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开发区分校 江苏 启东 2262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现在的小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能力的发展。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学科教学打个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及行为举止造成积极影响。语文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通过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促进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可以说,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是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1.1 教师德育教育观念陈旧。现如今,虽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立德树人,但很多教师的德育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忽视了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过分看重对教材的讲解,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与坏,在德育教育方面总是轻描淡写,更有甚者会将德育教育环节自作主张地删除掉。这种不重视德育教育的思想与行为,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性,但由于本身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及时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导致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通过德育教育来推动学科教学发展,更不能将德育教育有效的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断层,影响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2 德育教育工作内容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信息化的不断提升,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但很多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内容比较落后,无法与现阶段小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匹配,跟不上小学生的成长步伐,这导致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现如今的小学生受到社会经济的各类影响,学习和模仿外界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如果教师的德育教育内容比较死板,而且灵活性不够高,很难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非常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也会带来负面影响。[1]另外,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生理及心理变化非常迅速,如果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德育教育效果自然会不尽如人意。
1.3 德育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在现阶段,很多教师仍然在采用“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方案,这种落后、单一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导致德育教育无法顺利开展。此外,部分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对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但却忽视了与学科教学的紧密融合,这导致学生只接受到了理论知识教育,不能很好地吸收德育教育知识,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自然会偏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还没有完全发育,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只能根据直观感知,教师对道德行为和实践教育的养成比较轻视,不利于学生对良好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的理解与吸收,无法将其顺利内化,不利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2.1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的阶段,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和鉴别是非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事物的诱导,进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巧的时候融入大量的人文因素,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明确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界限,进而使学生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2]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形成了严重的拜金思想。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2 优化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学科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是语言的精品,而且还蕴含了丰富思想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渗透,能够起到优化语文教学效果。通过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加速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此外,当学生具备了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之后,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所蕴含的思想的理解速度会加快,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性,实现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2.3 时代与社会进步需要。社会发展包含很多重要的因素,其中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时代与社会进步的必然前提。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同时也是民族的希望,如果小学阶段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影响小学教育效果。为了培养出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否则当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很难取得理想的成就,同时也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另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小学生,思想更为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而完成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3.1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包含优秀思想文化的课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深入钻研,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深度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3]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时候,这是一篇现代叙事散文,文章中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文章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赞美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强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好处的人。教师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德育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身边心灵美的人和事,并通过小作文的方式进行表扬。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写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3.2 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良好学习氛围的创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此外,在相应的情境中教师还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提前搜集了相关的图片、音频及视频资料,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代入到创设的情景当中,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感受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之后再阅读该片课文,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此外,教师还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得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不被欺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灵活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德育教育效果。
3.3 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内进行,还需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完成德育教育目的。合理的课外时间活动可以在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差异等因素,积极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及德育教育感受。[3]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时,教师会带领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比如课外阅读活动、主题演讲活动、社会生活体验活动等。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此外,带领学生将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促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升华,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的来说,德育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它对学生学习能力及个人品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意识,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实现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融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