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英
舟曲县位于我国甘肃南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及历史原因等因素,成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对舟曲县的扶贫工作加强重视,不仅要扶贫,而且要防止返贫。在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下,舟曲县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注重扶贫工作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最终使当地的扶贫水平达到了相对合理健康的状态[1]。
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据专业的研究报告展示,当整个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之后,国内社会焦虑感也会明显上升,如果不科学扭转贫困的局面,后续潜藏的隐患问题,也就会爆发出来,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因此,只有做好扶贫工作,才能应对这样的问题,发挥扶贫作用最好的模式是与职业教育相联系,通过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是最为科学、妥当的模式。在整项工作开展的初期,的确会消耗一定的成本,但当职业教育的工作开展完善之后,后续所带来的效用是较为明显的,因为它能够使扶贫工作极大地减少经济管理成本,并且能够在整个过程中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
贫困因素会直接加剧人与人的紧张关系,也会使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更加突显,由于在某些经济相对贫困的区域,为了能快速地赶上发达地区,会出现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直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贫困区域的人们,整体的环保意识较差,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结论。为了有效地应对这样的问题,必须采用扶贫措施,通过职业教育,系统阐释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意义,利用职业教育所教学的技能与知识,来优化生产活动,从而避免以损害自然环境的模式换取经济发展。
经济的贫困会损害人力资本,使所在地区的经济与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从而对学生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长期下去必定会导致人力资本的状况愈来愈差。另外,根据国外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报告发现,在贫困地区成长的孩子,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都将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当职业教育与扶贫工作结合之后,恰好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职业教育能够给贫困地区带来先进的技术与人才,利用人才资源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完善,所以,综合化地改善了人力资本的实际状况,需要引起广大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结合教育扶贫的实际开展,舟曲县的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扶贫作用的发挥。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众所周知,由于职业类型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外加宣传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大众对其认可度并不高,再加上受到重视文凭以及轻视技能的观念影响,国内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行才导致的,所以在内心上充满了自卑情绪,同时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生产工作的第一线。因为这样观念的存在,导致职业教育的开展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问题:为了能够有效地应对这样的问题,要切实地注重职业教育的开展,如此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能够在扶贫工作开展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由于相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影响了所在地区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其一,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区域,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投入明显不够,没有在其中投入足够的经费,导致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实践设施严重不足,就读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并没有实践操作的余地,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理论强实践弱的情况,这明显同职业教育的目的相违背;其二,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相对较低,导致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没有达到相对科学的状态,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坚实的职业技能,毕业的时候不仅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还导致实践操作的力度严重不足,无法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样的问题应当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有关此项问题同样需要得到主管部门高度关注。
职业教育学校的青年教师相对较多,绝大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完善、科学的实践经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另外,大部分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的确能够将许多知识点予以详细解答,但是,落实到实践环节后,所能够达到的水平也就显得较为低下。从这些方面展开分析,我们也就能够明确了解到,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不但需要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更为专业的实践技能,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职业竞争力,从而才能顺利地实现就业,实现成功脱贫。从这些方面展开分析,我们也能够明确了解到,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性不佳的问题,需要得到专业人员关注,进而才能确保职业教育的流程得到优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及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有效地避免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的对策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注重开拓全新的宣传方式,这样才能加深社会大众对该教育模式的认识力度,进而确保教育的投入以及吸引力得到加强。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首先,需要对在职业院校中取得优良成绩的学生,予以全面化的宣扬与奖励,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要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其次,职业院校应与社会企业展开紧密结合,也就是当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应确保学生能够拥有实践的场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职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还能确保用人单位对职业学生的了解程度得到提升;最后,还应增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贫困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双重目的,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确保所在区域的人力资源得到保障,实现贫困问题小点带大点的目标,阻断贫困问题的代际传递。因此,要想确保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好的效用,首先要把握的对策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首先,在进入到职业院校后,就应使经济稍微贫困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创业方面的知识,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较为科学的观念,从而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始终创新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其次,职业学校有关领导,需要定时定期的组织展开创业教育活动,构建各种创业训练以及实践平台,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拥有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最后,还应当面向社会邀请实践与理论极强的人员,来担任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师,通过他们的实际经验来教导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当这些方面的操作都能够操作指引之后,进而提升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与实施性。由此可见,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化对策,也是需要重点把握的要点,它对实现全面扶贫工作和巩固脱贫成果都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职业教育学校而言,应确保教师能够获得进入到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并通过设置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外出积极表现良好的教师人员,提高教师实践与理论探索的积极性,当职业教育的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之后,他们也就能够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自身所拥有的经验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从而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一流的技术能力,在扶贫工作中能够充当中坚力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确保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常常同外在企业充分展开结合,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理念,同教育工作开展的理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广大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进一步的增强,从而有效实现教学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些方面的操作都能够为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职业教育要体现出实用性和职业性,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培养,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开办对应专业,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培养“懂技术、有技能、下得去、用得上”的专门技能人才。此外,还需要立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模式,面向贫困家庭学生,构建起“一对一”“一对多”等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育人,为地方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让学生带着技术进市场、掌握技能上岗位,从而实现产业、专业与脱贫的协同推进,实现精准扶贫,继而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