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夏提·木合买提卡孜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汉语、哈萨克语语言类型,以此分析出两类语言在句子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韩语翻译哈萨克语时所使用的词义翻译、词类转换、句子转换等翻译技巧展开研究,为翻译人员执行翻译工作提供有力帮助,以期进一步提高哈汉翻译的精准性。
关键词:汉语;哈萨克语;转换技巧
前言:语言翻译时,要求译者遵循具体原则或应用具体策略,对此,需译者明确前人翻译原则,学习并掌握语言转换技巧,与此同时,了解词义、词类的翻译方法,开展翻译工作,既能够保证翻译效率,提高翻译精确度,还可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为哈韩翻译事业推进做出贡献。
一、汉语和的哈萨克语的比较
汉语属于SVO型语言,相较于哈萨克语而言,汉语在形态标记系统方面较简单,通常借助分析式的方法表示各类语法范畴,完整的汉语句子主要由主语、谓语、宾语等构成,其中,主语和状语放在谓语前,而在其后紧跟宾语、补语,词序是表示句子成分的关键,不需要依托特别标示表示各语态的语义角色。
哈萨克语属于SOV型语言,其形态标记系统较为复杂,一般将和谓语动词相关的成分放在动词前,采取形态手段表示不同类别语法范畴。动词有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的后缀。在拟写哈萨克语句子时,若有话题化要求,则需将宾语置于主语前,该种句子构成手法不会使读者生成误解,这是因为宾格标记能够将句子中的语义角色准确表明出来。此外,哈萨克语中的主语可隐现,而处理后的主语均可由动词后缀加以表示[1]。
语言的不同,致使在表达同一范畴时所使用的句法形态也不同,以被动句式为例,尽管汉语、哈萨克语均有被动范畴相同,但在语法标记上,前者一般将主语位置或介词结构看做成语法标记,而后者则是用主语、动词被动态标志表示被动义。比如,若汉语原句属于被动句,在翻译成哈萨克语时可不使用被动句进行表示,而是用主动句将其翻译出来,由此可见,两种语言的被动句在句法、语义上存在差异性。
各类语言的系统均体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若仅仅从系统中某个角度看其内部的问题,无法保证问题处理的有效性与全面性,进而影响哈韩翻译的准确性,通过上文对汉语、哈萨克语在句法形态方面的比较,可以深层次了解两种语言所拥有的类型学特征,并借助被动句式,从中发现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哈萨克语被动句的类型学特征。
二、哈汉翻译的转换技巧类型研究
现如今,哈汉翻译作品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对翻译作品的客观评价也随之增多,哈汉翻译逐渐被重视起来,为译者工作提出较大的挑战。简单分析汉语在翻译哈萨克语时所使用的传统翻译方法能够发现,翻译期间可在遵循传统翻译法时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且符合当前哈汉翻译要求的语言翻译转换技巧即词义、词类、句子成分转换等。
(一)词义翻译
以词汇本身含义为依据对哈萨克语中使用的单词进行区分,可细化为两类:复合词、单义词,后者表示该单词仅有一个含义,因此,翻译难度较小,可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但复合词的翻译要求译者详知原句的整体结构,以此为基础,选择并确定原句中关键词的词义,具有较大的翻译难度,且复合词在哈萨克语中使用的频率高,实际翻译时,译者应先对原句中各词的深层含义加以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存在的逻辑性关系,以此了解到该关键词在句子中的特殊地位,最终确定译词及译义。
完成词义的选择工作后,需对词义进行具体化与抽象化处理。词义具体化指将原句中含有的较为抽象的词进行分析,并将其引申为词义较为明确的词。哈萨克语中使用的部分词具有较宽的涵义,在对这类词进行翻译时,若所对对应的汉语词涵义窄,便需采取具体化的翻译技巧翻译词涵义,以此规避两种语言词汇使用范畴与搭配习惯不同造成的翻译错误。词语抽象化与词义具体化的处理方式相反,其是将具体或形象的词汇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翻译过程中,若哈语中涉及到的词义较窄,且所对应的汉语词涵义较宽时,采取直译法翻译句子词汇,极易出现与译文表达习惯不相符的情况发生,这时便需使用词义抽象化的技巧开展翻译工作[2]。
(二)词汇处理
词汇的处理翻译技巧主要有四种:
其一,增词。这一处理方式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将其中省略的词汇或未在句子中体现但却能使读者明确其真实含义的词汇翻译到译文中,在此期间,需保证增词处理技巧应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以此完成译文的完整、正确表达。实际翻译时,一般通过填写解释性词语、概括性词语、连接词等方式对原文进行处理,以此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通顺性、易懂性,同时,经过处理的词汇可提高译文的生動性,并基本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
其二,减词。译者翻译时,可剔除读者不需要的原文内容,这一处理方式体现为译者对原作的取舍。但在这一期间,译者需始终保证原文含义不被改变。
其三,改词。为使读者理解原文内容,可在翻译过程中适当改变原文部分词汇或句子的表达形式,使用更易于读者接受并理解的词汇加以替代。哈萨克族与汉族在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性较大,基于此,在翻译时,需在不更改语言文化与原文真实含义的前提下,应用汉语言逻辑思维对原文词汇进行处理,将其改译为便于读者理解的词语。
其四,编译。翻译时,条理化、有序化原文信息,以此丰富译文整体内容,在编辑过程中,译者需将原文的主旨体现出来,尽可能做到明确并集中原文主旨,确保所翻译出文章能够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个别词类翻译
不同民族语言的构成形式基本一致,但语言中所显现出的个性化的决定因素为各民族所处小环境的差异性,基于这一考虑,在用汉语翻译哈萨克语时,需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深度了解哈萨克语中极具鲜明文化色彩词汇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在翻译时,利用汉语言文字将哈语词汇的文化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比如,在翻译哈语中的气象词语时,由于哈萨克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当地居民生活以游牧为主,因此,其对于部分气象词汇会生成独特的理解,对这类词语翻译时,译者需充分了解不同词汇的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以此明确词义的差异[3]。
翻译期间,也需注重象征性词汇的翻译,这类词语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民族语言文化,且可以从不同角度彰显民族的语言技巧以及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还可充分体现出该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价值观等,且这些独特词汇可被用于口语或书面表达中,有助于民族同社会之间深度交往。
(四)词类与句子转换
汉语、哈萨克语的语言系统不同,因此,在使用汉语翻译哈萨克语时,一些句子可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即逐词对译,但对于涉及到复合词使用的句子,在翻译时,需先转换译文中的词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并提高翻译作业的流畅度。词类转换是指依托于的译文语言习惯,将词汇本身的词类属性加以改变,汉语翻译时,通常会存在名词转换成动词、名词或动词转换为形容词、动词转换为副词的现象。
哈汉翻译时,可转换带翻译词汇的词类,与此同时,待译句子的成分也可在翻译过程中用正确的汉语进行转换。句子成分转换的实现需依托于译文中名词与动词之间的搭配关系,通过改变译文中两种词性的搭配关系促使原文中的语法关系发生变化,达到句子成分转换的目的。
(五)顺译法与逆译法
哈萨克语句子中,可将时间状语置于句首,也可放于句尾,同时,哈语的的表达条件、说明、结果等状语、定语从句均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不仅可采用先述的方式进行,也可采取后述法完成句子的表达。与哈萨克语不同,汉语在表达时,通常依托于逻辑顺序或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由此可见,翻译过程中无论使用顺译法还是逆译法,其目的均是保证两种语言之间的使用习惯基本相同。若汉语能够按照传统的顺序将哈语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便可使用顺序翻译技巧,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则需采取逆译的方式进行。此外,译者的翻译习惯与偏好也决定了顺译法与逆译法的使用。但在翻译期间,译者应格外注意被动语态的转换,部分被动句式可借助顺译法直接完成原文的翻译,但绝大部分的被动句式在翻译前,需先对语态进行转换处理,以此赋予译文汉语化的特点,这是因为在汉语句子表达时,很少会应用到被动语态。
结束语:
时代不断發展,促使翻译观念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哈韩翻译的原则和语言转换技巧也随之变化。尽管汉语、哈萨克语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差异性较大,但只需译者有效掌握翻译技巧,做好词类、句子的翻译转换,便可增强翻译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译文过程中生成别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侯鑫蕾.“把”字句要素解识与教学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21.
[2]孙莉华.哈汉语已译歌词翻译要旨与译法译效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21.
[3]月明(Irmanova Aidana).哈萨克语与汉语比喻辞格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