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入印痕
——汤真洪篆刻艺术探微

2021-11-22 05:53
新疆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篆刻书法艺术

□ 裴 伟

《众志成城》汤真洪篆刻

江南文化名城镇江名胜众多,除了金山、焦山、北固山外,首推南郊诸山。南郊夹山有竹林寺,依山而建,竹林繁茂,曲径通幽。寺旁有“清风轩”,一位中年男士曾在此挥毫泼墨,镌石寄怀。他就是本文主人公——金石书画家汤真洪。

一、奏刀当得江山助:生活历练和艺术锤炼

与其他的书画艺术家不同,汤真洪是从金石篆刻入手进而成为一位综合类艺术家的。刊印万余方,出书近十册,策展数十场。汤真洪在谈到艺术创作道路时说:“我出生在镇江西郊的一个古老乡村——丹徒石马——长山之麓的世世代代的农耕村落。石马庙宋朝就有记载,保留至今,这里人杰地灵,诞生过诗人闻捷(巫之禄)、连环画家戴敦邦、美术理论家巫鸿。上中学时,汤真洪听美术老师巫惠渊讲书法篆刻知识,在美术教材上看了书画印的照片,图文并茂。接触更多的书画印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购买了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的篆书字帖,且对吴昌硕临摹石鼓文字帖情有独钟。后来又知道了西泠印社,西泠八家,等等。”

汤真洪书法

以此汤真洪就喜欢上书法篆刻,1985 年秋开始在丹徒石马中学美术工艺班学习,楷书师法颜真卿、柳公权,隶书临摹《张迁碑》《石门颂》,篆书学习《石鼓文》。三年的美术专业知识和书法基础的学习,使他具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并且有机会向镇江文艺界的老前辈学习。当时镇江名家李宗海、钟乐山对这位农家出身的才俊非常关心,不仅授艺传薪,还言传身教。钟老对篆刻的刀法、篆法、线条的粗细、字的大小、章法疏密、朱白印面的完整性了然于胸,努力体现笔墨韵味、金石气象的完美统一。在耆宿的点拨之下,汤真洪刻印较快地摆脱了工匠味。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他回顾往事,仍然不无感慨地总结老师们教诲:“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篆刻,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拥有共通性,都是对美的追求,都需要文化内核的支撑。你如果缺乏深厚文化积淀,在艺术的道路上就会走不远,最终变成书匠、画匠、刻印匠……”1991 年夏,参加镇江市“名城杯”篆刻大赛获奖后,在李宗海、钟乐山老先生的举荐下,汤真洪进入民革镇江市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山书画社参与社务,开启了书画印的修为因缘。

在书画社工作期间,汤真洪参与了辛亥革命90 周年书画篆刻大展筹备、布展、宣传接待,编写文案,刊印《翰墨情》专辑,还到湖州、南京中山书画社交流学习,几年的社务工作积累了经验,结识了省内外书画名家,手眼大开。

1996 年夏,为迎接1997 年香港回归、“十五大”召开、国际旅游年以及本地的中泠印社成立10 周年,市政协筹备编印《金山江天禅寺》《焦山定慧寺》印谱,成立组委会,汤真洪任责任编辑,有机会和高僧茗山法师、慈舟法师结下了佛缘。两部印谱于1997 年7 月刊印发行。

汤真洪的篆刻作品在《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书与画》以及本地报纸副刊发表,受到了诸多前辈的鼓励,这不仅激发了他努力学习篆刻艺术的信心,也萌生了以“京口三山”为篆刻题材的想法,所以他说:“一个偶然的爱好,影响了我一生命运。”

2014 年春节,汤真洪收集整理了关于“三山”景区的山川名胜佳句、亭台楼阁诗词、楹联匾额文字、大德高僧法名,经过一年多的创作,共刻印162 方,以山川造化为师,以景入印。晋代文学家陆机《文赋》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宋代书法家米芾言镇江是“天下第一江山”。汤真洪以己之长,将自己对家乡名山胜水的热爱刻入方寸之间,本书稿于2015年夏天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名为《江山入印痕》。

汤真洪的篆刻作品大部分宗法秦汉,兼及明清。典雅工致,古穆浑厚,在创作上讲气象,重韵味,注重印面的协调统一,特别是篆法、刀法、章法上的处理,往往几易其稿,精心设计。其篆法上匀满平实的汉印格局中,选择融入金文、甲骨文、瓦当、封泥等文字,使之在印面变化中和谐,有平中见奇、静中寓动之体势。刀法劲健流畅,奔放沉着,或冲或切,时而单刀,时而双刀,线条的粗细厚重,古拙的刀趣,蕴含着笔意。章法疏密屈伸,挪让呼应,丰富印面的艺术效果,使之跌宕生姿,朱白之间充满韵趣。

“天下第一江山”的镇江,壮丽神奇的环境孕育了独具魅力的米氏云山、京江画派。篆刻是传统艺术,在镇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结缘甚深。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在北固山海岳庵开创了文人篆刻的先河。清代皖派大家邓石如,一次在焦山与友人盘桓之际,偶得一石,用火煅之,复借《赤壁赋》文意镌成“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传世之作。相较米芾、邓石如等前贤,汤真洪自谦说:“我只能算作是刘鹗笔下的一个渔夫樵子。就篆刻而言,虽看似雕虫小技,但它博大精深,又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为传统艺苑中的一枝奇葩。托物言志,印为心画,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美中不足的是,书中边款形式不是太丰富,还是单刀直入,楷书为多,取缶翁刀法简洁明快,少数有融入篆书隶书边款凸显出园林的幽静,与印面内容相映成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并不是说,篆刻艺术只是一味地模仿古人。元好问评陶渊明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诗书画印艺术一道,在精熟古人路数之后,也需追求自家面目,取长补短而成独见。

二、尚古风与发新叶:笔墨创作与艺术创新

镇江焦山西麓摩崖石刻,有一处行楷榜书“尚古风”,署款“周蕴辉”,引人驻足。这三个字内涵就是观止守正、尚古趋古,也是汤真洪取法的不二路径。在焦山工作期间,他几乎天天到摩崖石刻下读碑,观察游弋于至善、进止取舍于至善、以古为高、高古相尚,牢记古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的训诫,持之以恒,努力审读经典,不断抬高眼界。放宽视域,提高审美能力,始终是他提高艺术水准的恒定门径。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姐妹艺术,盛唐伊始,出现诗、书、画“三绝”,元明逐步走向书、画、诗、印“四全”。古代科举制的诗文、书法取仕导向,在客观上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和金石书画大师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汤真洪书法

当代书画艺术需要继承传统,师承前人、古人,但更需要创新。创新是金石书画的生命与灵魂。汤真洪说:“我的书法创造是以石鼓文为主,其实篆书就有很多种,小篆、甲骨、金文包括瓦当,各类的都有,不可能每一门都精,所以我选择了以石鼓文作为切入点,要吃透它,首先把字得认全了。在写的过程中,我把金文和甲骨糅到一块,有的金文和甲骨没有对应字的,就把小篆演化过来。符合六书造字之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加工。另外一个方向是从结构上,在临习古人的基础上在章法上有所变化。我以石鼓文为主,还将行书、隶书、楷书都融入其中,在落款中也都有体现。落款变一下,从形式上取其优点,这样可以丰富一下内容。

“在书法和篆刻创新方面,我主张走传统路、师造化,师古而不泥古。学习书法篆刻必须从临摹秦汉印入手奠定基础,艺术作品是在不断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常言道,性格即人,堂堂正正才能写好字,刻好印。书法篆刻皆是如此。要精致工稳,典雅秀逸,要骨子里透露着前人的底子,古人的意趣,明清流派的韵味,要抒发自己的胸臆,要有神清气爽的气息。当代和传统是相辅相成,你吸取传统的精华了,师承有道,融会到骨髓里去了,自然就会有特质血液流淌,那就是当代的东西了。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看你在‘摄取’的过程中,对拿来的东西怎么理解。有的人很刻苦,学了一辈子不见得能够成个‘家’。艺术成功的元素多种多样,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际操作和技巧,重要的是综合素质。你把这三者都掌握了,最后是融众家为一起,那你就基本有所成了。”“如果说我的禅学是皈依茗老,那么艺术师承应该是皈依了缶翁”。他自称是“缶翁门下走狗”,认为缶老篆刻美学思想中涵盖的“尚朴”的篆刻审美观,篆刻之“创变观”,追求“心灵外化”的审美观,诗、书、画、印合一的大印学观,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美学思想。缶老篆刻突破了明清以来篆刻刀法程式,综合各家所长以“钝刀”和独特的篆书入印,表现了其篆刻“尚朴”的审美追求,实现了篆刻的重大突破性创造。缶老完美运用了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艺术理念,将其篆书风格融入篆刻之中,写意印风十足,在篆刻习古方面远追古玺、汉印,近学浙皖两派,并参以陶文、封泥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这给人们一个启示:艺术学习定要取法乎上,并要广收博取才有可能有所突破。

汤真洪在篆刻之外,佛学禅修,能拓片,做木刻,热衷山水画创作,组织了新疆、泉州与镇江的书画交流展。近二十年中,他努力奔走,多次策划了新疆与其他省份的书法美术作品交流展。

他认为,篆刻艺术的发展需要从儿童抓起,在大、中、小学开设课程,传播篆刻基础知识,请名家讲座、点评,通过专业的印社举办专业知识培训,举办展览。其次是“师徒传承”。江苏进行的“名师带徒”计划,就是培养扶持篆刻书法优秀人才的有力举措。书法篆刻,除了采风,还要多看,主要是多看展览,观摩每位篆刻家、书法家的精品之作。再一个就是多参加一些书画笔会,多交流。还有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什么叫金石家?金石家就是对古文字、金石学,包括理论性的东西,有一定研究的专家。

2020 年年初他完成篆刻《南山烟雨》名言精句,每个篇章取南山名篇名胜主要的精句。这本印集已经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社长江吟题签,总编辑江兴祐作序。

汤真洪真正做到了绘画与篆刻之间精神互融。其实篆刻艺术与国画尤其是花鸟画的形式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写意国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历代印人的不断创作实践中,逐步创造、丰富和发展了篆刻艺术中的形式美。篆刻布局与绘画的章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研究二者共同之处可互相融通、互相借鉴。历代印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其形式的构成进行探讨,尽量使之达到完美境界。写意山水的意境、意蕴是画家用心去体验的东西,是灵魂。这来自于画家人生的体验、阅历和修养。所以在构图中,形成腹稿,这样下笔便有依据。写意,就是以形写神,这关键在于作者下笔前,对画面要有完整的创作构思。

三、瀚海天山:各美其美和诗性审美

人们在欣赏篆刻作品时往往会联想到诗歌,以诗歌的艺术美形容篆刻的艺术美。篆刻作品从实用功能的印章,发展到以欣赏为其用的艺术品。篆刻家方寸之间,尺水兴波,游刃有余,把含蓄与锋芒、挪让与屈伸、刚与柔、拙与巧、直与曲,方与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倾注了中国人特有的哲理与才思。观赏历代篆刻名家名作,欣赏者总离不开诗歌联想。观赏明代诗书印大家文彭的印作,仿佛身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神清骨秀、幽独闲静的意境;目睹娄东派代表汪关印作,顿时沉浸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安谧怡然之情境中;近代书法篆刻大师缶老的印作,浑穆苍茫,恰有“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的刚健苍厚;注目白石老人印作时,李太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奔腾猛烈、非凡气象直涌眼前。一方精美的篆刻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情感挚诚,意韵浓郁,有隽永、流连之趣。

《万众一心》汤真洪篆刻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汤真洪篆刻

篆刻与诗歌在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篆刻是视觉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篆刻是以刀代笔、以石为纸,诗歌或书面文字则口口相传;篆刻欣赏,既重文字内容,又重表现形式,诗歌欣赏,既重言词美,又重意境渲染等等。尽管如此,篆刻与诗歌相通之处甚多。“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列夫·托尔斯泰)。诗画同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篆刻家也是诗人,篆刻作为文艺样式,其创作与诗歌创造都是作者思想、性情的流露,有着同样强烈的言志、达意性。

篆刻与诗词一样既有对立,也有均衡和谐;既有刚健浑朴,也有柔媚含蓄。篆刻风格大体分为雄浑、圆浑、清逸、洗练、豪放、含蓄六种,足见篆刻艺术表现之多彩。篆刻与诗词,都讲究和谐的章法、多变的节奏、耐人寻味的韵致,以引发品鉴者丰富的想象。诗词通过优美悦耳的语言、平仄的有机组合,使之富有韵味,而篆刻凭借篆、章和刀等诸法的丰富变化,创作精品佳作,篆刻更多的正是诗性审美。正因如此,人们在品鉴汤真洪作品时,很自然地会产生诗的联想,特别是当其中某方面的因素相契合时,这种感觉就更强烈,想象也就更丰富,与之相生的诗性的空间无限延展开来!

汤真洪认为唐诗是诗中极品,也是诗性审美的典范。唐朝在陇山以西设置陇右道,经营西北,既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又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与互鉴。唐代将士以高昂的热情、理想主义的壮志,从军陇右,执戈行旅,诗人则以旷世之才、生花之笔,歌咏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抒写理想、情怀、家国之思,形成了充满神奇异彩的唐诗之路。这些广袤而奇异的山川风光,以诗文描绘、创作、传播,壮美与优美兼备,充实且丰富了唐人的诗性审美,奠定了坚定的美学基础,给后代包括书法篆刻之内的艺术以深远影响。生于江南山村的汤真洪,成长于南方,却旅居新疆近十年,受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形成了他作品中独特的诗性。

汤真洪坦言:“只有在篆刻艺术修养和创作技巧上不断继承与升华,才能使篆刻作品展示出兴味无穷、思接千载的意境,达到‘味之者无拔’(钟嵘《诗品》)的最终目标。”坚持认为:“讲求技法是基础,重视形式美的核心还是追求意境美,特别是与诗性审美相融通,必将有利于篆刻艺术向深度发展,真正地凝练古意,开拓新境!”

结语

由于在篆刻领域没有经过长期且系统的训练,汤真洪的作品起初只是在临摹、模仿中摸索。凭借着自己的刻苦钻研,他掌握了三十多种流派的篆刻风格,并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根据不同流派的篆刻风格和刀法特点,他将基础刀法延伸成了近百种不同的组合刀法,擅用冲刀、切刀及点刀相结合的方法,以冲刀为主,运刀时结合切刀、点刀,“冲”“切”和“点”三种刀法有机结合,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凭借着自己对刀法的精通与灵活运用,巅峰时期的汤真洪可以在一周内成印上百方,印章文字结构大多随意自然,不故作疏密,下刀干脆利落,所作线条挺拔灵动,充满劲健明快之感。早期篆刻肆意爽然、不加修饰。中期游刃有余,灵活运腕,刀随意转,随印生法,对于虚实留白的处理更巧妙。尽管没有了早期的肆意明快,却能在温润平实中深藏厚实的功力,加之他对篆、隶等书法的钻研运用,使得印章文字结构随意自然,增添了印面的内涵意蕴。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汤真洪篆刻风格愈显厚重古朴,流畅苍劲,别有韵味。印面排布疏密得宜,线条粗细变化与结构配合相得益彰,刀法灵活婉转,收放自如,刀下工夫发挥得淋漓尽致。

观汤真洪刻印是件乐事,一石在手,他总是细观石质,暗会印文,略加思索,随即用笔用刀指点乾坤,激扬文字。汤真洪刻印用的仿佛是杨志的朴刀,舞得花簇锦绣,滴水不漏。有时如李逵的板斧,大开大合,一往直前。或冲或切,巧拙相济。时而刀花翻舞,石屑纷飞;时如老牛犁田,踽踽而行;看准机会狠命一斧,力劈华山;偶尔变刀为槊,直捣黄龙,看得你眼花缭乱。白文印,二三十分钟一方,朱文印一两个小时一方。偶尔也有三五天动不了刀的,每当这时汤真洪总是禅修静坐,力求意与字会,与石神通,然后动手,出神入化。如此的形神共养,全身心投入,似乎篆刻亦如行为艺术展示,不仅给观者带来“如汤沃雪”“真水无香”的大愉悦,自身也是一次次艺术享受。

汤真洪的书印受到大家的喜爱,求印者络绎不绝,上至官员商人,下至平民百姓,他一视同仁,不以高低贵贱取舍。无论是做人还是从艺,他都称得上古人所说的“道多才艺,德能躬行”,乃有金石书画大家风范。

猜你喜欢
篆刻书法艺术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篆刻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