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关注政府网站及主流媒体发出的消息。对于一些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进行交叉验证。如果发现图文无关、语法不通、逻辑混乱的信息,不能轻信。
10月29日,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针对网传“某金融老板包养七名女主持人”发布警方通报:经公安机关调查,网民卢某在微信群中发布的“某金融老板包养七名主持人”言论系杜撰,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起谣言之所以能迅速传播,在于其内容含有各类八卦元素:一个金融英才的商海沉浮、风流艳遇被编成故事,的确引人注目。不仅如此,在网传消息中,金融英才有名有姓,7名主持人的照片也被一一罗列出来,更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其实,生活中这样的谣言并不少。我们该如何辨别,避免成为传播谣言的帮凶?
什么类型的事件更易导致谣言传播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在网络上,人们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还成为了信息传播者。在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中,网络谣言屡禁不止,成为污染网络环境、破坏网络秩序的一大毒瘤,令人深恶痛绝。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表示,网络谣言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传播速度特别快。比如2003年,与非典相关的谣言只能通过电话或论坛传播。由于传播渠道有限,传播速度并不快。而此次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谣言传播速度特别快,可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扩散;二是传播范围广,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覆盖很大的群体;三是反复出现。比如喝酒杀病毒、用醋灭病毒等在非典时期出现过的谣言,今天又出现了。
那么,什么类型的事件更易导致谣言传播?张洪忠表示,近两年,关于疫情的谣言是最多的,比如去年的“双黄连抢购事件”。
另外,还有一些健康类的谣言,尤其是针对中老年人的健康谣言非常多。
还有一类是社会类谣言,比如几天前,网传瑞丽一家酒店发生了隔离人员被强奸事件,最终被辟谣。辨别这起谣言并不困难,隔离点往往被严格管控,发生强奸案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且如果在隔离点发生强奸案,警方不可能不介入,只要等待通报便可获知真相。后经涉事人员交代,此事件是其和他人聊天时编造的。
遇到无法判断真假的事物时,不要急着传播
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是什么?据了解,有的是为了获得关注,有的是不正当商业竞争或抱有营销目的,有的是恶意诽谤他人、攻击社会,还有的是敌对势力故意混淆视听、意图破坏我国社会稳定。可以肯定的是,每条谣言背后都有看不见的“黑手”。只有斩断这些“黑手”,才能彻底遏制网络谣言萌生的土壤。
除了依法打击谣言外,当你无法判断事物真假时,不要急着评论和传播,以免让自己成为不法行为中的一个环节。
需要提醒的是,造谣是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行为严重者,可诉诸刑法。
尤其是一些社会类谣言,会对被造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造谣者必须要严惩、严查,以正视听。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张洪忠表示,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不信谣也是一个技术活。在认知差异下,该怎样提升民众的网络素养?
首先,要看信息来源。建议大家关注政府网站及主流媒体发出的消息。对于一些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进行交叉验证。比如信息出自专家之口,可以查一下专家是否说过。有些谣言可能是借专家之口来传播的,危害极大。
其次,要注意内容是否符合常理。如果发现图文无关、语法不通、逻辑混乱的信息,不能轻信。平时,大家还要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对谣言的辨别能力。
再次,可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如看到健康保健类的信息,可以咨询医生。如果遇到图片类内容,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进行图片查找,来验证是否是假图。
从媒体机构的角度来说,要使用一些新技术、新平台(如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来及时辟谣,帮助人们识破谣言。
(《成都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