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研究

2021-11-22 16:02王芳徐俊俊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王芳 徐俊俊

【摘 要】 礼节性邀请言语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理想状态下的语言使用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汉语中礼节性邀请的自然语料进行分析,总结出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特征,并进一步从性别差异角度探讨男女受试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所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 礼节性邀请;语用特征;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4-0084-03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言使用现象方面,各种虚假的语言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礼节性邀请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发出邀请但并非真心希望听话人接受邀请的言语行为,它可以维护和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国外有学者专门从语言学角度对礼节性邀请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Isaacs & Clark,1990;Kristen E.Link & Roger J.Kreuz,2005)。国内学者大都从语用研究的角度来分析礼节性邀请言语行为(柴思,2009;于秀成,2010,)。这些研究包括礼节性邀请的定义、特征、实施条件及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但从性别角度出发的研究很少,特别是针对汉语语境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则相对更少。因此,本研究将从性别差异角度探讨礼节性邀请这一言语行为。具体来说,本文将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中国男女大学生在实施礼节性邀请时,有哪些特征?2)他们在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是否存在异同?3)如果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可能是哪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来自某省会城市3所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24岁,都来自汉族,母语都为汉语,所接受的汉语教育程度相当,且他们都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因此在实施礼节性邀请言语行为时不易受到其他语言环境的影响。

基于课题研究所需语料的偶然性和特殊性,无法直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语料,也不宜设计试验性情景,使整个语料的获取有陷入笔者预先假设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其广泛性、多样性和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鉴于此,研究者参照Isaacs & Clark( 1990)的方法采用经验描述、实地采访以及问卷调查等三种方式收集语料。

经验描述要求受试回忆并记述一个他们最近时间内所实施的礼节性邀请的事例,经过整理剔除部分记录不规范及信息不完整的不符合要求的语料,研究者收集到70份有效数据,其中男女受试各有35份。笔者根据实施礼节性邀请的情景、策略和目的,对语料进行细致划分和数据统计,对比男女两组受试的实验结果。

实地采访男女大学生各15名,要求受试回忆并记述一个他们最近时间内所实施的礼节性邀请的事例,详细描述整个邀请过程的对话及其前后的谈话、邀请行为发生的背景,并说明邀请的目的。这种方法比较耗时,但收集的数据更准确可信。

最后,根据经验描述及实地采访的结果设计出问卷。为了确保调查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调查首先在一部分受试中展开,再根据前测结果修改完善问卷,并最终实施调查,收集数据。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给出六个礼节性邀请发生的情景(根据经验描述和实地访谈中学生提供的情境,挑出频率最高的六类话题),要求受试依据问卷调查的要求完成问卷,即给出相应情景下发出礼节性邀请频率;2.要求受试给出除问卷调查内容以外的其他实施礼节性邀请的情景及这一言语行为的策略、目的等。为保证研究设计的有效性,在受试填写问卷前,研究者先用两个实例阐释礼节性邀请,确保所采集的数据不会因为受试对情景的曲解而产生偏差。

二、结果与讨论

根据上述三种方法所获得的真实语料,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男女受试在礼节性邀请的主题、邀请对象、邀请目的及策略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

首先,在邀请主题上,男女大学生都热衷“吃饭”这一话题,所占比例最大。此外,几乎所有礼节性邀请的主题都与当时对话的情景有关。例如,如果谈话双方讨论的是运动,那么邀请者很可能发出像“一起打球啊?”这样的礼节性邀请话语。

其次,男女受试都更倾向于向与自己有同等关系的人发出礼节性邀请,很少对权势高于自己的人实施礼节性邀请。

最后,男女受试在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目的及策略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在语用目的上,主要是为了彰显礼貌。在语用策略上,都倾向于不坚持策略。在运用不可能实施策略、模糊策略和对冲策略上使用频率相近。

男女受试在实施礼节性邀请行为时虽然显示出一些共性,但他们的差异更为明显。具体如下:

(一)邀请内容上的差异

在邀请话题上,女性发出禮节性邀请经常集中在与她们的社会地位、工作、情感及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事情上,如谈论购物和学习等,而男性则主要集中于吃饭、运动、竞赛和旅游上。女性邀请的主题更为广泛。在选择词汇上,女性倾向于使用更为礼貌的词汇和表达,更喜欢使用情感类词汇,并且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男性则显得内向些、理智些。

(二)语用目的上的差异

通过分析数据,研究者将礼节性邀请的语用目的归纳为:(1)为了显示礼貌,(2)开始或结束一次谈话,(3)表示同情,(4)转移话题,(5)避免尴尬(见图1)。

研究显示,女性经常使用礼节性邀请以示礼貌或表示同情,而男性则多出于开始或结束一段谈话,其次才是显示礼貌。此外,男性出于转移话题或避免尴尬发出礼节性邀请的频率比女性高,分别占14%和6%。

(三)社会变量因素影响的不同

礼节性邀请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反映了一个语言社区的面子和礼貌现象。影响交际者的脸面和言语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社会距离和权利关系。社会距离指交际者之间的团结和亲密程度,权力关系指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男女受试在发出礼节性邀请时会考虑不同的社会变量。

1.社会距离

为了与前人在有关言语行为方面的研究保持一致(Wolfson,1983;Holmes,1990;Boxer,1993),本研究采用“陌生人”“熟人”“密友”作为在社会距离的三个类别来讨论言语行为。这三个社会距离的范畴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考虑到受试者都是学生这一特性,研究者将“熟人”进一步分为三类,即,普通朋友、学长/姐和老师。受试与这些人彼此都认识,但又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距离。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获得了80份关于礼节性邀请的问卷。在数据统计中,研究者使用卡方检验来探讨男女受试在面对不同的社交距离的被邀请者时所发出礼节性邀请频率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男女受试在面对不同社会距离时,所发生的礼节性邀请的p值均小于0.05,邀请者在面对与自己有不同社会距离的被邀请者时,发出邀请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女性向自己的密友和一般朋友发出礼节性邀请的频率几乎一致,相比之下,男性则更倾向于邀请自己的密友,而向一般朋友发出礼节性邀请的频率相对较低。

2.性别

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与物理、生物、心理和行为特点有关。目前,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性别差异及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本研究从男女受试向不同性别的被邀请者发出礼节性邀请的频率角度来探讨性别差异(见表1)。

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受试在所有的邀请情景中向不同性别的被邀请者发出邀请的频率的p值均小于0.05,而男性受试除了情景3,其余情景的p值均大于0.05。女性受试在面对不同性别的邀请对象时,所实施的礼节性邀请行为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男性则不然。较之女性,几乎所有的男性受试都不认为性别是一个影响因素,除非他们认为邀请的主题是某一性别的特权。譬如,男性普遍认为运动是男性的特殊爱好。而情景3中男性邀请频率的p值(0.0108)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女性受试对性别变量的敏感度比男性高。这一结果也符合研究者采访受试时的情况,大多数女性受试认为性别变量是礼节性邀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她们通常在邀请女性时会比邀请男性时更为谨慎。

3.社会地位

研究者使用“高”“低”“类似”作为社会地位的三类。社会地位的范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高社会地位和低社会地位是这一连续体的两个极端,相似的社会地位处于连续体的中间。

通过分析发现,男女受试发出的礼节性邀请的p值均小于0.05,邀请者在面对不同社会地位的被邀请者时会选择不同邀请频率,并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且男女受试往往会向与自己社会地位相仿的被邀请者发出邀请,而向社会地位高于或低于自己的人发出邀请的几率则相对较低。权利仍然是影响礼节性邀请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

(四)邀请策略上的不同

为保证礼节性邀请顺利实施,邀请者通常会使用一些语用策略以达到目的。通过分析数据,研究者将这些使用策略归纳为:(1)不可能实施策略,(2)模糊策略,(3)不坚持策略,(4)对冲策略,(5)夸张策略,(6)副语言策略。结果显示,男女受试在使用这些策略上也表现了一定的差异性(见图2)。

结果显示,男女受试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策略发出礼节性邀请。男性更倾向于用不坚持邀请策略和夸张策略,男性受试更容易因被邀请者的请求而发出邀请,因此他們倾向于用夸张策略使自己成功发出礼节性邀请;其次,男性不大擅长使用副语言策略来实施礼节性邀请,这类策略的使用情况在男性受试中为零。相反,女性却常常使用副语言策略。统计数据的结果与研究者实地采访的发现一致。在实地采访时,研究者发现女性受试通常都能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生动地描述礼节性邀请的场景,而男性则更多地用平实的语言来描述对话。

三、结语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上,该研究在一定层面上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在实际应用上,该研究有利于中国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异性交往,也有利于外国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增强汉语交往能力。由于调查对象和篇幅的限制,本次对比研究的问题还不够全面,受试人群范围不够广泛,样本数量也还不够大,因而调查结果可能不足以反映整个文化背景下礼节性邀请言语行为实施的实际情形。

【参考文献】

[1]GuoFang,Sang Dandan. Pragmatics Features of Chinese Ostensible Invitations[J].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9,15(2):35-40.

[2]Isaacs,E.,Clark,H. H. Ostensible invitations[J]. Language in Society,1990,19(4):493-509.

[3]柴思.汉语中礼节性邀请策略与社会距离的关联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石景玲,李淑兰.中国大学生拒绝邀请的礼貌策略[J].湖南大学学报,2002(2):86-89.

[5]于秀成,张绍杰.汉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的语用特征: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研究之一[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46-50.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性别差异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性别差异及解决策略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