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婧
(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题朗读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程度不够高,无法带领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情感。要想语文朗读教学有所突破,教师就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度解读教学理念,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了解情况,以学生为核心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朗读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历来不被重视,大多数的朗读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并不可观。由于一节小学语文课堂只有短短的40 分钟,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重难点的统筹,还要与学生进行互动,留给朗读教学的时间几乎没有,最终造成了朗读时间缺失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利用短短的课堂时间科学安排语文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另外,教师对朗读教学目标的把控缺乏准确性,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因材施教,适当地创新教学内容。但是,不少教师并没有对语文教学进行科学的统筹,对朗读教学的目标也比较模糊。此外,在语文朗读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而难以提高朗读教学质量[1]。
朗读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多姿多彩的书本世界,从而完善自身的人格、拓展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文章体会语言的运用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语言体系。
小学语文阅读中有多种类型的文章,有抒情的,有写景的,还有写人生观念的。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体会不同的文字魅力。同时,语文阅读中渗透了很多的道德观念。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念和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语文能力。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只通过单一的语文教学活动,难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因此,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此外,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是适应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通过有效阅读,小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完善自身人格。
教师在课题朗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兴趣引导,让学生喜欢上朗读。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十分有趣,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本中的人物,通过趣味阅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领悟人物的个性特点。
例如,在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时,在讲解完课程重难点,带领学生领悟完课程整体思想情感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角色,然后选出读旁白的学生,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并演出文章中的情节。角色扮演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通过模拟文章中的人物,用朗读的形式抒发自身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在小学语文课题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文章情境,让学生深入文章,领略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情境的设计要遵循短小精悍的基本原则。教师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朗读感受。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因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桂花散落的情景的描写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图画情境,加之以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联想桂花散落的情景、体会出桂花散落的美好景象。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图画和音乐相结合的情境,从听觉上给了学生较大的满足和幻想。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刺激和画面的浮现,联想出一幅美丽的桂花散落的景象。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够升华自身的情感,还丰富了内心世界。此外,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类型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对于叙事类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置身故事中体会人物情感;对于写景类的文章,教师可选的情境类型有很多,可以创设音乐情境,引入图片、视频等,激活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体会百味人生。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可以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还能提升学生朗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己亥杂诗》一文时,由于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进行两次课文朗读,并提出问题。通过第一次朗读,学生可以大致概括出文章的含义;通过第二次朗读,学生可以大致说出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师将提问教学和朗读教学有机地进行融合,不仅实现了课程目标,还加深了学生的朗读印象,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情感共鸣。在将提问教学和朗读教学进行融合时,教师要全面掌握课程目标,深入解读文章主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所了解和掌握,所提出的问题有实际作用,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2]。
教师可以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改变小学语文课题朗读教学的形式,丰富朗读教学的内容。在朗读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短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小段视频,使其体验圆明园在没有毁灭之前的宏伟之象,感受圆明园在毁灭后的历史斑斓,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情怀。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仅依靠课堂短暂的语文课题朗读教学时间,难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因此,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朗读时间,通过课外朗读,拓展学生的语文眼界和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演讲。例如,在教学完《少年中国说》一课时,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可设计主题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让学生体会“少年强,则国强”的真实内涵,从而让学生形成奋勇向前、不屈不挠的个人品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题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深入实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融入内心情感,进而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及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