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攀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加之国际交通往来线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的工作日益成熟,沿海港口作为内贸以及外贸运输的重要载体,其工作量的增加催生出了相应的港口物流业务,由此也象征着我国对港口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提升。如何在院校中有效提升港口物流专业“1+2”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为我国港口物流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是重点论述的内容。
[关 键 词] 日照港口;物流人才;“1+2”培养模式;“1+X”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8-0198-02
现阶段,随着我国各个沿海港口对外贸易需求量的增加,各个院校也在积极转换其物流人才的培养结构与培养方式,意在利用最短的时间为相关行业培养出兼具创新意识与专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但如何针对现阶段的港口发展现状以及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去对既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作出调整,进而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为学校、港口以及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成为港口相关工作人员以及院校相关教育人员需要优先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日照港口发展现状
日照港口位于我国山东半岛南侧,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隔海相望,该港口作为我国沿海重要枢纽港口之一,全年作业天数不少于300天,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深受政府重点扶持与帮助的新兴沿海港口之一,在我国大宗散货运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现阶段,尽管日照港口正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但随着对外贸易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其他物流行业进步效率的增强,使得日照港口仍要面临业务集中、客户集中、港口设施老化、专业人才队伍不足、市场竞争增大以及相关政策等风险。由此才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地与对口专业、院校展开深入合作,利用“1+2”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物流专业教学实效性的同时,进一步为港口企业培养出更符合其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二、“1+2”人才培养方式概述
所谓的“1+2”人才培养方式指的是一种适用于职业院校的新型教学、授课模式,其中的“1”指的是“1+X”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而所谓的“2”就是指产教融合以及工学结合的两种校企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1+2”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在校期间完成相应的专业课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技能等内容的学习。而后相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与物流专业相关的企业之中,余下的时间在实际的岗位以及更真实的环境中完成更专业的实践性学习[1]。这一段时间中,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企业中的专业设施设备学习到更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使其能够拥有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高超的专业技能水平去获取物流专业的相关证书以及提升其职业技能标准,对其日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港口物流专业相较于正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而言,其教学内容、教学性质以及实践方向等都更加特殊,加之现阶段的港口物流行业人才稀缺,因此“1+2”的教学模式是最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需求以及港口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三、现阶段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生在校时间短,无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由于“1+2”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物流专业的学生花较多的時间以及精力去深入相关企业的内部在实际的工作中提升其专业能力,这样就造成这部分学生相较于传统培养模式的学生在校时间更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机会也就更少。但是由于物流专业涉及的相关知识十分繁杂,同时其课程量也比较大,加之日照港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学生还需要同步学习与港口物流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及诸如英语、数学等必要的科目。这也就意味着,在学校期间港口物流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时间也比较紧迫,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已经是分身乏术,更遑论在汲取本专业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去深入学习相关科目的基础理论知识。
由此就需要相关教师能够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做出调整,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保障其能够享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此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与发展[2]。
(二)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学校与企业衔接不当
日照港口所处的地区相对于大部分职业院校而言比较偏远,同时港口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念相对专业院校的培养方式与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现阶段的“1+2”校企合作教学中,尚未建立起能够被学校以及企业双方都认可的专业教学理论与方式。由此导致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或是企业实训过程中出现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产生教学分歧的现象。一方面,教师不能对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产生明确的认知,进而无法保障相关的教学活动内容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日照港口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因此其内部的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是要伴随着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变,工作人员既缺少详细指导学生的时间,同样也缺少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的意识。
(三)合作企业自身价值取向存疑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办学目的会受到不同利益追求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学校会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企业则会更加看重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也就导致校企双方会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认识偏差以及矛盾。实习更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的累计就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过度功利化的实践活动也无法保证学生个人能力的增长。由此就需要相关教师与工作人员能够精准把控好实训的方向与内容,意在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四、物流人才“1+2”培养方向
(一)优化课程结构
首先,校方应该充分结合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对既有的课程内容做出调整,不仅要学习物流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报关实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结合日照港口的主营业务方向适当增添如煤炭运输、散粮运输等常识性知识内容以及必要的英语、数学等知识;其次,为了在满足学生享受校园生活权利的基础上使其汲取到足量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与港口物流相关的竞赛、活动等达成目的[3]。例如,可以适当举办诸如物流专业知识竞赛、跨专业知识互通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来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为其营造更加丰富的校园生活氛围;最后,校方还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中的优秀员工到学校中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养,为其后续的实践学习奠定基础。
(二)完善管理机制
面对校方与实习地点距离过远、校方与企业交流不到位的情况,教师可以选择通过成立实习小组的方式来引导小组组长在实习教学中代替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实时地监督与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实习心得、日志上传至云端的方式来增强教师对其实习经历的关注程度与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联合日照港口相关的工作人员定期举办线上交流、线上答疑大会等活动来与学生进行跨地区的实时交流活动,意在充分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诉求与需要,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与日照港口进行长时间密切的交流,以便准确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与企业共同制定出更加高效的指导方式,在提升企业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到其所要进入的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教师有必要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通过邀请企业员工开展演讲、播放企业相关视频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例如,在学生尚未离开校园的这段时间,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分发日照港口宣传手册、播放日照港口宣传视频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以及工作兴趣。同时也可以积极邀请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到校园中,通过讲解企业核心思想、企业发展目标以及工作环境与内容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去深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与价值取向。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加强对企业的了解过程中探寻到其真实的发展、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依照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学习,以成长为更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型人才。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观念、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港口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由此需要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能够积极地与企业展开密切且友好的交流。落实“1+2”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性,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促进企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院校教学事业的提升,为我国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加符合时代标准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东珍.供给侧视角下地方港口物流发展路径探析:以日照港口为例[J].新西部,2020(17):47-48.
[2]胡丹,詹超.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38-41.
[3]郑红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47-49,6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