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焜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已成为一个整体。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创新和创业教育应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并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思政教育的核心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装备现代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后备人才,需要通过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的配合,让其互相协同发展,并凸显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现实价值。
思政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导向,而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在毕业后有理想、有信念和辛勤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其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改进了当前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来发挥奋斗精神,这是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一种拓展。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已产生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是向大学生讲授创新和创业精神所必需的要素。实际上,对学生而言,创新创业的观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进行传授,并在方法的传授方面关注知识层面的传播和教育理念的渗透,将学生视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尊重学生的支配地位以及意识形态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创新创业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就是当代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新媒体渠道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获取信息,新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也应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在的机理,包括价值取向、工作态度等。换句话说,当代的思政教育广泛吸收了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处于理想信念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能让他们形成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巩固创新创业环节的创业意识[1]。
创业意识指的是创业者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创业心理、方法和观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倾向于培养创业所需求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控制者,由于他们的创造性,改变了客观世界,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也会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创业冲动并萌发创业意识。
创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家对关于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估的观点,是在创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态度和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我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传统,旨在使现代大学生熟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当代高校学生能够在面临多元文化时仍然保持良好的判断能力,让自身的创业活动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与此同时,这两种学习模式共同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阐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使个人发展和社会建设相互结合。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当今时代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与在线交流相关的内容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作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频繁使用场所,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五四”青年节期间,李克强总理对清华大学学生说:“群众创业和创新的实质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特别是青年的创造力。”所以,一方面要以思政教育来引导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要以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来突出思政工作的理论。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有关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工作,让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就业形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导向,在随后的工作选择链接中实施,以确保对工作前景的培训始终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当代学生的许多信息都是直接在网络上获取的,因此,通过网络取得信息的核心前提是学校应做好互联网阵地的建设工作,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提出新的发展计划,并尊重个人发展和总体发展的结合。人格发展本身是一种独有的特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是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文化与素养,而个性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个人发展和个人的价值体现,思政教育工作应该不断地满足个体的生存发展需要,因为人格发展不能偏离全面发展的范畴,而是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环节中,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开展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工作应成为后续的工作重点,并以“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的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双创”背景下,高校要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教育工作。如今,许多高校在微信公众平台、门户网站建立了官方账号,例如年轻人喜欢的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中有许多高校自己的账号,新华社、央视等国家级别的单位也纷纷利用新媒体渠道展开信息宣传。这说明新媒体可以成为教育环节的新载体,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重新投入改造自身的过程中[2]。
在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非常高,且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地丰富内容和教育形式。网络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能够将大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全部地传输给个人,而网络所呈现出的民生、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的主体部分,借助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将其与思想政治进行结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高校新媒体教育方式众多,除了我们熟知的微信、QQ等通信软件外,论坛、校园网站等都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渠道丰富了学生的言论空间和消息环境,学校可以将创新创业相关的理念及时地发布,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引导,对思政工作起到相对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校园文化仍要发挥良好的主阵地作用,因为校园始终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有针对性地将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融入专业技能教学的环节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具有科学文化意识。总而言之,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要突出文化的功能和特征,把握网络渠道发展的新契机,进一步保障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生态[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创新可以推动创业,创业能够促进就业。实际上,教学创新和创业精神已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是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国家在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要将创新创业改革为突破口,并将协同育人作为主要的发展机制。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有必要分析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并构建一套更加完善、具体的发展方案。由于创新和创业涉及知识和内容的很多方面,它们还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互动。建立合作学习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人才发展。
快速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利用技术手段建设新时期的创新创业平台,树立与发展相符合的管理理念,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例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根据课程内容来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此外,传统媒体可以成为政策宣传、发布的载体,在思想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双向资源的交流互动,让相互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能够紧密联系,创新高校大学生的评价标准。
新时期,在国家层面战略的支持下,高校需要正确树立人才培养观念,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完善政策支持、环境建设,加快培养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素养和积极的人格特质,为国家发展提供合格的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