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前红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江苏 泗阳 223700)
以做为先导,以思为契机,以用为目的,以人为根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水平,是一条应该持之以恒的教学主线,也是保障行知思想能够真正得到落实的基本前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行知思想的运用场景,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在活学活用中改善学生对传统数学课堂的认知。本人结合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
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我们都耳熟能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他还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事,大脑会思考”。这些话,体现在教育之中,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做”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的主要表现。但是一些中等生和后进生,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本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教学使命,先通过“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力和动力,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摸索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和魅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来之后,行知思想的深入贯彻也就有了基础。如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教学,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一些物体,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看看图中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看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多,最快,就给他们颁发“优胜数学学习小组”的奖章或者证书,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本子上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看看谁画的最好,提升课堂交流氛围,让学生在“做”中领会知识,认识知识。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虽然较为薄弱,独立思索能力尚不健全,但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和启发,依然能够找到教学契合点,赋予学生以思索的翅膀。小学生好奇心十分强,他们喜欢被启发,被引导,愿意思维被“点燃”,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些“思”的机会,不但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相反,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拿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说,教师与其强制让学生接受这样一个定理,不如让学生们回家,观察家里的熨衣板,圆桌,仰椅等,看看这些物品有没有三角形支撑,引导学生们在爸爸妈妈的启迪下做出自己的思考,感受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智慧。教师让学生们把这些物品拍摄下来或者画下来,然后带到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一起展示,引导学生们再一次对三角形的稳定性产生认同。
陶行知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用”是彰显数学学科实践价值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思维,也是体现数学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数学,最终目的是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的主要依据,这种狭隘的教学评价不符合行知思想育人理念,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鉴于此,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实践价值,给学生提供从生活出发进行数学学习的机会,彰显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拿小数来说,这个抽象的概念笔者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小数,学会运用小数解决生活问题。具体的办法如下: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为一个小型超市,学生们扮演售货员,在水果,蔬菜,文具等物品上贴上价格标签,学生在上面写上各种物品的价格,然后教师和其他几位优等生走进教室,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展开交流和交易,在一问一答,一买一卖中,引导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做出回答和思考,通过这种欢乐有趣的生活实景,后进生和中等生会很快熟悉和认识小数,而且优等生也能学会基本的小数加减法,同时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所秉持的教育方针。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数学作为一门育人学科来看待,要在注重做思用的同时,也注重学科的人文属性,强调把课堂作为重要的德育,美育,体育场所,而不单单是智育场所。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凝聚了古今中外的先贤们的智慧和汗水,需要教师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对数学学科人文价值的开发,使学生从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探索的力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促使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任的小学生走好未来之路。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适合展开,如讲三角形的时候顺便给学生讲一讲中国的勾股定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数与代数的时候给学生讲一讲鸡兔同笼问题,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讲年月日的时候给学生讲一讲年,月,日的故事和习俗,注重情感的启迪和精神的引导,都是对数学学科内涵的有力拓展。
总之,陶行知思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需要教师以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为指引,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内涵和视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做一名爱思考,爱追问,爱交流的新时代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