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聚焦于学生们坚强意志品质与良好道德行为的塑造;其最终的目标都是将学生们培养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可造之材。要想解决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不足的短板问题,需要从教育理念上正确地认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关系问题,积极推动“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要求一:重视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均强调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注重于生活的结合,从教学目标入手,将育人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切实贯彻于教学育人的各个环节,明确职责,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方位、立体培养格局;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探寻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育人”模式,用目标规范课堂教内容,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以及“技能养成”的统一。要求二:以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之宗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复杂性以及完整性,主动承担起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目标。要求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由“规训”向“教化”的价值转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教师“教化”手段的运用,强调受教育者自身在自由与和谐教育环境下的“感化”与“内化”,而不是单纯地用“规则”“规定”等死板、冷漠的条款去约束学生。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它是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育与教学领域,最终实现铸魂育人的体育课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仍然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但亦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并保持“思政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本身的文化基因、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想要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内容设计要体现“思政教育”要求,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要求一: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首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经我国实践检验而凝结所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要充分利用本学科、专业的思政优势,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的溯源教学,致学生们于当时历史情境,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的同时,坚定学生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理想信念,为我国培养一批思想可靠、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求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以爱国主义文化情怀教育为核心,在传承与继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依托,利用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文化内涵,运用案例分析以及典故教学等教学形式、手段,重现戚继光、霍元甲和岳飞等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以及体育健儿们“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以史促教,以事促教,促进学生们民族认同感的形成,鼓励学生们践行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坚定中华传统体育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实现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要求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们的思想品德建设。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们品德修养的培育。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拥有武术、舞龙舞狮、龙舟、抢花炮以及拔河等众多民俗体育项目教学资源作为先天的“课程思政”优势,其想要保持“思政教育”与之本身的有效融合,需深入挖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明确规定培养方案中的“德”“能”标准,培养学生们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爱国奉献、公平竞争、尊师重道、团结协作等品德修养。要求四: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本属于体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拥有体育课程之价值,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们不怕苦、肯吃苦的自强不息精神。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把技能传授与“奋斗”精神培养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根据学生水平,设置一些难度处于学生们“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困境,培养学生们不怕辛苦,勇于挑战的“奋斗”精神。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主要包括两部分:(1)将“思政教育”标准纳入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标准;(2)融“思政教育”标准于学生体育评价体系。标准一:将“思政教育”标准纳入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标准。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依赖于教育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需要层次等理论的统一,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都以实际工作量、带队比赛等为主,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评价标准还未健全,“思政教育”标准地纳入,不仅对完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更可以以“监督”方式,督促高校体育教师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将“思政教育”标准纳入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标准需要做到:(1)参考借鉴“思政教育”的评价内容标准,通过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多方共商,确立明确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进而完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标准。(2)完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反馈机制。将“思政教育”标准纳入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标准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们思想上的认可,因此要特别注意高校教师的意见反馈,多采纳教师意见,完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标准中“思政”评价部分。三、注重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监控,给予高校体育教师以人文关怀,缓解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标准二:融“思政教育”标准于学生体育评价体系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行业要求标准正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尽快完善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思政教育”标准于学生体育评价机制,实际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充分利用本学科本项目的“思政”优势,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穿插“思政”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想要融“思政教育”标准于学生体育评价体系需做到:(1)实现由评价结果到评价过程的转变,及时关注学生们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上的行为表现以及帮助他们寻找缺陷,积极寻求解决措施。(2)关注知识、技术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传道”之责。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们掌握运动技术,更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们自我完善的能力。(3)注重体育情感的熏陶。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角度出发,关注情感体验,尝试利用学生们的课程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进行课程评价。四、评价标准的多角度、多样化制定。尽量从多角度对学生体育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多关注、评价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自己。
课程实施是指按照事先制定的课程计划,将计划内容逐步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课程教学由课程目标到课程成效的基本途经。[7]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想要融“课程思政”于教育教学过程,仍然需要对对原有课程实施途经进行革新。途径一:借助常规教学的理论灌输。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是这个活动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与自身经验,学生通过学习增加自身知识与阅历,两者彼此间的交流便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以在常规教学中增加一些“思政教育”内容,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其信念,增强其受挫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途径二:将“课程思政”[8]教育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嵌入课程教学。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以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其本身拥有许多教育典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例如,以“传统礼仪与道德品质培养”为讨论主题,是学生们在了解中华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培养道德品质以及爱国情怀。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健康中国的关系”为主题,使学生在准确理解健康中国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途径三:榜样引导。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榜样人物,发挥示范效应,激励学生们积极进取。孔子曾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9]榜样示范教育具有很高的而教育效果,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以用先进事迹重现、代表访谈、嘉宾讲述等形式,以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熏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