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瑜,袁 鸣,李敬锁
(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1]。产学研是集科学研究、开发和生产一体化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被各大高等院校学习采用。产学研培养模式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践岗位等资源,高校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科研机构供给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习机会,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培养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还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围绕产学研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学研的动力系统、动力因素和产学研的发展模式上。首先,产学研的动力系统研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创新关系主体的讨论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创新系统理论。丹麦经济学家Lundvall[2]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之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 Freeman[3]进一步分析了该理论,认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等创新主体是影响创新的重要要素,并且特别肯定政府在整个社会企业创新系统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Leydesdorff[4]首次基于生物学相关理论隐喻出三螺旋模型,基于该理论解释了产学研及政府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协同关系。其次,产学研的动力因素方面。庄涛等[5]、胡杨[6]、李鹏等[7]、陈恒等[8]认为,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动力因素主要有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三大主体合作的紧密程度、高校支持度、产学研合作环境支持度、投入度和产出正向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等,对产学研合作效率有明显促进作用,产学研合作主体的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人力资源、研发资金和对外开放程度等,都对产学研合作有影响。李明星等[9]基于元分析法发现区位因素、数据类型分别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与企业规模、政府经费资助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徐红艳等[10]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和培养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内容,丰富了农业高校农学专业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第三,有学者对产学研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杨伟坤等[11]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认为应该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培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高永生等[12]以校企合作构建的实习基地为依托,采用导师制、项目负责制等一系列方法为产教融合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孙冬营等[13]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和水平不均衡问题,提出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并且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培养基于各方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章丽萍等[14]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分析了以大数据为背景的管理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为农业院校财会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的动力系统、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动力因素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的研究。然而,专门针对农业高校开展产学研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少见。因此,基于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影响机理,在产学研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将研究重心放到农业高校,从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这3 个主体研究农业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分析其动力因素,研究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以期为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产学研即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三方进行有效沟通和积极配合,特别注重在一体化运行过程中发挥出机制的综合优势,实施过程中发挥各方优势,形成研究、开发、生产全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是由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3 个主体发挥激励、协调、领导、发展4 种机制组成的。对于农业高校而言,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新农科建设的要求[15]。当前,在实践过程中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主体的不同呈现出多种类型,但得到认可并普遍运用的模式是高校为主导型的产学研模式。为了优化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从根源入手,找到影响人才培养效果的动力因素,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基于胡杨[6]、姚潇颖等[16]和陈伟等[17]研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动力因素的研究成果,结合农业高校的自身特点,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企业支持、农业高校资源和科研院所创新力这3 个方面的动力因素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影响做出假设,并进行验证,以期为有效促进三者的合作并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经验。
基于庄涛等[5]、李鹏等[7]和陈恒等[8]已有的研究,参考其研究证实的动力因素,以企业和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来衡量产学研的资金投入情况,高校科技活动从业人员衡量高校资源。以机构创新人员数衡量科研机构的创新实力,通过发表的论文数和申请的专利数目来衡量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分析各个因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借助因子分析验证,明确其对培养效果的重要程度及产生的作用,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产学研培养机制模型
首先,企业是科研经费的最主要来源,而科研经费则是开展相关科研活动的必要前提。没有经费,任何创新活动都很难顺利进行下去,也无法实现对创新成果的转化。产学研合作中科研经费主要包括政府经费和企业经费,其中各级政府会用财政拨款的一部分作为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企业经费是社会投资的主要来源,这两种经费共同构成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比例也会对产学研人才培养产生影响,并且以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数为核心的产学研投入对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成效日趋明显,科研经费也日益成为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
其次,科学机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其拥有国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浓郁的学习氛围,比高校更为丰富的资源等科研优势。科研机构作为接受先进技术的第一机构,其拥有的设备和技术使得相关科研活动能够很好地面对新兴的科学技术,会更好地接受社会的新鲜事物。另一方面,科研机构是进行产学研不可或缺的部门,很好地为产学研教育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最后,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场所。我国正在推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科技和教育人才是目前最缺少的一类资源,人才资源则主要来源于各大高校,高校拥有丰富的培养人才的资源,包括教师资源,高校设施等。高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各自专业,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高校在产学研结构中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投入水平以及高校对培育机制的关注程度。教师则在这一环节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人才培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将基于上述的理论基础设计指标,并借助指标分析企业、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产学研人才的作用效果。
基于2008—2018 年的科技统计年鉴数据,运用SPSS 25 进行数据分析,借鉴相关研究,选用12 个指标衡量产学研的影响因素,又选用发表论文数和专利申请(Y)2 个指标衡量人才培养效果。首先,确定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指标与人才培养效果测度指标,其次提出研究假设,如表1所示。用“+”表示动力影响因素对人才培养效果有正向的积极影响,“-”代表相应的负向影响。
表1 产学研人才影响因素与理论假设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18 年中的统计数据,并以农业高校为调查主体。主要运用SPSS 25的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农业高校资源、企业支持度和科研院所对于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影响。因子分析法能够根据方差贡献的大小确定各综合因子的权重分配,避免了人工确定权重的随意性,具有客观可靠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和高精度。
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KMO 和Bartlett检验,其中,KMO 测试是一种测试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方法。这是进行因子分析的基本前提,结果如表2。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从表2 可以看出,KMO 值为0.614,一般情况分析,大于0.5 就表明可以用来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表明原有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矩阵非单位阵,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据表3 可知,所有变量的共同度>0.6,所以选择的因子均可反映变量信息,依据以上数据创建的因子模型相对完善,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
表3 变量的共同度表
此外,贡献率的结果如表4 所示,本次分析共有因子个数10 个,而且有3 个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的累积百分比为98.396%,说明3 个因子已经包含了原有10 个指标信息。
表4 总方差解释
提取出来3 个公因子后,进一步进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建立起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5 所示。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6 所示,数据是采取方差最大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由此对3 个因子做出解释。因子一:包括了教学和科研人员、科研课题数、政府投入数3 个指标,可以命名为“高校资源”因子,因子二:包括了科研项目数、技术改造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开展科研活动企业比例4 个指标,命名为“企业助推”因子,因子三:包括了科研论著、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数3 个指标,命名为“科研院所引导”因子。同时,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申请的专利数量做为因变量,来衡量人才培养效果。
表6 产学研动力因素构成表与相关系数
将上述3 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将人才培养效果作为因变量,运用SPSS 方法,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逐步检验3 个公因子与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统计关系,并最终得出具体的相关回归系数(表7)。
表7 各因子对人才培养效果作用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7 的统计结果,可得到人才培养效果的回归方程如下。Y=0.978F2+0.976F1+0.826F3
由回归方程可知,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列,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效果主要是受企业助推因素(F2)、高校资源因素(F1)、科研院所因素(F3)的影响。具体来看,通过标准回归系数可以看出,企业助推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最大(0.978),高校资源次之(0.976),科研院所影响较小(0.826),此研究结论为后期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提供了切入点。
经过产学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提炼出影响产学研效果的3 个重要因素:企业资金投入、高校教师资源、科研机构创新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肩负着人才初筛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应培养自己的学术修养,有了较好的学术基础才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后续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具备充足知识的情况下,实践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社会需要的是高知识储备、高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农业高校应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农业高校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
4.2.1 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企业资金是高校产学研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资金在产学研资金投资中占据很大比例,目前的产学研机制中所需的运转资金几乎都是由企业出资,高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实践中的具体所需提供科技人才和科研设备。然而在面对需要公关前瞻性技术难题时,企业会因为较大的投资风险,减少出资金额,此时,政府则可以预留一部分专项资金,一方面可以减小企业投资的风险,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增强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缓解机制中的资金缺乏现象。此外,还可以在重大科研项目申请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政策,鼓励产学研展开多方面的科技创新,把专项资金作为鼓励政策。此外,政府还应该引导优势资源,提高创新效率[18]。最后,政府可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试点示范,给发展良好的企业一定的资金鼓励,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协同作用。
4.2.2 突出科研机构的桥梁作用高校是教育和科研的结合体,具有双重属性。高校一般具备其独特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科研基地,并研究出一系列科技成果。但高校多开展基础研究,并且周期长、见效慢。学校应鼓励支持科教人员进入经济建设部门中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智力支持和成果服务。高校中具体创新能力的人才不在少数,但高校的平台毕竟有限,不能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进而抑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这一不足,科研机构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不足,科研机构的特点主要是长期从事高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并且致力于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同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提升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2.3 完善法律政策和沟通机制政府的领导和政策对产学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国内尚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的法规。这就会使产学研机制运行中产生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阻碍人才培养的进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政策,只有有了相应的政策,人才培养中的沟通问题才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4.2.4 转变高校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足是现有培养机制的明显缺陷。要消除这一劣势,高校应该在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创新人才新的培养要求,具体包括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求[19]。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只有高校人才培养有了目标性,才会有利于大量产学研人才涌现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要设立科学性、特色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影响着每位人才性格、品质和素质,对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着重大作用。在产学研模式设计中,高校需要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研究出一套与高校资源高度适配的综合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争取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20]。
4.2.5 丰富高校资源,优化教师团队好的教师应该与校园之外的产业、行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交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向学生介绍人才需求变化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大学中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正是来自不同高校的不同学术思维的不断交融、不断碰撞才会有创新,才会出现更多的产学研人才。师资力量是影响产学研机制的另一因素,高等学校作为教师的集合体,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动力,是学术氛围最浓厚的地方。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因此,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好各种教师资源和现有的实践资源,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前期准备。
4.2.6 构建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完善产学研机制首先要从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做起,从产学研岗位、人员、项目、奖惩激励和冲突协调等多方面构建考核评估协调机制,从而达到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的目的。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各个主体相互监督完善,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要坚持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打破传统的人才选拔模式,多层次、多渠道挑选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力,做到人尽其用,提高人才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