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的当代转化研究
——以某市委党校规划与设计方法为例

2021-11-22 09:18苏晓恩
建材与装饰 2021年33期
关键词:市委党校群体空间

苏晓恩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交融,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经典建筑文化在当下容易被商业文化所掩盖,地域建筑文化中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逐渐淡化,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也是建筑设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保持建筑的民族性,如何提升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的特殊性,避免其被国际性所取代,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行业和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关于中国经典建筑文化当代转化的正确认知

中国经典建筑文化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鲜明性特征[1]。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各有不同,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创造性产物,比如中国鼓楼、宫殿建筑与日本鸟居、印度陶然建筑形式就多有不同,横梁的架构不一,立柱的机构也不尽相同,对门的概念各有千秋。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多元化特征,在现代化设计与建筑中,更加注重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在过去的几十年建筑设计与规划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更加侧重“国际性”和“现代性”,习惯追寻西方风格,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预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彰显本民族建筑特色,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经典建筑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

2 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传统文化是在社会结构的时代背景下产出的,是一项重要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运用传统文化的精神,促进其与现代手法和创作艺术的共融共生,可以扩充文化表达空间,把握当代、当地的文化精神,确保建筑新材料推陈出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注重设计文化的多元融合,提升文化表达的深层次内涵。将其作为设计语言来传承中国建筑精髓,可以提升中国式新型现代建筑的综合竞争力,整个古代文化加以了解和认知,唤醒设计创新中的文化意识,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建筑文化复兴”,展现鲜明的个性。

3 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市委党校规划与设计为例

为了探究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的当代转化,项目以某市委党校规划与设计为例(如图1 所示),探索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理念,结合“和合共生”理念,提升某市委党校建筑群体以及单体的地域性。主要从景观特色方面,重组建筑文化语言,拓宽某市委党校文化传播途径,彰显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的示范性意义,用当代设计方法,展现中国传统智慧结晶,演绎和转化经典建筑文化。具体措施如下:

图1 总平图

3.1 规划建筑单体的空间布局,在必要时进行细部重组

从传统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上说,中国经典建筑具有“模数化”特征,即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2]。尤其在明清两朝最为明显,比如在纹饰、立柱、开间、榫卯、顶棚的设计中,元素运用独到,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该种建筑风格在当前的建筑发展和设计过程中,外部要素需要有很大的改变,古典建筑的发扬和继承,不能一味地模仿、整合、拼凑,应该将其融入现代化的建筑结构中,在建筑材料、功能设计、使用功效等方面进行辩证地看待。因此某市委党校规划设计小组就回归中国经典建筑,“扬弃”地进行造型解析,在空间解构的基础上,对建筑单体进行细部重组,在主要要素中提取建筑精华,规划建筑单体的空间布局,将其借用到新的建筑空间。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屋顶立面解析,分析中国经典建筑立面,形成三段式构图,也就是柱身、屋顶和阴影层这三个方面(如图2 所示),优化大屋顶构图模式,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利用简约的几何手法,从古典中汲取设计元素,并通过现代化的设计而显现出来;②合院式空间结构,以轴线组织群体布局,汲取传统建筑精粹,按功能分组团布置,演绎现代风格,对内开敞,以院落为基本模块,明确建筑群体轴线,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利用半围合形式让整个设计规划变化丰富,由景观轴串联,创造出浓厚的治学氛围,这与某市委党校的使用功能交相辉映;③在现实主义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纹样细部重组,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与委托方参与设计讨论,以红色纹样作为主要表达要素。

图2 立面设计

3.2 借用建筑群体组织方式, 营造浓厚的传统建筑文化氛围

建筑群体组织方式主要呈现类似榫卯结构,与西方建筑群的表达和设计有所不同,更加重视“自然空间”的塑造,室内与室外通过类灰空间予以过渡,而不是完全的分离关系,利用镶嵌式自然空间强化人工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不再“领域分明”,而是多以连廊相接,比如三合式+四合式院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建筑中的阴阳相生(哲学关系),自然连接而成的“围合”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某市委党校规划与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党校本身的身份需求,“堂廊”相互连接创造出“新型书院”,为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就餐、运动、住宿、交流、学习等服务功能,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廊道既承载交通功能,又有全局错落有致的交往空间,在局部轴线脉络的基础上,依托轴线却不呆板,呈现庄重感和韵律感,是书院建筑群体组合的一种现代转化,借用建筑群体组织方式,塑造浓厚的传统建筑文化氛围(如图3 所示)。在空间层次结构分布设计中,根据园林尺度来划分,形成“三层设计”,其中一层是曲水步行带,形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公园;二层是在生态型功能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园空间”,利用“单体”+“中园”的形式,突出群体组织方式特性,三层是建筑围合的庭院和立体中庭,如自然界的阴与阳,创新运用经典的造园手法,彰显建筑物多维空间。

图3 鸟瞰图

3.3 布设景观特色,渲染中国经典建筑的“时空境域”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中,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3]。因此,某市委党校规划设计小组通过时空境像的描述,利用“通感”来创造一个时空境域,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与统一,在综合考虑所处环境气候的基础上,构建出跌宕错落的河岸,树立21 世纪生态型建筑理念,形成完整的基地地形,蜿蜒别致,中心景观跌宕错落。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岛和水的结合,设计出“龙”字,以生态湿地的方式配置水生动植物,体现现代化的中国建筑表达,突出民族地域经典文化,通过建筑群的规划与设计,彰显“中国建筑的智慧”,确保某市委党校的和谐、有序,突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设计与建筑中,更加注重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从某市委党校规划设计中汲取建造经验,“扬弃”地进行造型解析,在空间解构的基础上,对建筑单体进行细部重组,在局部轴线脉络的基础上,做好建筑群体组合的现代转化,突出民族地域经典文化。

猜你喜欢
市委党校群体空间
空间是什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创享空间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编排规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来稿须知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组稿方向
太原市委党校元旦茶话会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