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旋
(江苏省南京市月牙湖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目,所以课堂上的教学也应紧紧围绕情境创设、做实验的方式,让每位学生观察到科学的现象、了解科学的道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班级中,通常都是一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即使教师现场做实验,也会存在一些死角,使得学生无法仔细观察到实验的现象。除此之外,现场做实验还非常浪费时间,而且实验未必能够成功,这些均阻碍了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微课程资源是微课和科学资源的一种结合,能够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消除传统教学环节存在的弊端,解决教师教学的困难,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微课程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小学阶段,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合理进行教学指导。科学是一门以实践探究为主的课程,而教材中很多知识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的,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微课程能将一些枯燥的文字转变为视频,通过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这门课程是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深入探究,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某个规律,然而由于科学这门课程本身在小学阶段所安排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教师的实验操作时间过长,必然会压缩探究和思考的时间,也会影响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在融入微课程资源后,教师可以直接在微课中融入实验的内容让学生观看。这不仅能节省教师实验操作的时间,还能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1]。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科学教师都重视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探究科学,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思考、分析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融入微课程资源,不仅可以节省课堂实验操作的时间,还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对落实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导入是加强学生和课堂之间连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针对小学生而言,其专注力较差,一节课开始后,并不能够第一时间回归课堂。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结合所教学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课堂的导入。例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设计一个动画视频,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在整个故事中,能否写出一条食物链。动画结合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同时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文字知识直接借助声音、光线、色彩等展现了出来,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了课程导入的目的[2]。
在小学阶段,科学学科每周所设置的时间并不多,但是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培养的素养却非常丰富,尤其是教师需要将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科学课堂的重要板块,这必然会给实验的演示和探究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未必能够保证规范、精准,甚至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意外,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为了保证在45 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则可以借助微视频资源的优势,将演示实验放置到微视频资源中,通过课前提前录制的方式,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及效率。例如,“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进行运动时,所接触的面会产生一种摩擦,而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就称为摩擦力,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物体本身重量有关。在该节课中,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手机拍摄实验的探究过程,如会运用到弹簧测力器,两个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盒子等,先探究表面光滑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再探究重量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拍摄好后适当剪辑并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在学生学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整个实验过程的材料、猜想、步骤等,逐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意识。
科学课本中有很多现象是不能够用语言或者实验解释的,而针对这类知识,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讲解。网络上有很多信息和资源,而这些信息和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制作微视频的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学科中的抽象知识。例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现场为学生做实验,让学生去感受种子发芽、幼苗长大、植物开花是不现实的。但是网络中有很多这样的视频资源,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视频,并制作成微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植物的一生。以番茄的种子为例,在微视频中,教师可以先设置第一个片段——种子发芽,即先种入番茄的种子,随后为番茄盖上薄土,再浇水。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种番茄的过程,同时提出问题:番茄生长有条件吗?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种植时的环境、步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微课程资源除了能够设置成课程的导入、实验教案、化抽象为具体,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提升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基于课程内容,设置预习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微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例如,“搭支架”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稳固性结构存在的特点,可以利用不同结构的稳固性,搭建平面的支架。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导向下,在微课的预习教案中,教师就可以出示金字塔、梯子、桥等事物,从生活中的事物出发,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这些事物都可以保持稳定、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征,接着引导学生用吸管做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各种形状的支架,并播放制作的过程,实现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发学生思考哪种形状最稳固。教师将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提前融入预习的微视频资源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教师必须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优势,并融入微视频资源,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