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野下苏北中原官话重叠形式研究

2021-11-22 16:02张森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张森

【摘 要】 重叠是现代汉语广泛使用的一种语法手段。苏北中原官话中的重叠现象十分丰富且有一定的特色。文章从类型学角度对苏北中原官话的重叠式进行整理,分析了重叠式的结构类型、语义特征、语法功能等。

【关键词】 苏北中原官话;重叠;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 H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4-0090-04

一、引言

苏北大抵指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等地区。按《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2012),江苏省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是中原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和吴语区。江苏省内的中原官话属于中原官话徐淮片,共有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的十四个县区使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中根据语音、词汇等条件也将徐州等北部地区统一归为“第四区”。可见相关专家学者对江苏北部中原官话的分区基本一致。在对苏北中原官话徐淮片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一地区的重叠现象较丰富且有着相当的语言活力。因此我们试从类型学角度对中原官话徐淮片中相对一致的重叠式进行梳理与分析,试为整个中原官话与汉语方言重叠式研究提供参考。

重叠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重叠式表义丰富且形式多样,可以分为构词重叠和构型重叠。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目前学界对汉语及汉语方言重叠式研究的成果较多且呈现出纵深发展的趋势,如张敏(1997)、刘丹青(2012)、杨俊芳(2008)、付欣晴(2013)。在有关苏北中原官话重叠式的研究上,昝新(2015)、任今梦(2018)从整体角度对苏北地区徐州、邳州的重叠式进行了一些梳理,王健(1999)、张爱民和杜娟(2004)、袁伟和朱德康(2014)、葛平平(2018)等学者针对苏北中原官话中某一词类重叠或某一重叠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他的也见于专著、词典或方言志中的零散研究,如《徐州方言志》《沛县方言》《徐州方言词典》等,这些著作均对中原官话徐淮片中的重叠式有一定涉及,但不成系统。

中原官话徐淮片中的重叠形式与普通话中的重叠式相比,构型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有些表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也是普通话中不具备的。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能够为苏北方言研究提供相关素材,推动苏北方言及汉语重叠式研究的发展。

二、苏北中原官话的各类重叠形式及其语义特点和语法功能

(一)名词重叠式

1.重叠形式

名词的重叠形式主要有AA式、A儿A儿式、AB儿B儿/ABB式、AABB/AAB儿B儿式、A儿A儿B儿B儿式、AAA/A儿A儿A儿式。

(1)AA式。如:答答、古古、哈哈、窩窝。

(2)A儿A儿式。如:边儿边儿、门儿门儿、跟儿跟儿、黄儿黄儿。

(3)AB儿B儿/ABB式。如:病芽儿芽儿、小九儿九儿、枪子子、大年年。

(4)AABB/AAB儿B儿式。如:弟弟妹妹、琉琉崩儿崩儿、头头脑儿脑儿。

(5)A儿A儿B儿B儿式。如:瓶儿瓶儿罐儿罐儿。

(6)AAA/A儿A儿A儿式。如:天天天、年年年、边儿边儿边儿、跟儿跟儿跟儿。

2.语义特点

普通话中的名词一般不能重叠,重叠形式只适用于幼儿语言、亲属称谓及少数数量词性质的名词。但在苏北中原官话中,不仅一些表示一般名称的名词和亲属称谓能重叠,一些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也能重叠,许多重叠形式后还可加儿化。

上述AA式、A儿A儿式重叠与基式相比,都有“小”“少”“可爱”的含义,重叠后相对于基式表示物量的减少,有“小称”义。在双音节名词的重叠上,AB儿B儿/ABB式中重叠的多是中心语素,“A”多为修饰性成分,因此与AA式同样表示“小称”。而ABAB式重叠的基式多是联合名词,主要用来表示“遍指”。AAA式重叠主要是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在时间和方位的指向上表程度的加深,能受副词“最”修饰,带有一定的极至性,有夸张的意味,如“边儿边儿边儿”指最边缘处。

3.语法功能

名词重叠式基本与基式原有的句法功能保持一致,都能够进入句子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也一样可以受形容词、代词等修饰。名词重叠式的基式除AB儿B儿的基式AB儿外,其余均不能直接使用。AAA式重叠在表时间时多作状语,表方位时在句中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这一重叠式还可缩减为AA式,如“跟儿跟儿跟儿”也可说成“跟儿跟儿”,但其程度的极至性会有一定的削弱。

(二)动词重叠式

1.重叠形式

动词的重叠形式主要有AA式、AAB/AAB儿式、ABB式、ABAB式、AXAX式、AABB式。

(1)AA式。如:叨叨、咧咧、抹抹、瞅瞅、喳喳、扬扬。

(2)AAB/AAB儿式。如:拉拉馋、长长脸、拉拉呱儿、消消食儿。

(3)ABB式。如:打澎澎、瞎叨叨、打得得、擓痒痒、走亲亲、打哇哇。

(4)ABAB式。如:鼓蛹鼓蛹、巴结巴结、胡搂胡搂、拾掇拾掇、操办操办。

(5)AXAX式。如:撕不撕不、切巴切巴、搁娄搁娄、团由团由、摆乎摆乎。

(6)AABB式。如:叽叽歪歪、拉拉扯扯、絮絮叨叨、磨磨蹭蹭、掖掖藏藏。

2.语义特点

李宇明(1996)认为动量是指动作行为的力度、涉及的范围、活动的幅度、反复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长。动词本身不表现量的变化,但重叠后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动量造成影响。在上述各式中,AA式、AAB/AAB儿式、ABAB式以及AXAX式均能表现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与基式相比,重叠式动作次数或持续时间有所减少,并带有轻松、愉悦的意义。而AABB式重叠则反映出动量和时量的增加,表示行为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或动作行为的反复多次。

除此之外,ABB式、AABB式重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描摹状态,如“叽叽歪歪”除了说明吵闹、不安静外,还将动作发出者的状态生动地描写出来。

3.语法功能

(1)AA式和ABAB式本质上都是整个动词的重叠,这两种形式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主要在句中做谓语或谓语中心,也可作主语或宾语,但有很大限制。动词重叠基式为及物动词时,重叠式后可带宾语,有些重叠式还可带结果补语。如:

a.得奖了,快去给大家谝谝。

b.把瓶子拧拧紧。

c.搁拉搁拉凉得快。

(2)AAB/AAB儿式与AA式不同,主要充当谓语,其后不加宾语、补语,充当主语时,谓语需为判断、评价类动词,作宾语时谓词需为判断类或心理类动词。如:

a.你也不去跟大家拉拉呱儿。

b.消消食儿舒服点儿。

c.他就想长长脸,这下可好了。

(3)ABB式重叠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由于ABB式重叠多为动+名结构,因此在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补语。在充当定语时,必须在后面加“的”形成“ABB的N”结构。如:

a.他一直在水里打澎澎。

b.他就会瞎叨叨。

c.打得得的那个小孩当天就送医院了。

(4)AABB式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临摹性,所以充当定语和状语也是其语法功能之一。如:

a.那个叽叽歪歪的家伙终于走了。

b.他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

(5)AXAX式在句中可以独立充当谓语、主语和宾语,重叠式后缀为“乎”时,常用作状语。如:

a.眯登眯登就不困了。

b.你就凑乎凑乎用吧。

(三)形容词重叠

1.重叠形式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主要有AA(儿)(的)式,A儿A儿式、ABB式、AXX式、A不XX式、AABB/AAB儿B儿式、ABAB式。

(1)AA(儿)(的)式。如:离离、醒醒、齁齁的、尖尖的、荧荧的、透透儿的。

(2)A儿A儿式。如:巴儿巴儿的、拍儿拍儿的、呱儿呱儿的、吭儿吭儿的。

(3)ABB式。如:隐约约的、平安安的、干松松的、响快快的、好生生的、瞎小小的。

(4)AXX式。如:脆生生的、直溜溜的、肥和和的。

(5)A不XX式。如:红不乎乎、迷不登登、肉不唧唧、羞不答答。

(6)AABB/AAB儿B儿式。如:癞癞巴巴、抠抠扭扭、乌乌毒毒、稀稀拉儿拉儿、迸迸拉儿拉儿、屁屁溜儿溜儿。

(7)ABAB式。如:胶黏胶黏、滚热滚热、黢黑黢黑、煞白煞白。

2.语义特点

形容词重叠涉及度量的变化,中原官话徐淮片的形容词重叠式大多表示程度的加深。形容词重叠式相对于基式指称能力有所减弱,更强调事物或动作的状态意义。AA(儿)(的)式、A儿A儿的式、AABB/AAB儿B儿式表加强程度义。带缀重叠AXX式状态形容词的中心在语素“A”上,后缀重叠可以用来增强形象性,也更生动,如“冷呵呵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较基式“冷”来说程度更轻。

ABB式重叠中基式AB可分为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许多基式为并列结构的重叠式ABB可以加一个音节变成AABB式形容词,如“痛快快的”“利索索的”可转为“痛痛快快的”“利利索索的”。基式为偏正式的重叠中,若A为副词性语素,重叠式可根据A的语义特征带有消极或积极的语义色彩,并通过重叠加深程度。如“多深深”“透胖胖”含有较强的积极意义,也有些轻松愉悦的色彩,而“稀乱乱”“虚酸酸”则具有明显的负面意义。葛平平(2018)将“虚”“稀”“透”等归纳为带有地区色彩的绝对程度标记,其搭配的形容词语义色彩也存在一定差异。

除上述格式外,据袁伟、朱德康(2014)调查,徐州睢宁地区还有一种表程度量级的重叠式BAn(n≥1)格式,这一语法格式是一种主观化的语法手段,随着n的不断增大,客观性不断降低,主观性越来越强,语义功能从主要表事物的客观状态逐渐发展为突显说者的主观态度,说者的关注点从客观事物逐渐转移到听者身上。如:

a.你的脸气得煞白。

b.你的脸气得煞白白。

c.你的脸气得煞白白白。

d.你的脸气得煞白白白白。

3.语法功能

(1)AA(儿)(的)式、A儿A儿的式主要充当谓语、定语和状语,有时也作补语,作谓语时不能加宾语。如:

a.你坡儿坡儿地劝劝他,别黑唬他。

b.一场雨之后,我的衣服湿得透透的。

c.库里的粮食拍儿拍兒的。

(2)ABB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和补语,具有描述性,也可充当定语、主语、宾语,但有一定限制。AXX式和A不XX式都属于后缀重叠,句法功能基本相同,主要充当谓语和补语,极少数可用作状语。充当定语时,后面必须加“的”。如:

a.那根棍子多粗粗。

b.他把这块木头刨得光滑滑的。

c.你看你红不乎乎的小手还不快去洗洗。

d.今天的土豆丝炒得酸溜溜的。

(3)AABB/AAB儿B儿式可以充当谓语、状语、补语、定语,较少作主语和宾语。如:

a.你看你,天天疯疯式式的。

b.这个人半半吊吊的,张嘴就骂人。

c.你口袋里面怎么装得鼓鼓囊囊的。

(4)ABAB式在句中充当谓语、补语、中心语时,后必须加“的”,充当描写性状语时,后面必须加“地”。如:

a.这双鞋擦得剔亮剔亮的。

b.跑了一天,我的腿酸疼酸疼的。

c.煞白煞白的小脸吓我一跳。

d.他默思默思地写着作业。

(四)副词重叠

1.重叠形式

副词的主要重叠形式有AA式、AAA式、ABA式、ABB式、AABB式。

(1)AA式。如:将将、尽尽、偏偏、刚刚。

(2)AAA式。如:将将将、偏偏偏、尽尽尽、最最最。

(3)ABA式。如:脚跟脚、拢共拢、实打实、紧赶紧。

(4)ABB式。如:好生生、正好好、急巴巴、一齐齐。

(5)AABB式。如:律律续续、的的确确、赖赖巴巴、时时刻刻。

2.语义特点

苏北中原官话副词重叠基本表示程度的增强。重叠式除了相对于基式度量义有了明显增加外,AA式与AAA式间也存在着程度和语气的增强。如基式“偏”有双叠式“偏偏”和三叠式“偏偏偏”,重叠的增加表现程度的逐级遞增,对语境的描述也更加真切,有强调的意味。

ABA式是中原官话徐淮片一种较为特殊的重叠式。昝新(2015)认为末层“A”只是一种附加成分,没有具体的意义,主要起构词作用,其语义与基式的语义基本一致。ABA式较基式而言描摹性更为突出,如“拢共拢”更能突出“拢”的动作,对情境的表现也更强,语义重在强调数量范围小。

3.语法功能

副词重叠式与基式的句法功能基本一致,主要作状语,也有部分可作定语和补语。AAA式重叠由于已经是最高程度量,因此不再受程度副词修饰。如:

a.我去学校赶得正好好,压着点儿进的。

b.你看拢共拢这一点儿,不能再给你了。

c.他将将将从地里回来。

三、苏北中原官话重叠形式的类型学意义

李宇明(1996)认为,词语重叠的主要表义功能是“调量”,使基式所表达的物量、数量、动量、度量向加大或减小两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对汉语重叠现象进行考察后发现,众多语言中的重叠式多表达相似的意义(如持续、反复、周遍),这一现象可以用语言的类象性进行解释。同时他认为汉语的重叠还是一种图样类象符,其形式元素的构型与概念元素的构型呈现一种同构关系。苏北中原官话的各重叠式基本符合上述观点,名词重叠一般在物量上表示减少,动词重叠的动量可以向增减两个维度变化,形容词和副词重叠的度量一般表示程度加强。除此之外,苏北中原官话的重叠式还有着十分丰富的表义特征,如临摹性、主观性、强调性等等。重叠式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对苏北中原官话重叠形式的类型、语义特点和语法功能进行描写与梳理,有利于在更开阔的视野下看待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鲍明炜 ,颜景常.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J].方言,1985(2):105-118.

[2]付欣晴. 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葛平平.江苏东海方言语法问题研究[J].语文学刊,2018,38(1):34-37.

[4]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5]李荣,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李申.徐州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7]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11-20.

[8]刘丹青.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J].方言,2012(1):1-11.

[9]刘若男. 苏北官话交界地区入声的变异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任今梦. 邳州方言重叠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11]石绍浪. 江淮官话入声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8.

[12]孙尊斌.沛县方言[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13]王海燕. 江苏省北部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再论[D].苏州:苏州大学,2007.

[14]王健.徐州方言中的“ABB的”式状态形容词[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3-5.

[15]杨俊芳. 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6]袁伟,朱德康.江苏睢宁话BA式形容词一种表程度量级的重叠式[J].中国语文,2014(5):424-427.

[17]昝新.试论徐州方言词中的重叠现象[J].语文学刊,2015(21):44.

[18]张爱民,杜娟.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考察[J].河池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4-90.

[19]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2):37-45.

[20]张晓雨.“小三角”理论视域下的徐州方言词汇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8(2):111-117.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汉语方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