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 柳娜 康美娟
智慧图书馆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较好的研究,同时也在部分高校得到了全面应用。这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以较好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引入智慧化工具,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信息整合,使得读者群体可以更快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不仅如此,相较于普通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建立实现了双向信息交流与活动,优化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体验,激发了读者群体自主探索信息的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图书馆的建立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在后续时间里仍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专项的探索。
智慧图书馆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建立高校智慧图书馆时,高校应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发挥出技术的优势,改变图书馆服务模式,使图书馆可以完成各类信息的一站式搜索与建设,面向读者群体提供全面化的资源信息,同时也给读者群体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综合来看,高校智慧图书馆主要分为资源、整合集群、数据分析储存、读者服务等模块。其中资源主要是指图书馆内部各类文献资料,针对其开展数据化的转变,将这些资源上升到线上图书馆平台中。整合集群则是图书馆结合读者的需求情况,针对平台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全面整合。数据分析储存则是指平台通过使用大数据技术探索图书资源和用户资源,针对用户需求进行合理匹配,提供智慧化服务内容。读者服务则是指智慧图书馆通过平台给读者提供高效的阅读服务,并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高校智慧图书馆跟传统图书馆有很大的区别,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读者服务模式。这里结合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索,明确读者服务模式的具体建设方式。
(一)泛在化服务模式。这套服务模式主要是指将传统纸质文献信息放置到互联网环境中,并通过智慧图书馆提供的线上平台开展各类阅读服务。对于读者来说,不必前往图书馆就可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文献资源。通过这种模式,高校不再需要规划过多的图书馆服务面积区域,同时还能够迎合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具体建设这套服务模式的时候,智慧图书馆需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同时还要提高网络平台的稳定性,真正发挥出图书馆各类资源的价值。
(二)精准化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使用传统信息处理方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智慧图书馆需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模式。不同读者对于图书资源的需求水平有所不同,性格特点也有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智慧图书馆须搜集各个读者的阅读偏好、兴趣特点、性别信息等内容,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实现精准化推送等服务,使得各个读者可以享受到最契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内容。比如,读者在长期使用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图书馆就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历史、阅读偏好、标签信息等内容,面向各个读者用户提供精准化的图书资源推送内容,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三)高效集群化服务模式。高效集群化服务模式主要是指将整合集群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智慧图书馆内部管理与维护等各项工作当中,实现图书馆整合集群以后的便捷运作,这不仅能够较好提高图书馆内部运营效率,同时也可以提供更有效的读者服务。目前智慧图书馆通过高校集群管理模式,实现了图书馆内部人力资源、文献资源、设施资源等各个模块的分项管理,但管理活动的内容又相互关联,显著提高了智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效率。
(四)信息共享与交互服务功能。智慧图书馆提供了信息共享与交互服务功能,使得读者服务变得更加高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图书信息和读者信息两个方面。其中图书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主要是指高校建立智慧图书馆以后,跟其他高校图书馆机构进行必要的数据共享,实现文献资源的相互流通,使得高校智慧图书馆可以更好地使用外部资源。读者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主要是指高校智慧图书馆在线上平台中,建立读者群体相互之间的沟通互动平台,让读者可以在平台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经验。
(五)个性化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还应面向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式,强化图书馆跟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很多智慧图书馆已经引入了人工智能相关模块,针对读者享受阅读服务过程中的心理诉求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最终面向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式。在建立个性化服务模块时,智慧图书馆也应该及时更新人工智能的后台数据库,同时还要开放读者意见上报体系,收集人工智能模块无法处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弥补人工智能模块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智慧图书馆还提供了依托于读者自身喜好的个性化服务内容,能够较好地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一)充分提高图书馆的智能信息化层次。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各类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因此高校在平时也应该适当提高图书馆的智能信息化技术建设层次,并依托于此改变智慧图书馆的整体建设格局。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该从长远发展来考量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并在这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切实提高智能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二)适当提升文献资源的共享合作水平。高校智慧图书馆在建成以后,各个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自身所需要的文献资源。而对于图书馆来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来拓展自身的文献储备资源库。这也需要高校图书馆在建立智慧图书馆的时候,加强自身跟其他高校图书馆和校外机构的合作水平,改变相互之间的数据共享方式和资源合作开发模式,最终提供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源。
(三)全面贯彻主动服务的意识和理念。在建立高校智慧图书馆以后,读者服务模式也将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从以前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化为主动服务模式。即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时候,要结合读者自身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等内容,提供主动服务活动。因此对于各个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活动来说,各个管理者都应该全面贯彻主动服务的意识与理念,通过智慧信息模块积极了解各个读者群体的实际需求,并基于此设计个性化服务内容,使智慧图书馆可以发挥更好的成效。
(四)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是非常复杂的,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这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够保证读者服务模式的最终成效。因此在后续时间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人才战略的相关理念,积极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当提高自身人才招收的标准,通过社会行业环境吸收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可以考虑直接通过学校内部招收人才,补充自身在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也应针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教育活动,提高管理人员对于智慧图书馆的认知水平。这样,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就可以得到较好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更有利于发挥读者服务模式的功能。
综合来看,高校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成效,能够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变革,面对读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这种模式是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模块,实现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变。与此同时,智慧图书馆还应该充分贯彻以人为本,主动服务的相关意识和理念,最终保障读者服务模式发挥出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