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方方 郭鸿彦 胡天敏
高校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国家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几年,逐渐兴起“艺考热”,造成艺术类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多的局面。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大学生怀揣着“艺术梦想”走向工作岗位,但在真实残酷的就业环境中许多人却遭遇了挫败。为了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艺术类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这不仅与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文化以及道德素养有关,也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关。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在面临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获取相应职业而做出准备并且寻求职业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性和复杂性。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但也与其他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相同,只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和其他专业相比比较特殊和个性特点具有差异性,使其在就业心理上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岗位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但也有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问题。
1.自我认知不准确
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求职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只有清楚地认识自我,清楚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并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规划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计划,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相反,就会产生盲目从众的就业心理。当前,许多艺术类大学生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所要的是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没有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身的优劣势,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改善自己的缺点,也就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强化自身的优势,这会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上无法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从而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求职,容易遭受打击,这十分不利于艺术类大学生顺利就业[1]。
2.就业信心不足
当前,就业压力非常大,许多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充足的就业信心,觉得自己的就业前景十分渺茫。就业信心不足,就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高考时的文化课程分数比较低,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觉得自己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与文科生或是理科生会有一定的差距,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例如,当一个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去应聘企业中的文员,这个岗位对她来说比较合适,因为这个女生不仅有才艺,而且语言沟通能力也非常好,可是当她到了求职现场后就自动放弃了面试,放弃的原因是:与她同行的求职者都是毕业于名牌学校。所以,在现实的就业问题上,即使是比较优秀的艺术类大学生,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有着一定的难度,这不仅与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关,还与其自身的心理有关。
1.焦虑心理
当前,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会觉得压力较大,而这些压力大多表现为焦虑紧张。对每一个人来说,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就会产生难以承受的压力,这对刚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抑郁心理
抑郁是指经受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的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低落、忧郁、沮丧、压抑、自责等情绪。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产生抑郁的心理状态。当遇到就业困难时,许多大学生因觉得自己的前途十分渺茫,看不到希望,导致出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状态。这样的抑郁心理状态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2]。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面对就业时的心理期望较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期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对自己未来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希望薪资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状态,但现实往往达不到自己的期待。艺术类大学生希望自己的薪资回报高,是因为自身在艺术院校上投入了较多的教育资金,就会希望自己在毕业后能够有较高的回报。当前,由于受整个社会的用人成本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期望还不能有效实现。在就业问题上,自身的期望过高与社会现实状况不符,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失衡。
目前,在“艺考热”的利益影响下,许多艺术院校盲目地进行扩大招生,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越来越多,但相应的就业岗位却十分有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难度。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的就业市场环境也十分复杂,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就会产生就业焦虑。就业心态失衡,严重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成本也在逐渐提高,而艺术教育投入的成本则需要更多,艺术类的大学生从小就需要家长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这会让家长对艺术类大学生有更高的期待。然而,这样的期待也自然而然地让艺术类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导致许多的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都在22岁左右,心理还不够成熟。许多艺术类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身的依赖性较强,在就业前严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面对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就业中各个环节的压力时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些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缺少正确性和客观性,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实际能力,在就业时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而与现实社会的需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就会导致其情绪不稳定,甚至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要完善整个社会的就业机制,应当充分发挥出政府的优势力量,为艺术类大学生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就业环境。相应地,用人企业应消除就业歧视,尊重艺术类毕业生的特质,减少对毕业生的性别歧视、经验歧视等,为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除此之外,艺术类高校要加强相应的改革,并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的设置以及转变培养方向,同时还应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使艺术类大学生能够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就业问题是每一个艺术类大学生家庭的重要问题,当毕业生面对就业时,家长应给予毕业生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家长对毕业生的期望不要脱离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当毕业生在择业时,家长不要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就业过程中,家长不要代替毕业生作出一些职业规划,要尊重毕业生的个人意愿,让毕业生进行自主选择,为毕业生营造出宽松的家庭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还要与毕业生加强交流,帮助毕业生解决一些就业问题,使毕业生紧张焦虑的心情能得到缓解,从而以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就业压力[4]。
增加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合理。因此,艺术类大学生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地了解自己,对自身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在就业时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就业方向,并在就业过程中不断树立就业自信心,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总之,在就业压力的背景下,学校、社会及家庭都应关注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而大学生自身也要对就业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让自身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状态,顺利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