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新疆阿图什市第一小学 新疆 阿图什 845350)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有趣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入多种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究。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能够积极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教师可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使其能掌握充足的数学知识。
问题情境指的就是在特定的环境、场景中,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思考欲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疑惑等。问题情境的核心在于从学生当前认知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出可活跃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都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相应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构建出带有拓展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问题情境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度,将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1]。同时,问题情境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连接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所具有的价值,可真正实现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同步提高。
2.1 设计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复杂性,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提出较多的要求[2]。小学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舒服,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数学知识的特点而产生厌恶心理或畏惧心理。此时,教师就可设计一些带有较强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构建出一个带有较强吸引力,可激活学生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维特点等,将游戏、故事、互动活动等融合到教学情境中,并发挥多媒体设备等作用,借此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使其能无意识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在教学时加入“多彩的节目”这一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到游戏表演中。教师需提前做好准备,在不同的纸张中协商不同的表演内容,而学生需要从纸盒中抽取一张,并根据纸张上的内容进行表演,如讲故事、唱歌、跳舞等。在正式抽取任务前,教师可让学生先猜一猜,自己抽到喜欢节目的可能性是多少,并借此引出可能性、概率的内容。在学生抽取到自己喜欢的节目后,那么就能实现课堂氛围的有效活跃。之后,教师就可再次拿出装有绿色、红色小球的盲盒,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的学生摸小球,猜猜抹除小球的颜色,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在这种带有较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正在逐步提高,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参与活动和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牢牢掌握可能性的概念。
2.2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生活素材的融入,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为了进一步提高问题情境的应用效率,那么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还应当深入解读教材内容,重视生活素材的有效渗透。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书包、黑板、饭桌、文具盒等贴近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各类素材,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借此增强学生的基本认知,使其高效率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构建“共建文明城市”的教学情境,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搜集教材中熟悉的图形。同时,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到与图中图形对应的物品,谈谈这些图形的特点。在学生完成问题的回答后,教师就可让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图片,并思考:“哪些图片的面积更大呢?如何才能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呢?如何利用方格图完成面积的计算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数学知识,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到其他的面积计算公式。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可加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即“图形变变变”,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真正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实现整体效率的提高。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教学作用,可有效弱化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要想将问题情境的作用和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教师就应当保证问题情境的趣味化和生活化,提出更多带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