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奥恩 李永坤 陈小敏 卢俊兵 李端英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0)
举重运动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举起重物,以增强体质,特别是以发展力量为目的的运动项目[1]。举重运动常指竞技(奥林匹克)举重、健美运动和力量举三大部分,三者有着明显区别而又相互影响。在奥运赛场上,竞技举重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第23—31 届奥运会,我国举重项目共获得115 枚奖牌[2],其中金牌有34 枚。尽管我国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竞技举重在大众领域仍属较“冷门”的运动项目[3,4]。相对于专业运动员,大众对举重的认识较为欠缺,也存在一定误区,有人甚至认为这项运动十分危险,锻炼后的体形也不美观,可见举重运动大众化的程度远不及其他体育运动项目[5,6]。近年来,大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尤其在“健康中国”理念的引领下,人们开始尝试接触和体验一些从未涉及过的运动项目,这为举重运动创造了推向大众化的发展机会,举重运动亦越来越受女性、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欢迎[7,8]。但目前关于举重运动大众化发展现状及途径等相关资料和研究较少。因此,该文着重研究奥林匹克举重运动的大众化发展及途径,意在为举重运动推广发展提供参考建议[9,10]。
该文以举重运动大众化推进路径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基于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进行搜索,查阅举重运动项目大众化发展的相关研究资料,为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调查法
该文对国内近几年与举重相关的创新型赛事、广州天河区综合训练馆健身者进行研究调查。调查法以两种形式进行,分别为现场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1.2.2.1 现场访谈调查
现场对“女神杯”举重赛广州赛区的两名参赛者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为两名持续3 年以上规律锻炼且进行过举重的练习者[11,12]。访谈内容主要了解其接触举重前后的心理变化、身心变化及通过何种方式了解举重。
1.2.2.2 问卷调查法
在广州市天河区某综合体能训练馆300名会员中,随机发放60份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年龄为25~50岁的健身爱好者,通过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举重大众化发展正处于初始阶段,且发展缓慢。但不可否认的是,举重正慢慢被大众所接受、尝试,大众抗拒举重的心理开始发生转变,举重运动推向大众化发展有几种途径[13,14]。以天河区ROUSE综合体能训练馆会员为例,16.67%的人通过名人推广的途径了解到举重;38.33%的人通过赛事播报了解举重;20%的人通过观看或参与大众类举重赛事从而了解到举重;25%的人则通过健身场所而对举重有所了解。
2018 年,福建籍举重世界冠军吴景彪在福州正式成立了第一家景一举重俱乐部[15],指导大众进行科学训练的同时,推广举重。此外,丁建军、陈晓婷等世锦赛冠军也致力于举重大众化推广。大众除了对重量有征服欲外,对举重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完成度也有着强烈的追求。利用冠军效应吸引大众,从而打开举重推广新道路,使举重爱好者接触更专业的举重训练,让举重爱好者对技术动作有更标准的认识。此外,2019年12月12 日,中国举重协会正式推出“中国举重运动推广大使”计划,让拥有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青年演员及偶像参与举重运动的推广普及,让大众了解、观看举重比赛,并逐步参与到举重运动中[16]。该俱乐部在全国多个地区成功地开展了培训班,参与人数不断增长。“景一”的成功开展,证明这是可行的推广途径,同时还为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举办举重比赛并进行赛事播报是目前举重运动大众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几年,中国举重超霸赛、世界杯举重大师赛等赛事通过改革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全国举重超霸赛一改以往在室内体育馆比赛的常规,选择在人流量众多的商场中进行比赛。将国家队队内测验赛以全国超霸赛的形式,让观众在商场就可以欣赏到大型专业赛事,给大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创新办赛模式,为运动员增加比赛经验和适应嘈杂环境提供了锻炼机会,也让大众近距离接触和观赏了举重比赛,为举重更好地服务全民健身和产业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举重大师赛的选手积极参与举重比赛,身体力行地推广举重运动,其中一位75岁的选手抓起80kg的杠铃,证明了举重运动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更加有力地说明了举重运动是一项适合长久锻炼的运动。该研究认为,让大众感兴趣,并对举重运动有一定认识,也是推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中国举重协会的指导下,2017 年7 月1 日,女神举重俱乐部主办了“女神杯”举重体能挑战赛,共同推广了中国举重运动。比赛设置了适合大众参与的举重项目,并适当降低了参赛门槛,吸引了来自10 个国家及国内各省举重爱好者300人次参赛,形成了品牌项目的聚集效应。另外,“女神杯”举重挑战赛首次进入上海市市民运动会,是举重项目在中国史上首次被列入政府举办的群众性赛事,为举重向大众化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该俱乐部举办的“静安区第一届运动会暨2017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趣味举重比赛”,致力于推广举重项目,让更多青少年通过赛事了解举重[17]。由此可见,举办群众性举重比赛能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其中,为举重运动向大众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综合体能训练馆(如CrossFit)的开设逐渐进入大众生活,有的传统健身房在健身中也加入了竞技举重的元素,如高翻、高抓动作。相比传统健身房而言,综合体能训练馆的场地和设施更利于举重运动的开展,更加接近竞技举重的训练模式,部分对举重运动有兴趣或好奇的健身者选择尝试CrossFit训练,并在课程中进行举重动作的学习。
举重运动向大众化发展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推广途径主要有利用名人效应、创新办赛模式与赛事播报、打造群众比赛赛事与品牌项目、开设专业化群众健身场所。
未来举重大众化的深入推广,可借助明星效应、健身俱乐部、高校及结合网络媒体平台推广,开展适合大众参与的举重学习或比赛。
举重运动向大众化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可促进竞技举重发展,提高大众体育参与度,使大众对举重运动改观。
在推广过程中,应多强调技术动作学习,而不是一味追求重量和极限,让大众体会到举重的练与美,爱上举重,再对练习举重有更高追求。同时可向大众开展趣味举重比赛,降低参与难度,保证趣味性,使大众踊跃参与,达到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