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艳,曾青云
(1.江西开放大学;2.江西师范大学,南昌 330046)
在成人教育学科诸多功能之中,社会功能作为成人教育学科最为根本和必须履行的职责,始终处于引领位置,“如果失去了社会功能的引导作用,学科的其他功能就会失去存在的原点和迷失前进的方向”。[1]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分析成人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揭示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并由此思考推进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实现的主路线,为成人教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些许新思维。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成人教育学科除了具有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教书育人、文化继承和传播等学术功能外,还具有鲜活的社会功能,其中以引领社会风尚、变迁社会思维方式和规范社会行为等最显学科特色。
1.引领社会风尚
一直以来,成人教育学者都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治学观,作为从事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底色,不仅自觉地言传身教,还著书立论,向业界乃至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成为“正社风、淳民风、兴学风”的理论基础,引领社会风尚发展的新方向。一是在人生观上。“成人教育学者认定成人教育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强调成人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对成人教育应负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把自我人生道路与成人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自觉把人生信仰和理想融入成人教育事业之中,把成人教育事业作为人生目标的选择而无怨无悔。成人教育学者所持有的人生观不仅直接影响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进程,更对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垂范意义。二是在价值观上。成人教育学者坚信使命意识、学术自由、求真务实是实现成人教育学科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成人教育学科所诉求的使命意识强调成人教育学者要真正承担起教育理想,尤其要在市场化等因素冲击的困境下,凭道德良知来办学,为成人教育道统的兴起而执着。历代成人教育学者的实践躬行,不仅为成人教育与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也对社会的其他群体起着表率作用。三是在治学观上。成人教育学者认为修身和教化是成人教育的治学之本,通过各种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化,使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形成美德并彰显出来,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这种治学观的普及,使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需求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上述人生观、价值观和治学观的秉持,使得那些具有智慧和才能的成人教育学者甘于投身于艰苦的成人教育事业中来,尤其是他们在成人教育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使命意识、责任精神、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不仅为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更对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进作用。
2.变革社会思维方式
变革社会思维方式是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应然体现。它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为社会思维方式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坚持从成人教育学科的视角去研究社会思维方式的本质、功能、类型及其演变规律,对于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对思维方式变革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度探索,在论证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思维方式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同时对思维方式的结构、功能以及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理论阐述,突出了社会思维方式变革的必然性,从本然层面为社会思维方式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为社会思维方式变革提供实践经验。成人教育学科通过社会办学和思想传播等教育活动,强调身先垂范和社会实践是社会思维方式产生的源泉,力图把学科已有理论和成果置于实践检验和经验适用性监控的状态之下,通过学术争论和社会教化等形式,促使学科特有的思维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与社会发展相融合,转化社会公共意识和社会群体意识,并内化于社会全体成员头脑之中,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中国传统成人教育学(主要是儒学)所主张的“立足自身、立足现实、立足实践”思维方式的社会化与现代化就是很好的例证。
要注意的是,成人教育学科对社会思维方式的变革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它具有历史承继性特征。它是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的统一,通过传承历史及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不断丰富和完善本学科现有的思维方式,并以此作为变革社会思难方式的基础,使之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走向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整体开放性特征。成人教育学科总是不断地从外界吸取养分,同时又向外界不断地输出信息,不断地推陈出新,并据此不断调整学科思维方式,保持学科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致性,从而在动态平衡过程中,实现学科思维方式与社会思维方式的对接与契合。例如,传统成人教育学科(主要是儒学)汲取佛学和道学中的有益元素,以更好地顺应社会思维方式变化的要求。
3.规范社会行为
规范社会行为是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必然表现。学科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以及“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的和谐,自觉把理论研究与改造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并以本学科的活动程序和原则去规范社会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论研究。成人教育学科把社会群体或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所要遵循的规则与准则纳入理论研究架构之内,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对人的生存维持行为、生活维护行为、生命维护行为、商道竞争行为、政道合作行为等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发现人的需求、好恶、价值判断等要素与社会行为规则、道德规范、制度规章、法律法规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理念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一整套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标准或原则,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引导、规范和约束意义”。[3]二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实践探索。成人教育学科总是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主动将学科所特有的社会行为规范理论融于社会实践之中,倡导在自强之德、自主之德、创化之德、包容之德、信任之德的基础上,践行仁道、寻求义道,建立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尤其是古今成人教育学者所强调的自强而后助人、自强而后立人、自强而后达人的实践观,推进了社会行为规范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由此可见,成人教育学科对于社会行为方式的选择、社会行为价值的明晰、社会行为规范的确立具有着重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导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的话语权,尤其是传统成人教育学科中以“仁礼”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是侧重社会取向的行为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行为实践观、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道德观),以及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实践诉求,使得各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行为价值、社会行为运行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原则。这不仅是现代成人教育学科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的内源,更是对现代社会行为规范的承启与重廓。
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运行并不是随时随地的,需要相关现实条件的支持,其中,对学科社会功能的正确认识、对学科社会功能的合理应用、对学科社会功能的科学评价是其运行的必要条件。
1.对学科社会功能的正确认识
对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正确认识是首要条件。目前,社会和学界乃至业内把学术研究当作成人教育学科主要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认为成人教育学科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学术研究是其主要功能,即借助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经验,对成人教育的现象与问题进行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由此发现和把握成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对未知的成人教育问题做出某种程度的揭示”。[4]而调研显示,这种纯学术的功能观在实际过程中不仅模糊了对于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认识,还极易产生两种认识偏向:一是学术研究范畴的窄化。它把成人教育学科研究局限于学术范围之内,注重关于成人教育本身的现象与问题的研究,而对成人教育与外界(主要是成人与社会、成人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则持缄默态度,对应用性研究的热情远超于基本理论的研究。而实践印证,成人教育学科若不从社会视野出发去研究成人教育现象与问题,其所原有的研究领域就有被别的学科占领的危机,传统和正宗的成人教育学研究就有可能成为“鸡肋”,其所应有的社会功能也会随之消解。 二是学科建设的边缘化。学术研究范围的窄化,不仅屏蔽了成人教育学科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更为要紧的是,这必然导致学科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应有功效和作用的解降,以及社会价值的大幅缩水。从理论上说,社会价值低(甚至没有社会价值)的学科必然会逐渐淡出国家与社会的关注视野,边缘化的窘况难以规避。
树立正确认识的关键在于承继成人教育学科的历史脉络。自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成人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始终存在某些政治偏见,不能辩证地看待传统成人教育学科(主要是儒学)的社会功能,只看到它维护封建制度、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等消极方面,对成人教育学科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他人之间关系的本然阐释,以及所特有的社会教化、社会导向、社会垂范等积极因素视而不见,片面且武断地将成人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全部归结为封建糟粕。尤其是经历了多次批儒反孔政治运动的冲击后,人们至今对成人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还心有余悸,更谈不上研究和传承了。由是,承继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脉络则成为一种树立正确认识的必然。
2.对学科社会功能的合理应用
如何合理运行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是必要条件。现有史料显示,传统成人教育学科(主要是儒学)社会功能的应用来自两个方面的协同:一是学科的不断创新。传统成人教育学科不断汲纳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等社会教育文化要素,且在加以适当改造的同时,注入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不断创新原有的学科理论体系,并通过社会学术、社会教化、社会传播等实践活动,将这些理论创新要素转化为彰显与发挥社会功能的实际行动,推动了新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二是国家的高度认同。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传统成人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把传统成人教育学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以及所转化的时代精神(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因材施教和诲人不倦的育人理念、重视现实和经世致用的态度、乐观进取的实践精神等),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而加以借鉴与采用,并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内化为社会所有成员的心理支柱和精神寄托,这就在客观上为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就现实而言,我国成人教育学科要达到上述状态还需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加强成人教育学科的创新。尽管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汗牛充栋,但大多所谓成果只是以某种推测和猜想去浅议现代成人教育的某些问题与现象,既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实证的科学精神,更缺失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很难达到从伦理层面表达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要求,因此,学科创新十分迫切。另一方面,要完善学科制度体系建设。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是一项动态发展的事业,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与人力资源的投入。然而,我国成人教育国家补偿任务虽已完成,但国家对成人教育学科的关注与支持不足,不仅相关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且应有的政策制度供给也存在诸多缺口,加之操作上存在偏差,导致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每况愈下。因此,完善成人学科制度体系建设关键。
3.对学科社会功能的科学评价
就当下而言,要科学合理地评价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还存在诸多难点:一是学术成果评价起点的公平性问题。尽管当前我国学术评价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期刊榜单”形式与花样不断翻新,“搭台唱戏”的声势越来越大,但这些机构与声势大多对成人教育学术成果持质疑态度,无论是在“期刊排行榜”上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成人教育学科的期刊与成果都忝居末位,这种状况不仅使成人教育学科成果长期徘徊在低端层面上,更在学科整体上失去了学术优先权,导致社会和学界对成人教育学科的学术成果不能及时给予确认和承认,这必然会极大影响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显扬与传播进程。二是学术成果评价方式的适用性问题。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种成熟的评价方式适用于成人教育学科,只是在惯性作用下,或将成人教育学科成果一律视为低于国内权威期刊所刊登的作品,或是将成人教育学科成果简单地摒弃于国内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之外,不作为有效学术成果加以统计。上述两种对待成人教育学科成果的态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却采取简单武断或整体缄默的态度,拒绝对成人教育学科成果进行具体的衡量与评价,从而回避对成人教育学科成果进行系统评估与专项统计的纠结。而学术成果作为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主要载体,如果没有学科适用的评价方式从社会视角去洞察和诊释学科成果的内涵与外延,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与实用性,则学科的社会功能就难以得到真实展现。
可以说,明确成人教育的社会定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要害。成人教育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社会定位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社会和学界对成人教育学科成果评价的态度与结果”。[5]因此,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成人教育社会定位模糊(市场性教育、服务性教育、政策性教育等)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关于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类属问题的争议,便于社会和学界对成人教育学科成果做出相对科学准确的评价,且由此制定出科学适宜的评价方式。
社会和学界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是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得以维系与实现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需重廓学科社会责任意识、夯实学科基本理论体系、推进学科内涵社会化。
1.重廓学科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实施与践行的载体。学科社会责任是指成人教育学科最为根本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能,如果没有社会责任,学科的社会功能就会流于形式乃至消弭于无形。在此认知基础上,重廓学科的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学科社会功能存在与实施的前提。它有两层涵义:一是重塑学科整体责任意识。学科以一种“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气势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成人教育学科长期存在的述而不作的症结”。[6]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认知基础上,以学科的多元社会功能去应对社会转型、政治变幻、经济转制、人口增长、现代科技、闲暇社会、人际关系、意识形态、身体危机等等给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所带来的挑战,把履行社会功能作为一种自觉责任,使得“以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以社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的责任意识升华为学科践行社会功能的整体性自觉意识。二是提升学科个体责任意识。学科个体(包括管理者、研究者和从业者)是学科社会功能实施中最基本、最实在、最活跃的因素。学科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不仅要求业内所有成员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坚守学科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更要通过各种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学术活动,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将自我职业生涯、岗位诉求、学术研究、社会实践与学科社会功能相匹配,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学科社会功能实施的基干因子。
无论是学科整体或是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都要把“两个坚定”作为纲领:一是要树立坚定的事业信仰。要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自觉把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实现中国梦的信仰融汇于成人教育学科建设之中。二是要确立坚定的岗位信念。成人教育学科的从业人员不仅是成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还应成为成人教育学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纽带,让社会满意、国家满意、人民满意成为学科所有岗位的目标及所有成员的心声。
2.夯实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
基本理论是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主要涉及专业性基本理论与社会性基本理论两个层面,分别研究与探索成人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内部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成人、成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其中,社会性基本理论是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的主体范畴、核心价值和基本趋势的中国表达。社会性基本理论(诸如“成人政治学”“成人修养学”“成人环保学”“成人行为学”“成人社会学”“成人情感学”“成人法制学”等)是学科社会功能的基本内涵与主要载体,学科就是“通过社会性基本理论的传播与践行,为社会价值观统一、社会道德体系构建、社会秩序重建、社会行为规范、社会文化建设等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与运作指南”。[7]这就表明,夯实学科基本理论体系是充分发挥学科社会功能的前提与基础。
夯实成人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需从三个方面下大气力:一是要重构学科的基本概念。不仅要把学科传统的“成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等系列概念与现代社会所提出的“终生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新型概念对接起来,从现代社会视角不断丰富学科基本概念的主体特征、体系架构、涵盖范畴、内涵外延,系统陈述学科基本概念与社会功能之间的本然关系,巩固与培植学科基本理论的根基。二是要平衡学科的现实命题。学科要把成人教育的终极使命、成人教育的社会责任、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等要素主动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复兴、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等紧密联系起来,张扬出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行责任”“实现理想”的气势,充分而准确地体现中国成人教育学科的本然秉性。三是要完善学科的理论假设。特定的理论假设是学科植根的土壤,对学科现有理论假设不断进行完善与充实是夯实学科基本理论的关键,尤其对于那些事关学科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假设(成人教育社会地位的理论假设、成人教育社会属性的理论假设、成人教育社会职能的理论假设、成人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假设等),要善于从实证研究与逻辑推演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做出新的解释、形成新的表达,从而为学科社会功能提供应有的理论依据。
3.推进学科内涵的社会化
内涵社会化即把成人教育学科特有的价值理念、学术规范、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传承方式等核心要素积极作用于社会,并为全社会所认同与接纳。其要点有二:一是学科话语体系的大众化。不可否认,成人教育学科话语体系与社会公众的话语体系还存在很大区别,尽管这种差别源于原始思维向学科思维转变过程中的差异,但成人教育学科要充分彰显与推进社会功能,就必须推进学科话语体系向大众话语体系的渗透与扩张。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与路径把学科现有各类成果渗入和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要对学科的内涵要素进行解释与阐述,并通过各种现代传媒进入大众话语体系,为社会各方面(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所关注与认同。二是学科精神的普世化。要“通过成人教育学科重大成果的转化与凝炼,将其所内涵的学科精神(例如学术内容的求真精神、研究方法的兼容精神、理论探索的自由精神、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等),纳入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思潮(例如关于“中国梦”的研究、习近平同志治国执政理念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政方针研究等)架构之内”。[8]并通过内涵创新与形式变迁,使之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国教育转型发展相契合,演化为普遍适用于社会和民众的精神内力。
调研表明,社会公众的认同、支持与接受是学科内涵社会化的关键。如果社会公众都能认同、尊重和接受成人教育学科内涵的核心内容与要素,这就意味着,成人教育学科内涵的基本元素已转化为社会内涵的有效成分,学科元素开始向社会元素转变,学科内涵社会化已成趋势。学科专业知识的普及化并不等同于社会化,特别是现代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学科专业知识的普及化应该且必然转向平权式的社会化,包括学科知识、学科精神、学科思想、学科方式、学科责任的普及化,唯有如此,成人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才能深植于社会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