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的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解读

2021-11-22 02:48叶继群赵青阳
新疆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艺中华民族总书记

□ 叶继群 赵青阳

2014 年10 月15 日,习 近平 总 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2020 年9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2020 年10月26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针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①这是当前文艺创作的现实需求,是针对文艺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根植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纲领性论述和行动指南,它所产生的思想及理论能量,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格局和面貌;它所呈现的精神魅力,将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向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新阶段。

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展望、规划新时代文学的未来,尤其在攀登文艺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并领悟其深刻内涵。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基于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今天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是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延伸和开拓。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之间无论有多少区别,仍然存在着一条文化命脉流贯下来的割不断的源流关系。可以说,不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就无法真正弄懂当代文学。毛泽东主席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一代复一代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中,表现在风度气质上,表现在言谈举止上,是中国人民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当代文学是继往开来的历史文化形态。尽管新时代文学是以当代性为其显著特征的文学,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历史支撑,更是当代文学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历代累积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的文化创新所汇成的文化资源。具有普适性,张汝伦先生曾认为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奉公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③。文学艺术的实践已经证实了这类资源在当今文学架构中的价值所在。今天一大批的“抗疫文学”,其打动人心的正是洋溢在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奉献精神。

现代文学都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运动口号,以“人的意识”的觉醒和“个性解放”为启蒙标志,划出了中国新旧文化的历史界限。在有关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一问题上,“五四”新文学与新时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无论是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呼唤,还是今天的“人民至上”,都是同一文化维度上的历史回应。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创作出现的片面追求票房、码洋、收视率、点击率即唯经济效益至上的不良倾向,旗帜鲜明地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④。在认识和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党的文艺政策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⑤文艺界的任务是培根铸魂,化人养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⑥这一精辟论述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实践既是一种理论指引,也是语重心长的教诲。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建立在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宏观把握基础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审美风范,但同时也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出来的优秀文艺成果。他指出:“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⑦他要求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这些论述深刻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明确了文艺的时代担当。文化兴衰的历史教训证实了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只有开放和对话才能使文化生机勃勃;封闭和孤立,则会使文化僵化乃至窒息。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的劲风和人文觉醒的热潮鼓舞着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卓立时代潮头的同时,也深感力不从心,在文化结构、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着严重不足,因此在打开国门之后,广泛地引进外来文化,为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新的参照,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但在引进外来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文学价值的导向、艺术的原创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等等,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西方的理论、经验,要注意分析、研究并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但绝不能离开中国具体实际盲目照搬,这为新时代中国文艺提供了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广阔的世界视野。从古希腊、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印度到中国,对文化和文艺的认识把握具有世界性视野、维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大利杰出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葛兰西在《论文学》中提出,作家应该具有同人民一致的世界观,想人民之所想,喜人民之所喜,体验人民大众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从而起到“民族教育者”的作用。因此,葛兰西提出关于“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思想,要求培养一支人民的知识分子队伍,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文化方面与人民结合在一起,成为人民的代言人⑧。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论述“文艺要服务于人民,要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⑨。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⑩不仅是对世界优秀文化的转化,更是创造性提出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实到文艺各个层面,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扩大到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各个环节,从而使许多文艺课题有了新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全方位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发展路径。

他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题中应有之义,就包含着这个伟大民族要对世界做出更大的文化贡献。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文艺创新的理论指南

一部人类文艺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艺创新史。创新是文艺发展的根本。2016 年11 月30 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⑪

在新时期文艺发展过程中,从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化到人物性格组合论,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到向民族文化寻根,回归从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文艺的演进与革新交相辉印,生动反映了文艺曲折前行的探索历程。文艺如何创新是摆在文艺家面前的严肃课题。

首先,艺术创新要抓住新时代的特点。“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这并非是指文艺只是时代的、政治的传声筒,而是强调文艺要能动地反映时代并引领时代。人有七情六欲,业有五行八作,文艺不外乎是对此的“记录”和“反映”。《诗经》的“风、雅、颂”以四言韵文的形式,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各地的政治、风俗以及人事;“诸子百家”的文章以叙事的方式反映了先秦时期各种思想和流派;《红楼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没有哪个时代的文艺不是和它的时代同步的,它们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有形、有声、有色,密切相联,这个联系,既推动了文艺创作,也实现了文艺的价值。因此,从整体上说,文艺创作无法独立和游离于具体的历史现场,无法游离于时代。

其次,文艺要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东汉以后传入的印度佛教文化,唐代流行的西域文化,宋元以后来自的阿拉伯的文化,“五四”以后引进的西方文化,都曾助推了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新时期以来引进的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对我们开阔视野、创新文艺,起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丰富了我国当代文艺的表现形式。

文艺创新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8 位教授的回信中指出,文艺创作必须要“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文人之笔,劝善惩恶”,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文艺的永恒主题。为博人眼球、追求收视率、点击量而故意“异化创新”,专找社会阴暗面,为了所谓“还原人性的复杂性”而抹黑英雄、解构崇高的倾向必须改变。诚然,艺术具有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等等,但文艺精品无一不是创造性地生动地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中人们的思想感情,艺术家应有传播正能量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

文艺创新是建立在艺术家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性格、爱好、志向、才能、适应能力等存在着差异,这种先天的差异构成了艺术个性的基础。歌德在论及文学艺术美时说:“独创性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地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⑫可见,个人的独特眼光、独特气质、独特的表达方式是文艺审美的根本,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艺术存在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赵翼《论诗》一文中的观点:“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并进一步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⑬这段话从技术要素、思想观念、内容形式、环境氛围、队伍建设、传播途径等各个层面进行了理论性、纲领性阐释。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文艺创作实践的指导意义

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以及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论述了艺术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意味着,文艺作品好不好,人民说了算。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其共性,即: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更趋多元化,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旗帜鲜明,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之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顺应了文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反复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不能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经济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气;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党政领导岗位上工作过,长期以来,他始终强调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2014 年3 月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考察时,他回忆起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填写的《念奴娇》。词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句子,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对“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⑭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响亮回答。以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和价值追求,荡气回肠,令人倍感振奋,其思想性、艺术性堪称丰碑,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交口称赞。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高度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前瞻性,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总揽全局的政治胸怀,是指导文艺实践和把握未来文艺方向的重要文献。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学习领悟并自觉践行。

注释:

①习近平.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新华网,2016-11-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224.htm.

②彭厚文.毛泽东与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4-14,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414/c85037-24891235-2.html.

③张汝伦.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精神文明导刊[J].2010 年第11 期,第23-26 页.

④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人民网,2014-10-15,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⑤仲呈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01-1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16/c40531-29766320.html.

⑥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5:13-15.

⑧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

⑨⑩⑪⑬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2016-12-1,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1201/c22219-28917082-2.html。

⑫[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

⑭毛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开辟了文艺理论新境界[N].青海日报,2018-10-29(010).

猜你喜欢
文艺中华民族总书记
1942,文艺之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