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博 西安体育学院
在中国的历史上,战争常常发生,军事武术在明清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在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军队的训练十分重视,但军事武术与传统武术有所不同,军事武术更注重实战应用。明清时期有很多讲究实战的军事家。如明朝战神戚继光,他创造出的拳术和各种兵器格斗术,都是根据实战研究和磨炼得出来的,没有多余的动作,讲的就是狠、快、准。军事武术的发展不仅起到了保家卫国的积极作用,还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1.武术组织形式多样
明清时期在民间秘密结社由来已久,明朝时期以习武为主要活动的棒会存立于世。从其组织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会党组织、教门组织、拳会组织[1]。这些社团组织十分适应下层人民在日常的活动中相互帮助,丰富了武术的内容、促进了武术活动的内外结合。
2.拳种门户百花齐放
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有很多的特点,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武术拳种百花齐放。期间少林武僧以护国军的身份大败倭寇,使少林武术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美名[4];太极拳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讲求阴阳五行,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拳法;形意拳动作上讲究严谨朴实、内外兼修具有超强的实战性。这些拳种在当下的社会依旧有着属于自身独特的魅力。
3.武学著作相继问世
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旺盛期,这种繁荣体现文学著作方面。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武术文学书籍相继问世,例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俞大猷的《正气堂集》等等。这些论著令武术初步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技战术理论。
中华武术传承至今,可谓历史悠久,关于武术传承在各时各地都会出现许多的武术家。这些武术家在武术传承这一方面怕将武术传承给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怕他们学会武艺之后危害他人,扰乱社会。由于这一现象,许多的武术拳法在当今的社会不被人们发现,甚至有的早已失传,令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即使当今有许多的武术套路在民间流传,但人们学的大多是皮毛,没有对其深入的内涵进行探索,缺乏文化韵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被跆拳道、空手道所代替,导致武术在教育行业只能偏居一隅[2]。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师资力量不足,羁绊着技击的普及发展;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撑,是武术文化的开展难以进行的一大阻力;学校不够重视,武术的场地、器材等设施得不到资金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文化的技击实战功能逐渐被减弱,人们对武术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武术影视节目上,对武术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了解相对来说十分浅薄。由于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武术文化的传播在当今没有有效的推广。还有就是武术文化传播的这些人在宣传武术文化时,没有重视网络的运用,这直接就影响了武术的传播范围,导致武术文化的传播效率低下[3]。
在当今以和平为主的时代,传授武术技艺的民间组织早已转变为其他的组织形式。如今正规的武术组织有国家体工队、省级体工队、少体校等。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它们与官方组织不同,比较复杂,甚至不那么正规。这些武术组织成立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发扬武术文化,而有的只是单纯地为了盈利。为了更好地将武术文化传播世间,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武术组织的正规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系统地将武术文化传承下去,从而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
武术在我国民主传统体育学科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武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将高尚的武德品质传授给下一代。在武术教学上应缔造武术情况,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创编武术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武术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运用方法,让学生在享受武术训练的同时,将武术文化的相关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从而提升武术教学的效率。
明清时期武术大家在武术文化传承这一方面特别重视。如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变革时代,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像当时的先辈一样,在武术文化领域多多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创造新的武术文化形式,促进武术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复兴[5]。注重武术的传承、文化的继承,将武术文化的内涵完整地呈现出来,激发它独特的魅力。从而让技击这种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