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聪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概念即是一套相应的操作”。当“机械、工业、时间、高速”这些模糊的概念不停地在人们脑海中闪现并强势入驻成为主流时,人类与技术之间便建立起了一种莫名的联系。技术是人类思想特异的高度体现,在高效的钢铁机器的运转下,人们极大地解放了“双手”,开始享受着技术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及自我需求的满足,进而对技术产生了更大的依赖。这一世俗、安逸、享乐的工业社会,就如同“普罗克汝斯忒斯之床”(Procrustean bed),在固化、标准化和一致化的形式中,丧失反抗、否定和批判的社会功能,以及自我救赎的意识、愿望与能力[1]。针对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马尔库塞用其自身富有的哲学思维对所处发达工业社会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层次的批判,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技术进步,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形式的控制,通过控制力的逐步增强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合理性”。
“异化”一词曾被译为“他者化”,有疏远、脱离的意思。马尔库塞的思想专注于“人的异化”的角度,他倡导人类自由的实现,发达工业社会扼杀了人真正的自由,使身处其中的人类思想逐步地单向发展。
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诚然,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技术时代不仅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模式的源动力。在这种源动力的支撑之下,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技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人们对其的依赖程度,从而钝化了人们的思维,弱化了人们的身体。手机、电脑、等科学机器的泛滥,严重遏制了人们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为此,处于现代文明的人类重新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身体是体育的根基,思想为之得以升华,在双向的逾越中,体育让人摆脱对机器的依赖,使迟钝的思维绽放生机,让柔弱的身躯爆发力量,重拾作为人的本真。如同发达工业社会中马尔库塞的爱欲与审美的解救,体育作为一种批判的力量,在新时代中,干预着技术的操控,使之回归合理化,消除异化的危机,让技术的本质复归。
发达的技术使人类激发了统治、征服的欲望,在技术的推动之下,开始不断地向外扩张版图,并在理想蓝图的向往中丧失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将自然推向难覆的深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开发自然”是使自然屈从于一种特殊的合理性,“一种适应于资本主义要求的技术的、工具主义的合理性”。马尔库塞认为致使生态演变成为一种“危机状态”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介入,导致自然环境的天然性被“合理的工具”所毁灭。更重要的是,随着自然环境与人联系的模糊,人类的自然属性也被禁锢。他的“自然”思想说明人类的本能与特性及身体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在新型的科技时代中,正在逐步地消亡,所以马尔库塞强调人与自然的匮乏危机必须得到解决,这并非孤立在社会革命之外的事情,而是推动这一切超越单向的根本动力。而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的寻回,则是回归人与自然亲近关系的重要路径之一,体育的起源是人类生命的需要,是自然狩猎角逐的结果。
当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讲道,“‘人类精神必须凌驾于技术之上’之时,人们隐约地意识到技术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维持则取决于人类自身的精神”。越来越发达的技术在使人摆脱一些困扰的同时,却孕育出了异化的精神,扭曲的价值观使人类拘于“拜金”的伪善,人们把金钱当作能力与幸福的标准,把消费能力当成评判人类等级的标准,把物质的享受等同于幸福。在这种病态社会中,人们从虚假需求的满足中得到的只是一种“痛苦中的安乐”,是一种心理上虚妄的满足感[2]。由于主体与客体的颠倒,人们痴迷于对物质的追逐,成为技术异化的奴隶,而自身则在精神感召的弱化,信仰支柱的倒塌,物质财富的追逐中,逐渐迷失在需要与想要的哲学迷思中。在这种“病态”的打击下,体育是人类精神救赎的重要依托;在天然的磨练场中,体育让人打破物质营造的幻象,恢复内心的宁静与富足;在灵与肉的结合中,体育使人淡化名利的追逐,解救病态的审美,重拾善良与纯真;在浮躁与迷茫中,体育赋予人之真正的信仰。
法国教育家朗格·保罗曾说过,“每隔十年,人民面临着一场在物质、精神和道德领域内如此广泛的转变,以至于昨天的解释已经不符合今天的需要”。自学校体育孕育以来到现代化文明,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一直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逐步完成超越。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行为发生的基石[3]。“体育”的本质既为人类以身体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那么体育的教育价值诉求也必然始终围绕着身体的进行而展开。在当今时代下,技术营造出一片物化的梦境,使人们对于金钱与物质的需求远远超过对身体生命力的关注,进而产生一种静态化的生活方式,用“年轻的身体”换取“物质的享受”这已然成为人们所熟谙的“默契”了。在“体育无用”思想和体育课程不被重视的影响下,随之而来的是青少年肥胖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身体活力的静默使思想沦为技术异化的“工具”。对“身体”这一价值取向的诉求是超越单向的基础,是学校体育教育多向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体育”是一种多元化的概念,体育的主体对象是有情感的、“鲜活”的人,对体育的教育必须是以尊重人类生命意义为前提的,对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生命精神的点化是学校体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高度。然而,在发达的技术时代下,“碎片化”的教育目标加上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单向地朝着社会适应靠拢,产生了虚假的自由,主体与客体的尺度失衡,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沟通,使学生创造能力严重匮乏。没有感悟,只会“盲从”是人“呆滞”的强烈体现,这为学校体育教育从“生存”向“存在”的转变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沟壑,所以生命的体验这一价值的诉求是学校体育教育是摆脱异化的核心所在。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促进其社会属性与个性的养成,引领和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完整发展[4]。“体育”是人自然化的结果,而“自然化”则是体育的必要需求。身心的自然发展是良性的感悟与体验,在自然的需求下,身体与心灵才能处于平稳的状态,学校体育缺乏对学生自然感悟的教育,对目标的过于理想化,在学生没有体验到当前年龄心理阶段自然状态的感受与理解时,便强行地被动接受高层次的教育,破坏了顺序渐进的过程,在技术的滥用与情感的缺失下,使学生的天然属性和身体感官的自然被抹杀。自然情感的不完整让人们异化出丑陋的价值观,从而产生“体育暴力”和审美的扭曲,以及贪婪的欲望等一系列背离体育意义的现象。所以对于自然价值的这种诉求,则是学校体育教育向着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和必经阶段,人与社会就是在进步与异化的博弈中不断向前发展的[5]。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对于社会异化的复归,则必然要回到体育中寻找线索,人对科技的依赖需要身体实践的解救,人对自然的疏离凭借体育的生命本真来寻回,人对物质产生的欲望要靠体育的自然感悟来平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6]。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伟大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时代性的使命,对体育本真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教育之上,而对技术时代引发的规范化、标准化、同一化的“工具性”异化,必须要回归教育“人的本真”中进行多向价值的驱动。
技术时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科技在极大满足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也会给予人类同等程度的负面反馈,而对于科技的尺度衡量,则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规范。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体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健康、自由、和谐发展,“走上关怀人,发展人的道路”。马尔库塞单向度思想为技术时代下人类异化的欲望敲响了危机的警钟,而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多向的选择,则是进步与回归道路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