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笔下的共产党人形象

2021-11-22 23:27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亚军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斯诺共产党人信仰

文/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谭亚军

《西行漫记》是斯诺在中国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是一部真实反映红色中国的不朽著作,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打破了国民党军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封锁,使世界各国了解到了真正的中国共产党。斯诺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斯诺笔下的共产党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他们的事迹使这本书充满着活力。

一、斯诺去红色根据地的目的

(一)探索未获解答的问题之谜。在开篇斯诺就提出:“事实上,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他好奇红色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共产党人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否是白军所宣扬的那样,是杀人如麻的土匪,他们的领导者是谁,面对白军的一次次围堵绞杀,他们是如何存活下来的?面对种种的疑问,斯诺认为:“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带着疑问,斯诺冲破白军的种种障碍,来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始他的红色之旅。

(二)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斯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促使他要向世界报道最真实的新闻,而最真实的消息来源于实地考察得来的一手资料。对真相的追求,其道路是艰辛的——尤其是这样一条处处充满生命危险的道路。斯诺到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前是充满担心的,但又是无畏的,他说:“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冒一下险吗?这个代价不算太高。”一名新闻工作者对真理的探索,对新闻真实性的捍卫,使斯诺义无反顾来到红色中国。

二、斯诺笔下的共产党人

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是一个“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周恩来是一个“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共产党领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朱德是一个“天性极端温和,对大小事都十分负责,跟士兵同甘共苦”的人。斯诺不仅把重点放在共产党的领袖考察上,还关注普通的工农士兵,他指出:“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乐,也许是我见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他们在路上几乎整天都在唱歌,能唱的歌无穷无尽。”斯诺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悲伤和痛苦,看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一种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在斯诺的笔下,中国共产党人有着一些共性。

(一)积极乐观的革命信仰。《西行漫记》中写到中国共产党存在着“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信仰。他们的心里不是个人主义,而是集体主义,他们会忘记自己的存在,为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目标去奋进。因为这种信仰,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因为这种信仰,他们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因为这种信仰,他们斗志昂扬,自信乐观。在共产党人的脸上看不到消极和悲观,包括孩子在内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人,身上都洋溢着革命的热情,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共产党人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向着最后的胜利不断迈进。

(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西行漫记》中有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描述,“长征共行军368天,15整天打大决战,白天行军 235 天,夜晚行军18天。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覆盖积雪,渡过24条河流,穿越方圆15200平方公里草地。长征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献出生命。”数字触目惊心!长征途中,红军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但是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冲破了国民党的围剿,战胜了千难万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奇迹。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充满着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了壮丽的长征之歌。

(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斯诺说:“有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共产党人在自己的领导下自发组织苏维埃运动。而相比于美国对南京政府的援助,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实际财政援助实在是少得惊人。”在共产国际帮助微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遵义会议的召开,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领导方向,挽救了党和红军,使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正是因为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在革命遇到瓶颈期时转危为安。

(四)紧密团结的高贵品质。斯诺在形容毛泽东时曾说:“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的事业。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盛衰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变,充分说明,在共产党人的心里,是没有个人主义的,他们是一个紧密团结的团体,是患难与共的骨肉。共产党人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始终紧密协作,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实现革命的胜利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革命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人的成功。

(五)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斯诺第二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做着手势。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边行人一起在走。”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们不惧怕农民,相反,积极动员农民,发挥农民的巨大力量。共产党之所以深受老百姓爱戴,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走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三、《西行漫记》的时代价值

(一)提升忠于马列的决心。斯诺在红军胜利行军并保存有生力量时指出,红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勇气和决心,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未来都将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的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二)重温信仰的力量。斯诺笔下的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有着为信仰献身的大无畏气概。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共产党人理想、追求和忠诚的根源。无数仁人志士为心中的信仰赴汤蹈火,勇往直前,他们矢志不渝,无怨无悔,谱写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无悔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力量。我们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要重温信仰的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三)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斯诺笔下的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们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用老百姓的东西都会付钱,他们从不搞特殊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矢志不渝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依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自觉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

(四)奉行朴素的作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和他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幅地图”“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屋子里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着一个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朱德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来,“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无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执着和坚守。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始终都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群关系更加和谐,使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新胜利。

猜你喜欢
斯诺共产党人信仰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信仰的旗帜
初心如磐
共产党人的感情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论信仰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