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宝安本土传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

2021-11-23 00:10陈奕耀熊春辉
名师在线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课程文化

陈奕耀 熊春辉

(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广东深圳 518101)

引 言

本土传统文化是指某一地域经过历史长期积淀形成的独特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深圳市宝安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新深圳人”打造特区文化的本土根基和营养源泉。对于本地中小学生而言,学习了解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借以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本土文化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能促进学生所学的“学校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1]。

一、本土传统文化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结合的价值分析

一方面,提到“本土传统文化”,人们就联想到“土味”。费孝通曾说:“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2]本土传统文化能否去粗取精登上学校“大雅之堂”,尚且存疑。另一方面,综合实践课不传授学科知识,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品格。这样一种“没有教材、没有重难点、没有明确评价标准”充满质疑的活动课程,是否能作为本土传统文化教学的最佳载体,也是一大疑问[3]。这样的状况让教师有必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重点思考本土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课程结合的价值。

(一)开展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课程的使命

关注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是因为其对学校课程有着奠基石、催化剂的作用。首先,本土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生活化的根基与源泉。本土传统文化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是最容易影响学生的文化,应成为学校教育生活的重要来源。其次,本土传统文化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催化剂。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学习内容是否与已有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二)开发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本意

何为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以宝安区为例,其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景观,如宝安沙井的“天后诞”妈祖文化、沙井传统蚝文化;第二类是以当地建筑为主的文化资源,如新桥街道的古石桥——永兴桥、西乡街道的古代阁式建筑——文昌阁、福永街道的古塔——凤凰塔;第三类是当地民间传统节庆文化,如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沙井地区的“生蚝宴会”;第四类是近代以来的民族英雄,如在宝安外海伶仃洋留下千古名诗的文天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新安县抗英斗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整理、收集和运用这些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和爱乡爱国的思想情感。

(三)加强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需要

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加强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完善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加强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亲历性情感的养成和本土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改善中小学德育中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其次,本土传统文化作为德育资源,有着由远及近的时间跨度和可扩展的宽广空间,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认知与生活;最后,综合实践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学生可进行亲身观察、考察、调查、访问,可触摸、感受、体味,进而在道德践履中提升道德修养。

二、基于本土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原则分析

本土传统文化包括名胜古迹、建筑景观、节庆文化和英雄人物等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教师利用综合实践课程这一载体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时,要讲究原则方法。

(一)课程目标融合性原则

针对综合实践课程目标而言,融合学生的知识与生活、道德与技能、自我与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本土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其目标在包含共性目标之余,更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本土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丰富,在探索古今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4]。

(二)课程内容统整性原则

基于本土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上应做到“两个统整”。第一,要统整好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了避免课程总量过大和课程内容的重复,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时,教师要先基于学生发展目标研讨已确定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研究学生的哪些学习是可以通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来完成的,然后寻找学习上的空缺,确定还需要哪些学习才能让学生获得预期的素质发展,最后把“空缺”内容确定为综合实践课程的规划内容。第二,要统整好不同学科的内容与目标。分科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割裂,这一弊端在当今人才培养体系中日益严重。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能够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载体。例如,在做沙井的“井文化”研究时,教师既可以结合文学素养培养,拓展“井床”等古诗词、典故,又可以综合教学小学科学中的“轮轴”“杠杆”等知识[5]。

(三)课程实施多元化原则

从社会学分析来看,家庭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承担着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只要有家庭的存在,家庭教育就一定会存在。而本土传统文化传承必须依靠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精选内容、编撰教材,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育教学方法。而且学校教育者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此外,现代大众传媒具有迅捷性、强渗透性,以及受众对其影响的易接受性、超模仿性特征。因此,教师应综合多种教育途径,多元化实施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三、基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建构

基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在课程建构中,教师应合理运用本土传统文化中的名胜古迹、民间艺术景观、建筑文化资源、节庆文化、民族英雄等内容,结合目标融合性、内容统整性、实施多元化三大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遴选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针对低年段的学生,我们选取了“宝安地貌换新颜”“宝安传说永流传”“童谣新唱”三个主题,预计12 个课时;针对中年段的学生,我们选取了“沧海桑田话深圳”“吟诵旧辞颂家乡”“家乡书画”“滨海魅影”“历史遗迹保护活动”五个主题,共计16 个课时;针对高年段的学生,我们选取了“蚝乡工艺”“粤说越动听”“爱家与爱国”“民俗民风传承实践活动”四个主题,共计18 个课时,初步构建出包含3 模块、12 主题、6 个年级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针对不同主题,实施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授课、讲座,也有以学生为主的实地考察、自主搜集、研学旅行。同时,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技术,试图引进VR 技术、互联网资源,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结 语

开发基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既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又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继承本土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总之,以本土传统文化为基础和载体,进行小学综合实践课设计是必要的、可行的,能够促进综合实践课向课程本意回归,激发课程的本真内涵,是一种符合课程本意的课程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